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85篇
农学   120篇
基础科学   41篇
  42篇
综合类   818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18篇
园艺   539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多效唑对蓝莓(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的机理。[方法]以夏普兰和奥尼尔2个南高丛蓝莓品种为材料,通过提前喷施500 mg/L多效唑,研究多效唑对蓝莓受干旱后的保护效果。[结果]提前喷施多效唑可以减小干旱胁迫下蓝莓叶片的电导率、丙二醛含量、H2O2含量及O2-.含量等的上升,同时缓解干旱胁迫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等的下降。[结论]通过喷施一定浓度的多效唑可以提高蓝莓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2.
刘淑慧  侯智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981-8984
[目的]研究喷施蔗糖对蓝莓叶片和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不同类型的2个蓝莓品种为试材,分析了喷施不同浓度(0.1%、0.5%和1.0%)的蔗糖溶液对蓝莓果实发育期叶片和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组成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蓝丰:5月初~7月中旬;粉蓝:5月底~8月中旬),2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总含量逐渐增加,但各个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有所不同;2个品种果实成熟时期主要是积累葡萄糖和果糖为主,蔗糖含量很少,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相当,并且随着果实的发育,各处理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蓝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其中喷施0.5%的蔗糖溶液增加最多;通过对各个处理叶片和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叶片和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相关。[结论]叶片喷施0.5%浓度的蔗糖对增加蓝莓果实中的糖度提高最多。  相似文献   
93.
利用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7个蓝莓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 DNA 指纹图谱。从60个 ISSR 引物中筛选出10个稳定的多态性引物。采用 NTSYS-PC 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17个蓝莓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0.86,在0.69的水平可分为4个品种群。引物 UBC825、UBC862可将17个蓝莓品种区分开,并依此建立了数字化的 DNA 指纹图谱,为蓝莓品种分类、快速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为明确蓝莓果实花青苷积累与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本研究以5年生高丛蓝莓品种‘日出’和‘喜来’的果实为试验材料,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示差法等技术,测定了果实中花青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5大内源激素(玉米素(ZT)、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乙烯(ETH))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整个蓝莓果实生长发育期间可溶性糖含量进行HPLC分析测定显示,蓝莓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以积累葡萄糖和果糖为主,蓝莓果实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主要在果实发育后期。通过气相色谱测定蓝莓果实的ETH含量和ELISA试剂盒测定IAA、GA3、ZT、ABA显示,GA3与ZT含量较低,整体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果实发育中期出现一个峰值,IAA含量在蓝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蓝莓果实内ABA与ETH的含量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对整个蓝莓果实生长发育期间的花青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3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ABA和ETH为糖类物质重要诱导因子,共同促进果实成熟和花青苷积累,IAA抑制糖类物质的积累和花青苷的合成,而GA3对糖类物质及花青苷的合成积累调控作用不明显,ABA、IAA和ETH等激素协同调控果实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95.
蓝莓花青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近期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花青素的提取分离与提取是目前国内没有形成标准,以下就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营养和成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
李玉环  张悦  杨靖华 《吉林农业》2011,(12):173-173
乡村气象服务是我们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重中之重,2011年我局针对九台的特色产业蓝莓进行了专题气象服务,本文通过气象灾害对蓝莓生长各阶段影响的应对措施,来指导建议蓝莓种植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生产,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并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97.
金龟子是为害蓝莓果实生产和扦插繁殖的主要害虫,对杭州地区蓝莓上的金龟子调查发现,金龟子发生种类主要为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东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sauteri Moser)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3种金龟子在杭州地区1年均发生1代,成虫在4月初开始出现,盛发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成虫通过取食叶片、花、果实给蓝莓果实生产和扦插繁殖造成危害。通过合理建园、春耕翻土、人工捕杀、设置防虫网,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8.
分光光度法测定蓝莓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简便、快速测定蓝莓中维生素C (Vc)的含量,利用活性炭的氧化和脱色作用,将蓝莓中的还原型Vc氧化为脱氢型Vc,进而与2,4-二硝基苯肼耦联反应生成较稳定的脎,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的Vc含量.结果表明:Vc在0~10 mg/L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果蓝莓的添加回收率为在94.8%~97.8%之间,小果蓝莓的添加回收率在97.8%~102.5%之间,均在允许范围内,说明此方法测定的结果准确可靠;采用该检测方法测得大果蓝莓的平均Vc含量为133.38 mg/kg,小果蓝莓中Vc的平均含量为69.03mg/kg.这表明采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检测蓝莓中的Vc含量,简便快速、结果准确,试验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廉价易得,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以采集于定军山蓝莓基地的蓝莓(Blueberry)品种灿烂(Brilliant)的种子为材料,对不同大小种子(B种子、M种子、S种子)分别采用不同梯度(3.0、4.0、5.0、6.0、7.0、8.0)的pH处理,在光照恒温恒湿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研究pH对不同大小蓝莓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莓B种子的萌发特性优于M与S种子,萌发时滞(14.00±1.28)d,萌发率(42.08±10.04)%。不同pH处理条件下B种子、M种子在发芽势、萌发率、子叶展开率、发芽指数、萌发值等各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1),且pH=4.0时各项萌发指标达到最大值,说明pH为4.0的偏酸条件下更有利于蓝莓种子的萌发。蓝莓S种子在不同pH处理下几乎无萌发,没有表现出与萌发环境pH之间的直接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0.
以麻江蓝莓采后贮藏病果为试材,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对比的方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蓝莓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以期为麻江蓝莓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菌株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香灰菌(Xylaria sp.)、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粪壳菌纲藻(Sordariomycetes sp.),其中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为主要致病菌。通过对青霉(Penicillium)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余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对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主要致病菌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07 9μg·mL~(-1),推荐作为蓝莓田间防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