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6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篇 |
农学 | 9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296篇 | |
综合类 | 259篇 |
农作物 | 10篇 |
畜牧兽医 | 10篇 |
园艺 | 11篇 |
植物保护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有机培肥对土壤优势流中养分淋失的影响,采用原状土柱模拟淋溶的方法,对土壤优势流中养分淋失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经有机培肥后,明显降低了优势流中各种养分的淋失速度,从而使养分的淋失总量减少,为未施秸秆处理的1/3左右.有机培肥土壤对于淋溶液中养分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在淋溶液中养分浓度总体降低的同时,各种养分的浓度降低的幅度又有所不同,其中对水溶性K和铵离子的效果最明显,而对硝态氮(NO-3-N)保持作用则相对差些.上述结果说明,有机培肥对减少土壤优势流造成的土壤养分淋失以及降低地下水污染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室内模拟耕作层土壤,以小麦为指示植物,采用土柱法研究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淋溶性.结果表明: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属于中等,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对淋溶性影响明显.乙草胺在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中,淋溶作用越弱,淋溶深度越小.在有机质含量9.01 g/kg的垃圾场土壤中淋溶的最大深度为6~10 cm;在有机质含量6.50 g/kg的蔬菜地土和有机质含量4.38 g/kg的塘泥土中最大琳溶深度均为11~15 cm.在同种土壤中,粘粒含量越大,乙草胺的淋溶作用与淋溶深度就越小,在粘粒含量为20.00%的土壤中的淋溶深度为16~20 cm,粘粒含量35.03%的土壤中的淋溶深度为10~15 cm,而在粘粒含量48.62%的土壤中淋溶深度为6~10 cm.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土柱恒温条件下模拟研究粪肥或/和尿素混施入土娄土耕层后在多次灌溉下对铵态氮、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态氮的淋溶深度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施肥处理淋出液中氮素形态均以硝态氮为主,且淋溶到90cm土层以下,有机、无机肥混施后减少了无机肥中硝态氮的淋溶率;无机肥和有机、无机肥混施处理以铵态氮次之,其量与土层深度呈对数式衰减,显著淋溶到30cm土层;而有机肥处理以有机态氮次之,显著淋溶到30cm土层,50cm以下含量甚微。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随灌溉水向下迁移,对底土具有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对广州市白云山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广州市龙眼洞马尾松林两试验点进行了酸雨的监测,并测定和分析了林内穿透雨物理量及化学量,旨在探讨酸雨对不同森林冠层养分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州市酸雨占次数的79.7%或占降雨量的95.1%。(2)酸雨通过林冠层后,pH值明显增加。(3)在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某些单次降雨出现SO4^2-、NO3^-、NH4^+Al^3+、Na^+的负淋溶现象,说明森林对这些离子(特别是NO3^-、Aa^3+)具有吸收作用;阔叶林全年的NO3^-和Al^3+净淋溶为负值,说明阔叶林比马尾松林对这两种离子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4)雨水酸度增加(即pH值减小),明显提高阳离子Ca^2+、Mg^2+、K^+和Na^+冠层淋溶面分率。(5)NH4^+、SO4^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单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淋溶、吸附和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单嘧磺隆在不同土壤中的淋溶与与吸附土壤特性有关。在土壤pH值为6.1~7.9、有机质含量相差小于1.0的条件下,粘粒含量对单嘧磺隆淋溶的最大浓度深度贡献率为98.70%,对单嘧磺隆的吸附系数贡献率为99.81%;单嘧磺隆在黑土中的残留量随着残留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在黑土中的半衰期为12.1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城市生活污泥在沙化林地利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室内淋溶模拟试验,研究施用污泥对风沙土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施加污泥模拟淋溶后,风沙土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在各土层含量显著增加,且0~20 cm土层增幅明显大于20~40、40~60 cm土层;各重金属(Cu、Cr、Pb、Zn)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显著,40~60 cm土层增幅较小。