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一.试验目的 通过本试验,了解多菌灵、杀虫双稀释后,浸秧根栽插,预防水稻叶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效果。 二.试验材料 及区域1试验药剂A.上海众信化工农药厂生产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B.江西宜春信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18%杀虫双水剂。  相似文献   
62.
植保无人机雾滴在水稻叶片表面结构附着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雾滴的附着率是衡量喷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水溶性药液不易附着于水稻叶片表面,因此水溶液在水稻叶片上的附着规律将作为本文研究重点。为此,利用NJY-1206型植保无人机以诱惑红水溶液代替农药溶液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稻叶标本表面的微观结构中的毛刺区、硅化木带区和其他区进行观测,对染色剂雾滴附着叶片表面形成痕迹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对附着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毛刺吸附外来雾滴的能力明显高于硅化木带和其他区域,雾滴附着位置占比(叶片各位置附着点数与附着总点数的百分比)达80%左右;稻叶在吸附的外来雾滴中,痕径在50μm以下的雾滴附着痕径占比(附着痕径各范围点数与附着总点数的百分比)占大多数,达80%以上;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的变化对雾滴痕径在100μm以上附着占比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3.
30%乙酰甲胺磷乳油是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为了明确该药剂对稻叶蝉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方法,我站于2005年8月对该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4.
特早熟温州蜜柑“稻叶”的引进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个早熟温州蜜柑品系的引种试验,筛选出稻叶为全国品质极优、熟期最早的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同时,对稻叶的植物学、生物学、果实经济性状及其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开展了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区域性试验工作。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在全区乃至全省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5.
66.
通过对水稻自然发病情况连续多年的调查,获得了109组稻叶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间对应关系(1-S)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稻叶瘟的1-S关系可用幂函数曲线y=axb(b>1)来描述,并用没有参加建模的数据对利用发病率估测病情指数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预测的平均准确率为84.43%.  相似文献   
67.
稻田重要害虫褐飞虱,二点黑尾叶蝉,属单食性害虫,主要取食水稻,白背飞虱,则为寡食性,能在一些禾本科杂草上生存,田间系统采样表明,尽管稻田周转的生境并非稻飞虱和稻叶蝉的栖息地,但仍有少量的褐飞虱、二点黑尾叶蝉和白背飞虱存在并能在禾本科植物上产卵。稻田周转生境及植被栖息有大量的非稻田飞虱和叶蝉,可为稻飞虱和稻叶蝉的天敌缨小蜂和寡索赤眼蜂。提供有效的替换寄主。  相似文献   
68.
邬腊梅 《湖南农业》2007,(10):29-29
氰菌胺 有7%氰菌胺颗粒剂和20%氰菌胺悬浮剂2种剂型.防治水稻叶瘟,可在第1次发病前7天~10天施药,每667平方米用量为7%氰菌胺颗粒剂2公斤,均匀撒施;在抽穗前5天~30天防治稻瘟病时每667平方米用量为7%氰菌胺颗粒剂2公斤~2.7公斤,均匀撒施.  相似文献   
69.
稻叶黑粉病是由担子菌Entyloma oryzae侵染水稻叶片或叶鞘引起的真菌病害,但对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的细胞学机制一直缺少了解。本文对采自田间自然发病叶片上的病斑进行了初步的细胞学分析,结果发现,病原菌侵染后,寄主病斑部位的表皮细胞外部形态基本保持完整;病原菌主要在寄主叶肉细胞部位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并逐渐取代叶肉细胞;病原菌菌丝在寄主胞外扩展,未见其穿透寄主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也没有产生典型的真菌吸器。靠近病原菌菌丝的寄主各种细胞内的细胞器均发生降解,降解产生的脂类物质凝聚成了体积较大的脂质球。寄主维管束组织的细胞壁一直保持完整,未发现病原菌菌丝进入维管束,病原菌菌丝和孢子被限制在寄主相邻两个维管束之间。在发病后期,由于寄主叶片表皮结构整体性破坏导致大量细菌进入,加速了叶片的衰老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稻叶黑粉病菌的侵染模式为胞外侵染,类似于活体营养真菌;但病原菌的侵染导致附近寄主细胞降解死亡,类似于腐生营养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