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51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4篇
  14篇
综合类   307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60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水生维管束植物是高等水生植物,也称水草。依其生态习性不同,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四大类。水草是湖泊中水体、底质和光的最大利用者,作为初级生产者在天然水域中为部分鱼类、底栖生物等提供饵料和栖息场所.并能净化水质、影响水域的理化因子。水草与鱼产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552.
为研究合肥市市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合肥市境内的生物进行统计,发现现有维管束植物169科、691属、1567种,陆栖脊椎动物98科245属424种.以县级行政区域作为评价单元,选取野生动物丰富度、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受威胁物种的丰富度和外来物种入侵度6个评价指标,对合肥市6个评价单元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评价.结果 显示:巢湖市、肥西县、合肥市辖区、庐江县和肥东县的生物多样性指标(BI)值分别为33.88、32.54、32.22、31.69和31.48,处于"中"水平(30≤BI<60),长丰县的生物多样性指数(BI)为25.07,处于"一般"水平(20≤BI<30).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合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53.
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而玉米抗倒性在现在和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研究全生育期温度增加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及抗倒的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玉米适应性栽培途径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控制方法,设置3个温度梯度,分别为CK、CK+2℃、CK+4℃,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结构发育、抗倒力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和穗下节间长均显著高于对照,CK+2℃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度和穗下节间长度比CK平均增加10.80%、37.29%、16.87%、17.11%和17.78%,CK+4℃处理则比CK分别增加20.82%、54.17%、37.11%、28.48%和35.84%。温度增加显著增加了玉米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CK+4℃处理比CK+2℃处理和CK的茎粗系数平均增加15.92%和58.99%。增温使玉米茎秆维管束数目和面积显著减少,CK+4℃、CK+2℃处理的第三节间的茎秆中央维管束数目比CK平均减少42.39%、22.59%,维管束总面积比CK分别降低40.33%、28.68%,增温对中央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影响大于边缘维管束。随温度增加,玉米茎秆抗推力、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显著降低,CK+4℃和CK+2℃处理比CK平均降低50.75%和43.75%(茎秆抗推力)、25.41%和29.59%(穿刺强度)、22.41%和23.58%(破碎强度)。茎秆抗推力与株高、穗位高和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截面惯性矩、边缘维管束数目、面积、中心维管束数目、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对全生育期增温响应不同。随温度增加,热敏感型品种XY335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增幅显著大于ZD958;ZD958的边缘和中心单个维管束面积减少,而XY335维管束面积呈增加趋势,且ZD958维管束数目和边缘维管束总面积的降幅小于XY335;XY335茎秆抗推力降幅显著大于ZD958,且XY335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吐丝后25 d,之后下降,而ZD958在成熟期。ZD958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均呈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显著正相关,XY335穿刺强度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破碎强度则与其他指标相关但不显著。【结论】温度增加促进了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改变了茎秆内部结构,使茎秆抗推力下降,倒伏风险显著增大,且温度越高倒伏风险越大;不同品种茎秆生长特性和倒伏能力对增温响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54.
对两种凤仙花种间嫁接组合(Impatiens walleriana/Impatiensolivieri)的形成过程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了系统观察。接穗与砧木间形成隔离层。隔离层两侧细胞内呈现一系列变化。愈伤组织不仅在形成层附近产生,皮层、维管束区和髓部所有活组织都参与愈伤组织的形成。隔离层首先在维管束区开始解体。接穗与砧木细胞直接接触,形成次生胞间连丝。在愈伤组织中出现形成层以前,首先由薄壁细胞分化出木质部桥连接砧木与接穗。韧皮部分子与木质部分子在愈伤组织内的分化可不依赖于形成层而独立进行。对隔离层的动态、形成层对于嫁接成功的作用、接穗与砧木细胞之间胞间连丝的次生形成和细胞内各种变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55.
水稻穗颈维管束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括籼、粳不同类型的6个亲本按Griffing交配设计方法Ⅱ配制的15杂种F1为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水稻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仅茎壁厚、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4个性状还存在显性效应,茎壁厚、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籼、粳亚种维管束性状的遗传行为有明显差异,粳型亲本11个穗颈维管束及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相关分析表明,穗颈粗和茎壁厚与穗颈维管束性状的加性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对这2个性状的正向选择来达到间接改良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目的。缙恢12号是改良穗颈维管束性状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556.
杂交水稻W6154S/早特青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W6154s/早特青的产量,从源库特征及维管束特性等方面对其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6154S/早特青比汕优63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及超高产潜力,但结实率较低,其原因主要是源的供应不足,维管束负担过重。  相似文献   
557.
1997- 1998两年对新株型 (NPT)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籽粒灌浆特性及其形态解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NPT水稻全生育期的物质积累呈现两次高峰 ,黄熟期后植株仍具有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 ,但茎鞘物质转化率低 ,导致生物产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NPT水稻的强势粒在开花后 14d达到灌浆高峰 ,弱势粒表现两次灌浆现象 .籽粒中三磷酸腺苷 (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特青和汕优 6 3,且 NPT水稻穗颈维管束数总面积较小 ,影响了物质向穗部运转 .此外 ,本文还对 NPT水稻的遗传改良和高产栽培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58.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地处微山湖北岸,此处湖泊属“草型湖泊”,资源丰富,濒临任城的湖泊面积1333hm^2(2万余亩),相对封闭的水域有400hm^2(0.6万亩)。沿岸带和亚沿岸带水域内浮游植物、着生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自养细菌丰富,组成了复杂的生物链,同时各类水生动植物本身亦是鱼、虾、蟹、贝的良好饵料。其水域生产力高,水质良好,发展水产养殖业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59.
海南植物增补(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报道了海南岛新记录的植物,5个新记录属,15个新记录种. 引用的标本全部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560.
水心病是一种菠萝果实生理性病害,导致菠萝果肉组织的细胞间隙充满细胞液而呈现出水渍状,严重影响果实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水心病已困扰菠萝产业发展多年,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讨菠萝水心病的发病机理,本研究以菠萝主栽品种巴厘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菠萝果实水心病发生过程及正常果和水心病果不同组织部位(花托、心皮、果序轴)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菠萝果肉细胞结构与水心病密切相关:正常果实果肉细胞结构完整,细胞间隙明显,维管束形态结构完整,韧皮部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木质部导管排列规则;而水心病果实果肉细胞受挤压变形,细胞壁破裂导致细胞结构不完整,维管束形态结构破坏,韧皮部挤压变形,木质部导管破坏形成一个空腔,随着水心病的发病进程加深,木质部空腔越大。通过对正常果实和水心病果实不同组织部位的形态观察,发现不同组织部位水心病导致的细胞结构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组织部位维管束形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果序轴和花托部位的维管束符合单子叶植物维管束的典型特征,在每个维管束的外围,有厚壁机械组织组成的维管束鞘所包围。而在维管束两端,厚壁细胞更多。维管束鞘的里面为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无束中形成层。而心皮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