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9篇
  87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41.
142.
泉州地区生物入侵现状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嘉贝  沈佳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7):775-778,799
近2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外来物种在泉州地区的扩散十分迅速,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对泉州地区植物的生物入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中主要入侵植物的种类、空间分布以及环境效益的初步分析,提出减少生物入侵为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3.
控释肥料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综述了控释/缓释肥料在降低氨挥发、减少肥料养分淋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并对今后开展控释肥料环境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4.
竹笋适口性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笋是中国传统森林蔬菜,也是大宗出口农产品。适口性体现了竹笋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是高品质竹笋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竹笋适口性形成基础及提升技术研发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本研究综述了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总结了当前竹笋适口性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竹笋适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竹笋适口性的种间差异;②环境因子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③经营措施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主要结论为:糖、酸、酚类、纤维类以及氨基酸类物质是竹笋适口性评价的主要指标,适口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竹种自身遗传因素,同时也受到气候因素和土壤质地等的影响。通过覆盖栽培、施肥、林分结构调控和选择适宜的采笋时间等途径可以改良竹笋适口性,但其效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未来竹笋适口性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构建适口性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探究多因素互作对竹笋适口性的影响,从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等多学科层面揭示竹笋适口性形成机制。筛选适口性好、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强的优良笋用竹进行规模化栽培,并从栽培环境选择、土壤养分精准补充、笋芽萌发环境控制、竹笋器官处理等途径研发竹笋适口性改良技术。参66  相似文献   
145.
对大气中气相氮化合物的源汇状况及其引起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分析了大气温室气体N2 O 及影响大气质量和环境的含氮化合物NOx 的源汇种类及强度;对含氮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作了综合剖析;针对与农业过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源- 土壤中由微生物参与的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过程与机制及其产生气相氮化物的可能路径和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提出了减少排放与控制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6.
纳米银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菌材料,具有抗菌高效、广谱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但纳米银的抗菌机理尚不明确。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银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阐述其应用情况,最后提出需要关注使用纳米银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以利于其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47.
王立刚  李虎  杨黎  翟振  邱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4):2932-2941
【目的】针对环渤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氮肥施用量过大,环境效应逐渐增大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长期和区域环境效应,明确冬小麦/夏玉米的减氮潜力和区域。【方法】利用定位试验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氮素施用量15年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逐渐增加,到两季作物施氮量达到240—300 kg N•hm-2以上时,作物产量增加能力有限,而氮淋溶损失量则逐渐加大,土壤中残留的无机氮素也逐渐增加。与当前区域氮肥施用量364×104 t相比,区域氮肥总量减少30%和优化施肥两种调控方案下环渤海地区总氮素平衡的各个输出项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是氮淋溶,分别减少了67.23%和79.93%,极大地降低了氮素的环境风险。【结论】环渤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氮素的环境效应有随氮素施用量逐渐增加的态势,目前该种植模式具有减氮的潜力,区域减氮30%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效应,节氮潜力最明显的地区在山东东部、西南部和河北中部。  相似文献   
148.
农田生态系统氮、磷肥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氮、磷肥的施用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几个方面论述了氮、磷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的影响,指出氮、磷肥在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各子系统的环境效应并不一致。研究氮、磷肥的环境效应应综合分析各子系统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49.
承接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环境风险。文章以八师石河子市为例,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运用EKC曲线拓展模型实证分析了八师石河子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0.
为明确秸秆循环还田土壤环境效应变化,筛选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于2000年设计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通过对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紧实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45 cm处达到最大值,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紧实,秸秆还田处理均低于现行耕法;秸秆还田各处理三相结构合理,特别是在20~40 cm优于现行耕法,土壤孔隙增多,渗透能力增强。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养分明显改善,特别是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比较提高幅度为0.26~0.74 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