施用污泥淋溶后,风沙土内梅罗指数(0.67)虽低于国家林地土壤质量标准(0.70),短期内未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但若长期施用污泥,应注意各重金属特别是Cd的累积效应所带来的潜在危害。[结论]城市污泥在沙化林地的短期应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农业氮磷淋溶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最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为揭示氮磷在包气带不同土层的淋溶特征,以典型褐土的5个土壤发生层(耕层、淋溶层、钙积层、黏化层和母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析不同形态氮磷淋溶量,研究氮磷在不同土壤发生层中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进行5次淋溶,耕层、淋溶层、钙积层、黏化层和母质层淋溶液中可溶性总氮总量分别为2412.63 mg·L-1、3028.94 mg·L-1、244.16 mg·L-1、3648.99 mg·L-1和3356.51 mg·L-1,淋溶层、黏化层和母质层可溶性总氮淋溶量显著高于耕层,而钙积层可溶性总氮淋溶量较耕层显著减少;耕层淋溶液中可溶性总磷总量为0.52 mg·L-1,且显著高于其他4层。2)在试验初期,耕层、淋溶层的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和正磷酸盐淋溶量显著高于黏化层和母质层,进行到第4、5次淋溶,黏化层、母质层的硝态氮和可溶性总氮淋溶量显著高于其他3层,而各发生层间正磷酸盐淋溶量无显著差异;单次淋溶黏化层和母质层铵态氮淋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层,而耕层可溶性总磷淋溶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层。3)耕层和钙积层的淋溶液中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占可溶性总氮比例分别为69.0%和85.4%,而在淋溶层、黏化层和母质层中分别为41.3%、5.1%和4.6%;在可溶性磷中,以无机态正磷酸盐为主,最高占可溶性总磷的75.9%。4)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含量对土壤氮磷的迁移转化有明显主导作用。有机质与氮磷淋溶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高,会增加淋溶初期氮磷的淋溶风险;而阳离子交换量和黏粒含量则与氮磷淋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阳离子交换量大和黏粒多能减少氮磷素的淋溶风险。该试验结果说明,由于5种发生层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各发生层氮磷淋溶特征及其淋溶形态也有差异,并且氮磷的淋溶受土壤本身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堆肥污泥重金属在黄土层中的淋溶迁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强化重金属后的堆肥污泥作为淋溶土柱的重金属来源,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堆肥污泥Cd、Ni、Pb、Cu、Zn 5种重金属在黄土层中的垂直迁移特征,探讨了堆肥污泥施用量及不同淋溶水量对黄土层中重金属迁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d、Ni的淋溶迁移性较好,Pb、Cu、Zn整体迁移性较差。Cd和Cu随淋溶水量增加淋出作用明显增强,增大淋溶水量对Ni和Pb的淋出影响无明显增强,表层土中Zn、Ni、Pb含量随淋溶水量增大而累积,深层土情况各异。 相似文献
9.
以水稻土和盐碱土为对象,采用物理模拟人工降雨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淹水条件下土柱中(高25 cm、内径10 cm)新型除草剂硝磺草酮的迁移和淋溶规律。结果表明,在硝磺草酮添加量为7.5 mg/kg、10 h持续降雨(降雨量为60 mL/h)条件下,土柱中硝磺草酮的驻留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稻土土柱层15~21 cm中硝磺草酮的含量达到27.35 mg/kg,低于盐碱土的39.07 mg/kg,4%的农药穿过了淋溶柱,显示出较强的淋溶特性。土壤和淋溶液pH值的大小对弱酸性结构的硝磺草酮的迁移和淋溶影响较大。随着pH值的升高,硝磺草酮离解为阴离子,其水溶性增大、土壤吸附性能力减弱,更容易进入深层土壤(尤其是pH值较高的盐碱土),进而对地下水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10.
稻田氮素淋失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素淋溶是稻田氮素向周围水体迁移的重要途径,氮以NO3–-N淋溶的形式进入水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稻田氮素淋溶的损失已开展了许多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本文总结讨论了稻田土壤氮素淋溶的常用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溶液提取法、原状土柱法、土钻取样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分别对其优缺点以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计算氮素渗漏总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水分平衡法、达西定律法、小区渗漏池法和大型原状土柱等方法,以期为稻田氮素淋溶损失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