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42篇 |
免费 | 328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56篇 |
农学 | 832篇 |
基础科学 | 219篇 |
343篇 | |
综合类 | 4385篇 |
农作物 | 2368篇 |
水产渔业 | 107篇 |
畜牧兽医 | 1224篇 |
园艺 | 396篇 |
植物保护 | 9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242篇 |
2021年 | 311篇 |
2020年 | 275篇 |
2019年 | 264篇 |
2018年 | 126篇 |
2017年 | 235篇 |
2016年 | 266篇 |
2015年 | 275篇 |
2014年 | 634篇 |
2013年 | 452篇 |
2012年 | 695篇 |
2011年 | 747篇 |
2010年 | 647篇 |
2009年 | 637篇 |
2008年 | 645篇 |
2007年 | 588篇 |
2006年 | 591篇 |
2005年 | 480篇 |
2004年 | 349篇 |
2003年 | 349篇 |
2002年 | 299篇 |
2001年 | 330篇 |
2000年 | 245篇 |
1999年 | 194篇 |
1998年 | 196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89篇 |
1995年 | 190篇 |
1994年 | 158篇 |
1993年 | 184篇 |
1992年 | 158篇 |
1991年 | 134篇 |
1990年 | 122篇 |
1989年 | 10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10篇 |
1956年 | 2篇 |
1953年 | 3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转座子可以由染色体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外位置,改变原有基因的结构和排序,从而导致基因改变。转座子可分为2大类,第1类转座子又有多种类型,这类转座子能以染色体DNA转录形成的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作用合成DNA并插入到基因组中;第2类转座子则直接在基因组中来回移动,不形成RNA,也与反转录酶的作用无关。用于昆虫重组的转座子几乎都是第2类转座子,其末端具有反向重复序列,中间部分为转座酶基因,此基因可产生转座酶,使末端重复序列与其内侧的目标序列移动,即将目标序列部分切出,并重组到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因此,可利用这类转座子进行转… 相似文献
43.
44.
45.
<正>近日,农业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现场会,提出2014年要率先在大豆、油菜、苹果、番茄等10种作物上设立20个示范基地,集成示范关键技术,初步形成10种作物的蜜蜂授粉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今后开展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授粉昆虫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大面积地过度使用农药等因素致使授粉昆虫种群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用于主动授粉或出租授粉 相似文献
46.
47.
三种昆虫油脂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饲料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日益严重。昆虫作为最大的生物类群,因其生物学特点和营养特性,作为非粮型饲料原料逐渐被人们关注。此试验对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的碘价、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昆虫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低于国标值,且黑水虻油具有最低的酸价及最高的皂化值。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黑水虻油C12:0的含量最高(24.34%);黄粉虫油C18:2n-6的含量最高(42.65%);蚕蛹油C18:3n-3的含量最高(40.38%);三种昆虫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1.53%、75.27%、67.57%。研究表明,三种昆虫油的氧化酸败程度都较低,且各以C12:0、C18:2n-6和C18:3n-3为特征性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50%,作为水产饲料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8.
牛皮蝇幼虫病,又名为牛“蹦虫病”、“蝇蛆病”,是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或腹部皮下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牛皮蝇是双翅目(Diptera)、皮蝇科(Hypodermatidae)、皮蝇属(Hypoderma)的昆虫,以其幼虫寄生于黄牛、水牛或牦牛体内(最后移行至皮下)而引发疾病。该虫偶尔也能寄生于羊、马、驴和一些野生动物的背部皮下组织,而且可寄生于人,个别地区人的感染率可高达7%,成为人畜共患病之一。该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牧区广为分布,其他地区从流行区引进的牛只也有发生。该病在泰宁县属首次发生。2007年9月,泰宁县大… 相似文献
49.
武庭斌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7):72-72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是巴氏杆菌,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多雨、潮湿的时期发生较多,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播。笔者就2008年8月在我乡发生的一起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家畜伊氏锥虫病,是由寄生在家畜血液中的伊氏锥虫引起的,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螫蝇)由病畜传给健康家畜。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防检在早期都难以确诊,给疫源的阻断和根除带来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