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1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100篇
农学   110篇
基础科学   81篇
  127篇
综合类   1771篇
农作物   332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313篇
园艺   930篇
植物保护   13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试验用85 μW/cm2 的UV-B辐照3h、6h、9h和12h等4个处理水平,研究UV-B辐照处理对荔枝果实冷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12h处理外,其余处理的好果率均高于对照的,其中以6h处理的效果最佳;所有处理均能抑制果实重量损失,其中以3h和6h处理的效果最佳;6h和9h处理的果皮褐变指数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而呈现低于另两个处理的趋势;全部处理均能抑制果肉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以6h处理的抑制效果最佳;不同处理与对照的果肉总酸含量和果实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3h和6h处理能抑制果肉糖酸比下降,9h和12h处理则呈现加剧果肉糖酸比下降的趋势;除9h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能抑制果肉Vc含量下降;3h和6h处理能抑制果实出汁率下降,9h和12h处理在15d后则促进果实出汁率下降。  相似文献   
972.
以三月红荔枝果皮为试验材料,通过采用改良CTAB法、SDS法、改良SDS法、改良Bugos法和RNAplant plus Reagent试剂盒(TIANGEN公司)提取总RNA,采用浓度检测、纯度检测、RT-PCR等方法进行提取结果检测,进而筛选出最佳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这五种方法都能从三月红荔枝果皮中提取出总RNA,但总RNA浓度和纯度有明显的差异。其中采用改良Bugos法、改良SDS法和RNAplant plus Reagen试剂盒提取RNA的浓度较高;采用改良CTAB法和RNAplant plus Reagen试剂盒提取的总RNA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采用SDS法、改良SDS法和改良Bugos法所提取的荔枝果皮总RNA纯度低,降解严重。经RT-PCR验证,采用改良CTAB法和RNAplant plus Reagen试剂盒均能扩增得到200bp的18sRNA编码基因片段。综合以上各项检测的结果,改良CTAB法为提取荔枝果皮总RNA的最佳方法,总RNA质量和得率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973.
以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茎段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对愈伤组织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观察。荔枝茎段愈伤组织的增殖缓慢,分化非常困难,主要分为结构疏松、 颗粒状、柱状突起、结构致密4种类型。其中,颗粒状和柱状突起的愈伤组织细胞质浓,细胞核大,分生潜力相对较强,但增殖较慢,它们在MS 2,4-D 2.0mg/L BA 0.5mg/L CH 500mg/L PVP 2.0g/L培养基上诱导后得到了早期阶段的球形胚。  相似文献   
974.
利用扫描电镜对荔枝粗胫翠尺蛾雌雄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荔枝粗胫翠尺蛾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羽状,分布有以下7种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芽孢形感器、耳形感器、指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芽孢形感器雄虫特有。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  相似文献   
975.
本文采用整株枝解法,在采果后把10龄和3龄妃子笑荔枝树的根、茎、叶3个器官分成16~20个部位和组织,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各个组织的生物量和钙含量。结果如下:1.钙浓度在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是不同的。钙浓度在主干皮部最高,其次为一级侧枝皮部、老叶柄,而以根、梢木部最低;在同级枝干中,皮部钙含量显著高于木部,并随着荔枝枝干(从梢至主干)增粗,皮部Ca浓度逐步上升。2. 3龄树完熟叶片、完熟叶柄Ca浓度高于10龄树相应部位,但3龄树主干和一级侧枝皮部Ca浓度却低于10龄树。3. 10龄荔枝钙素累积量在茎最多,根最少,3龄荔枝树则是以叶最多,根最少。梢Ca累积量占整株Ca累积量45%以上(其中10龄树为45.3%,3龄树为53.5%);10龄树Ca累积量(291.6克)约为3龄树Ca累积量(41.7克) 7倍。  相似文献   
976.
从广东、广西引进国内近年选育的18个荔枝新品种,在灵山香荔大树上高接换种进行区试。参照《荔枝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果实性状评价标准,依据果皮颜色、单果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焦核率、果肉内膜褐色程度、肉质、风味、香气、涩味等性状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总分为100分。于2018-2020年连续三年分别对引进品种果实性状测评评分,按三年平均得分高低对果实综合性状优劣进行排名筛选。结果是:糯桂、仙进奉、红绣球、红珍珠排名在前四位,在当地荔枝主产区品种结构调整可以优先考虑选用;一些品种虽然综合评分不高,但是具有的某个特异性状或某些特殊优良性状,如马贵荔单果重最大,是平均值的166%,穗大、特迟熟,果肉内膜褐色少;范焦1号、井岗红糥、岭丰糥和凤山红灯笼的焦核率均为90%以上且稳定,这些性状在种质资源创新及育种利用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77.
劳动力、肥料和农药等生产成本的逐年提高,成为制约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瓶颈,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有助于解决此问题。该技术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美国应用面积50%以上,以色列达80%以上。中国荔枝龙眼主产区部分农户已采用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起到了节水、节肥、节药、省工的效果。然而,该技术的推广并不理想。本文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通过问卷调研获取了详实的数据,将面上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全面剖析我国荔枝龙眼主产区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推广情况。首先分析了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的推广采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比分析了已采用和未采用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农户户主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的差异;最后进行典型案例分析,选取了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的两个示范园,纵向对比分析果场采用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前后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78.
为了探究气候对荔枝产量影响的内在规律,本文基于我国39个荔枝主产县2011年至2016年的荔枝产出、物候期以及气象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荔枝的单产与营养期和开花期的降水天数呈负相关,与抽穗期的最低温度以及花期的最高温度呈正相关。就不同的荔枝品种而言,“妃子笑”的单产主要受到生长期的降雨天数、抽穗期的最高气温以及花期的最高气温的影响;“桂味”和“黑叶”的单产则都会受到生长期最高气温、成熟期的最高气温以及成熟期的降雨天数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此外,生长期及花期的降雨天数也会影响到“黑叶”的单产。  相似文献   
979.
“妃子笑”是全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荔枝品种之一,具有成熟早、耐贮运、品质优等特点。为解决泸州地区早熟荔枝品种结构单一的难题,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从广东引进“妃子笑”荔枝,引种4年后表现为适应泸州地区气候条件,枝条生长快速,易成花结果,成熟期7月中旬,与当地主栽的早熟品种“大红袍”荔枝成熟期接近并有所重叠。引进的“妃子笑”荔枝主要果实品质保持了原有特性,而且平均单果重、可食率、焦核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主要性状均优于“大红袍”荔枝,初步判定引种成功,对丰富泸州地区早熟荔枝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0.
近年我国荔枝龙眼主产区出现多起荔枝龙眼果实发育期果实异常现象。小果和中果期表现为外果皮出现黑褐色斑点,内果皮黑褐色斑块更为明显,严重者果皮开裂,种胚坏死。大果期外果皮皱缩凸起,果实畸形变小,内果皮有黑褐色或淡绿色向果肉侵入的痂状物,严重者侵入部位果肉褐变腐烂。不同时期果实异常症状均为内部重于外部。在排除病原物侵染致病前提下,观察对比了异常果和正常果果实微观形貌,测试了果实不同部位N、P、K、Ca、Mg和B等养分含量,并调查了果园的管理、施肥及气候情况。初步判断这些果实异常现象是由不良气候引起的果实缺Ca生理性病害。对个别果园,缺B可能也是一个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