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2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308篇
  104篇
综合类   443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设计了一种稻麦两用螺旋舀种式排种器,确定了该排种器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参数;运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最优参数组合,采用响应面试验方案,进行台架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播种水稻时,在转速为45 r/min、倾斜角度为3°、出种孔长度为9 mm情况下的合格率为78.20%,重播率为3.71%,空穴率为1%,穴距合格率为97.93%,穴距变异系数为16.17%;播种小麦时,在转速为60 r/min、倾斜角度为1°、出种孔长度为9 mm,此组合下的合格率为93.37%,重播率为3.44%,空穴率为3.19%,穴距合格率为93.60%,穴距变异系数为25.50%。  相似文献   
32.
《农家致富》2007,(12):23-23
江苏省盐城市明悦机械厂生产的MY4G-100稻麦微型割晒机,该机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维修方便、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性能稳定、可靠性好、适用性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小地块、山地、丘陵及需要秸秆利用地区的三麦、水稻以及大豆、芦苇的收割。  相似文献   
33.
锋陵4LL-1.8/2.2型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由江苏泰州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址址:泰州市泰州大桥西侧,邮码:225300,电话:0523-2121788、2121780)研制生产,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产品,并被列入2007年度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  相似文献   
34.
投施肥料结构对沿黄稻麦轮作产量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设于黄河北岸黄灌区和南岸井灌区的沿黄稻麦轮作肥料定位试验,3年6季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特别是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稻麦产量;单施有机肥或氮肥的增产效果不如有、无机肥配合施用,产量始终以MNPK或MNP区最高;6季作物的肥料效应约为总产的45.8%~53.2%,其中氮肥约为27.5%,磷肥约为6.9%~11.8%,而钾肥肥效不明显;基础地力对产量贡献约占46.8%~54.2%;5季作物轮作后,不同肥料投施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开始表现差异,土壤有机质、N、P、K全量、土壤三相比率及容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机无机肥配合能够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35.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晚粳;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籼、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水稻产量均显著下降,播期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与适播期春小麦接茬周年产量高低表现为“迟熟中籼稻-春小麦”>“中熟晚粳稻-春小麦”>“迟熟中粳稻-春小麦”>“早熟晚粳稻-春小麦”>“中熟中粳稻-春小麦”。在稻麦不同种植模式中,5月20日前播种的“迟熟中籼稻-春小麦”模式周年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较目前6月9日播种的“早熟晚粳稻-春小麦”模式的周年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6.26%以上、周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8.06%以上。  相似文献   
3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嘉兴市南湖区稻麦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稻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是限制稻麦轮作模式下晚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施肥能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氮、磷主要存在于子粒中,而86.51%~91.69%的钾被秸秆吸收.施肥会降低子粒中氮的分配率,磷、钾则有所提高.氮、磷、钾肥配施处理中氮肥、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52.3%、51.7%,而磷肥仅为6.2%,每百公斤子粒消耗的氮肥为1.67~2.31 kg,磷肥为0.39~0.48 kg,钾肥为1.58~2.19 kg.  相似文献   
37.
为探明有机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太湖地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农田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和排放强度(GHGI)进行温室效应估算。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季,有机与常规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整体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稻季,有机种植土壤CH_4排放总量为195.56 kg·hm~(-2),显著高于常规种植(119.77 kg·hm~(-2)),而CO_2和N_2O排放总量与常规种植无显著差异;在麦季,有机种植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总量分别为12 554.92、1.44 kg·hm~(-2)和7.02 kg·hm~(-2),常规种植土壤分别为8 096.61、2.67 kg·hm~(-2)和6.74 kg·hm~(-2)。稻季有机种植土壤温室气体GWP和GHGI显著高于常规种植,而在麦季常规种植较高。在整个稻麦轮作季,有机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GWP和GHGI分别为6 501.69 kg CO_2-eq·hm~(-2)和0.44 kg·kg~(-1),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模式(4 745.38 kg CO_2-eq·hm~(-2)和0.37 kg·kg~(-1))。有机种植模式在稻季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无明显优势,但是有利于麦季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  相似文献   
38.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旨在明确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影响。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短期内(<2年)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活性有机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要高于总有机碳。低秸秆还田量(RS <3750 kg hm^-2和WS <3000 kg hm^-2)对土壤基础养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而全量秸秆还田(RS 3000~6000 kg hm^-2和WS 3750~7000 kg 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不同耕作措施而言,旋耕或翻耕措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此外,旋耕显著提高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翻耕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稻麦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旋耕或者翻耕措施能够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达到土壤地力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秸秆钾和化肥钾两种不同来源的钾素在作物和土壤中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用秸秆钾与化肥钾,稻麦轮作制中两季作物总产量基本相当;作物对秸秆钾与化肥钾的两季利用情况有较大差异,但两季总吸收量与利用率相差不大;作物施用秸秆钾当季应加强氮素的配合施用,特别是在小麦上;作物所吸收的秸秆钾与化肥钾有约80%以上贮存于秸秆中,只有约10%左右通过籽粒带走,另有约5%存在根茬.  相似文献   
40.
针对纵轴流联合收获机在收获稻麦时出现的脱粒不彻底、分离不完全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锥形脱粒滚筒、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360°分离式凹板筛、作业参数电控调节系统等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获得了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的开关板针对小麦和水稻脱粒的最佳开关状态。为寻求装置作业参数对脱粒效果的影响规律及最优参数组合,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试验。以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凹板筛分离间隙及喂入量作为影响因素,以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为试验指标,建立了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凹板筛脱粒间隙、导流板角度、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脱出物含杂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损失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析,确定装置进行小麦脱粒的最优作业参数组合为脱粒滚筒转速905 r/min、导流板角度69°、凹板筛脱粒间隙18 mm、凹板筛分离间隙19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