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2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林业   1056篇
农学   832篇
基础科学   219篇
  343篇
综合类   4385篇
农作物   2368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1224篇
园艺   396篇
植物保护   979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634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695篇
  2011年   747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645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591篇
  2005年   480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6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3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蚕丝及昆虫机能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2.
转座子可以由染色体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外位置,改变原有基因的结构和排序,从而导致基因改变。转座子可分为2大类,第1类转座子又有多种类型,这类转座子能以染色体DNA转录形成的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作用合成DNA并插入到基因组中;第2类转座子则直接在基因组中来回移动,不形成RNA,也与反转录酶的作用无关。用于昆虫重组的转座子几乎都是第2类转座子,其末端具有反向重复序列,中间部分为转座酶基因,此基因可产生转座酶,使末端重复序列与其内侧的目标序列移动,即将目标序列部分切出,并重组到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因此,可利用这类转座子进行转…  相似文献   
43.
《山东家禽》2013,(12):15-15
欧洲人向广东人取经,学习如何将昆虫变成动物饲料和人类营养的补充来源。中国有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及华中农业大学参与。  相似文献   
44.
1发病情况与临床表现2011年7月,吉林省双辽市那木斯蒙古族自治乡李某同厩饲养的5匹马(成年母马3匹,2岁母马1匹,1岁公马1匹)和1头成年母骡先后发生口疮病。2岁母马首先发病,在不到4天的时间内,所有马、骡相继全部发病。发病初期,患畜体温升高至39.5℃以上,精神沉郁,眼结膜潮红,食欲不振,采食时唇部动作不灵活而轻缓,吃草减少,往往有近槽欲食而又却步站息的"缩槽"表现。患畜上、下唇肿胀,其口周围及鼻孔附  相似文献   
45.
<正>近日,农业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现场会,提出2014年要率先在大豆、油菜、苹果、番茄等10种作物上设立20个示范基地,集成示范关键技术,初步形成10种作物的蜜蜂授粉和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今后开展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授粉昆虫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大面积地过度使用农药等因素致使授粉昆虫种群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用于主动授粉或出租授粉  相似文献   
46.
陈渊 《蜜蜂杂志》2014,34(11):35-36
<正>1大自然中特殊的生命体亿万年来,能够经受住大自然的洗礼而得以存活下来,依然昌盛不衰的物种实在太少了。曾称霸地球的恐龙已于7 000多万年前消失,至今人们还未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食草动物盲目地繁衍,将草木吞噬殆尽,引起田野荒漠化,最后导致食物匮乏而消亡;食肉动物将异己食尽而自身走向墓  相似文献   
47.
三种昆虫油脂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饲料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日益严重。昆虫作为最大的生物类群,因其生物学特点和营养特性,作为非粮型饲料原料逐渐被人们关注。此试验对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的碘价、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昆虫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低于国标值,且黑水虻油具有最低的酸价及最高的皂化值。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黑水虻油C12:0的含量最高(24.34%);黄粉虫油C18:2n-6的含量最高(42.65%);蚕蛹油C18:3n-3的含量最高(40.38%);三种昆虫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1.53%、75.27%、67.57%。研究表明,三种昆虫油的氧化酸败程度都较低,且各以C12:0、C18:2n-6和C18:3n-3为特征性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50%,作为水产饲料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8.
牛皮蝇幼虫病,又名为牛“蹦虫病”、“蝇蛆病”,是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或腹部皮下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牛皮蝇是双翅目(Diptera)、皮蝇科(Hypodermatidae)、皮蝇属(Hypoderma)的昆虫,以其幼虫寄生于黄牛、水牛或牦牛体内(最后移行至皮下)而引发疾病。该虫偶尔也能寄生于羊、马、驴和一些野生动物的背部皮下组织,而且可寄生于人,个别地区人的感染率可高达7%,成为人畜共患病之一。该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牧区广为分布,其他地区从流行区引进的牛只也有发生。该病在泰宁县属首次发生。2007年9月,泰宁县大…  相似文献   
49.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是巴氏杆菌,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多雨、潮湿的时期发生较多,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播。笔者就2008年8月在我乡发生的一起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家畜伊氏锥虫病,是由寄生在家畜血液中的伊氏锥虫引起的,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螫蝇)由病畜传给健康家畜。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防检在早期都难以确诊,给疫源的阻断和根除带来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