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4篇 |
农学 | 33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15篇 | |
综合类 | 195篇 |
农作物 | 22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73篇 |
园艺 | 16篇 |
植物保护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二氟沙星(Difloxacin)又名双氟哌酸,是抗生素喹诺酮(Quinolone)类化合物第三代产品——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之一。最早是由美国Abbott公司于1984年研制而成,盐酸二氟沙星是其盐酸盐。由于本品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现在已进人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兽药市场,我国也于1999年10月批准生产(农牧发[1999]20号)。 相似文献
92.
本试验旨在了解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主要挥发性物质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为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在防治森林害虫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SPME-GC-MS测定了自主研制的缓释型和普通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在林间使用0d、10d和30d后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共检测出主要挥发性物质31种,其中对双条杉天牛的引诱具有重要作用的烯类化合物21种.在林间使用0d、10 d和30 d后,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挥发的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8.87%、84.79%和82.53%,0~10d和10~30 d的相对含量下降率分别为4.6%和2.7%,而普通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在林间使用0d、10d和30 d后,挥发的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79.03%、50.74%和49.35%,0~10d和10~30d相对含量下降率分别为35.8%和2.7%.普通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挥发的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林间使用10~30 d期间明显减少,而缓释型双条杉天牛引诱剂仍保持80%以上的较高相对含量,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长效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
采用乙酸法制备63种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初步研究了其对离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筛选出高活性化合物,并初步推测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对其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苯环上双取代化合物,N-3,5-二氯苯基-3-甲基顺丁烯二酰亚胺(Ⅱ-18)的抑菌效果最好, EC90=7.24 μg·mL-1,比商用杀菌剂嘧霉胺(EC90 =436.31 μg·mL-1)和氯硝胺(EC90 =88.61 μg·mL-1)抑制效果还好,仅次于商用杀菌剂腐霉利(EC90=1.64 μg·mL-1)。因此,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具有开发为新型抗灰霉病菌农药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4.
通过平板对峙法从香草兰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出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草兰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均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10株。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s),1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 methylotrophicus)。提取脂肽类化合物进行抑菌分析,发现10株生防菌脂肽类提取物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香草兰疫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有4株的脂肽类粗提物对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对其中2个菌株脂肽类粗提物进行MALDI-TOF/TOF-MS检测,发现菌株 VX2R11 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素A(IturinA)2种脂肽类化合物,菌株 VX2S02 仅产生伊枯草素A,推测产生伊枯草素A是菌株VX2R11和VX2S02拮抗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疫病菌重要机制;产生表面活性素是菌株VX2R11拮抗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4种氯苯类有机污染物。[方法]利用固相萃取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PDA检测器)分析废水中4种氯苯类有机污染物,比较了ODS-C18、Sep-Park Vac Silica、Bond Elut CARBON、Bond Elut SI和Bond ElutPLEXA 5种SPE小柱对4种氯苯类的萃取效率,并系统研究了最佳萃取条件。[结果]氯苯、1,4-二氯苯和1,2,4-三氯苯的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而1,2-二氯苯的检测波长为224 nm;通过比较5种SPE小柱的萃取效率,发现ODS-C18小柱有很好的回收率。甲醇的最佳洗脱体积为4.0 ml;除氯苯外,其他氯苯类化合物的穿透体积都在1.0 L以上,而氯苯的穿透体积为250 ml,表明ODS-C18小柱对二氯苯和三氯苯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最佳萃取和测定条件下,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005~0.100 mg/L,检出限为0.076~0.105μg/L,完全满足日常环境监测分析要求。[结论]该研究为氯苯类环境监测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
甲氧基苯类化合物是影响熟普洱茶香气的重要因子.将所筛选自身代谢能产生此类物质的曲霉属真菌人工接种于毛茶原料,能有助于提高产品风味.本研究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确定的7种曲霉属真菌为实验材料,用察氏液体培养基30℃恒温培养15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方法收集所产生挥发性化合物,配合用GC-MS分析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98.
9、总挥发油。蒸馏法:即利用挥发油可随水蒸气一起馏出的特性,采用挥发油测定装置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99.
为提高麝香葡萄酒中萜烯类物质的含量,从而提高葡萄酒的香气质量,本研究以‘小白玫瑰’‘玫瑰香’2种麝香葡萄为材料,于转色期在葡萄果实表面喷施10 mmol/L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成熟后采收、酿酒,测定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MeJA对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MeJA处理后‘小白玫瑰’‘玫瑰香’葡萄酒中总酸含量、酒精度和总酚含量均显著增加;在处理组和对照组酒样中共检测出39种挥发性物质,处理组酒样中醇类、酯类、萜烯类物质的含量以及香气物质总量均显著增加;酒样中共有的且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值大于1的香气物质包括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和芳樟醇,这些物质是麝香型葡萄酒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其中辛酸乙酯的OAV值最大,对葡萄酒香气贡献最大。在MeJA处理后,‘小白玫瑰’葡萄酒的花香明显提升,贡献突出的是丁酸乙酯、己酸丁酯、己酸乙酯、芳樟醇、反式-β-罗勒烯和香叶醇,‘玫瑰香’葡萄酒的果香明显提升,贡献突出的是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β-月桂烯、D-柠檬烯和香茅醇。综上,MeJA处理麝香葡萄果实可提高葡萄酒中香气物质含量,使葡萄酒的花香和果香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提高麝香葡萄酒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明2个疏穗处理对新疆玛纳斯产区‘赤霞珠’葡萄果实异戊二烯代谢产生的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广东地"和"园艺场"2个葡萄园为试验地,在果实发育早期(花后26 d)进行1穗/新梢(CT1)和2穗/新梢(CT2)疏穗处理,应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萜烯和C13-降异戊二烯物质的变化。【结果】2种疏穗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因试验地块而异,且疏穗处理不会改变果实中香气物质的种类,但影响其含量;与CT2相比,CT1处理提高了果实中大部分异戊二烯来源的香气组分的含量,增加最明显的是游离态E-β-大马士酮及结合态α-萜品醇,且CT1处理对香气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在广东地表现更加明显,笔者认为这与广东地土壤相对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矿质元素有关。【结论】1穗/新梢的疏穗可以提高果实中潜在花果香气味组分的含量,改善葡萄酒果香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