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94篇
  免费   940篇
  国内免费   1992篇
林业   853篇
农学   1594篇
基础科学   602篇
  4530篇
综合类   9727篇
农作物   1374篇
水产渔业   606篇
畜牧兽医   2146篇
园艺   764篇
植物保护   530篇
  2024年   250篇
  2023年   762篇
  2022年   1066篇
  2021年   995篇
  2020年   867篇
  2019年   866篇
  2018年   570篇
  2017年   852篇
  2016年   990篇
  2015年   872篇
  2014年   1037篇
  2013年   1059篇
  2012年   1275篇
  2011年   1272篇
  2010年   1218篇
  2009年   1136篇
  2008年   1094篇
  2007年   929篇
  2006年   808篇
  2005年   707篇
  2004年   483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222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5年   7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81.
为了探索提高植物吸收铅(Pb)的能力及增加铅迁移量的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单施氮钾(N、K)肥及配合施用对蕹菜生长及吸收铅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铅浓度为500mg/kg条件下,单施氮肥、钾肥与低量氮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提高植物地上部铅的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植物的铅迁移总量,其中以低量氮肥与高量钾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最好,单施钾肥则降低植株的铅迁移总量;单施氮肥及氮钾肥适当比例配施还可以提高植物地上部铅的迁移量,提高植物地上部提取铅的效率。因此,通过调节土壤氮钾营养的方法可以提高铅污染土壤中植物对铅的吸收能力及迁移总量。  相似文献   
982.
投喂节律对异育银鲫氮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以4种投喂节律饲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60d,并测定异育银鲫氮的收支。其中对照组为每天投喂,3个试验组分别为投喂1d后饥饿1d、投喂2d后饥饿1d、投喂4d后饥饿1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摄食氮(mg/(g.d))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占摄食氮比例来观察,试验组的氮收支模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以占吸收氮比例来观察,4组模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83.
AM真菌与施氮量对白术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非灭菌土为生长基质,采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白术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提高了白术根系菌根侵染率和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进而使光合作用增强;AM真菌的接种效应因施肥量不同而变化,施氮量为0.3~0.45 g/kg土时效果最好;适氮量和AM真菌结合有交互正效应,有利于白术生长。  相似文献   
984.
为解决华北平原当前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水资源供求不平衡和氮肥残留过高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在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中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设置了水氮优化措施下3种种植制度: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制和春玉米一年一熟制轮作体系,2年的大田对比试验,以在同一水氮供应标准下对不同种植制度的产量和水氮效应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一年两熟制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2年总产量为28 783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但耗水量过大,仍有27.1%的耗水需由地下水补充,氮肥利用效率仅为78 kg/(kg/hm^2),显著低于其他2种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制减少了总耗水量,生育期内降雨满足可满足总耗水量的89.2%,但2年总产量仅为15 775 kg/hm^2,总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入较一年两熟制分别减少27.3%、30.7%和57.2%,氮肥利用效率提高98.7%;两年三熟制产量为22 130 kg/hm^2,生育期内降雨量可满足总耗水量的80.4%,总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入较一年两熟制分别减少12.0%、15.8%和21.9%,氮肥利用效率提高32.1%,能够兼顾粮食安全和环境效应,相对而言是较为理想的种植制度选择。本试验中硝态氮残留量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显著。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条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5.
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湿地基质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土壤培养和污水模拟试验相结合,选择4种基质研究其微生物活性变化及其对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子/土壤/泥炭的混合物,土壤/砂子的混合物,土壤和砂子的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和酶活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微生物活性的大小顺序是:砂子/土壤/泥炭混合物>土壤>土壤/砂子混合物>砂子.基质微生物活性受其碳含量影响并与碳含量呈正相关.氮去除量与基质微生物活性有关,并与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基础呼吸呈显著正相关(P<0.05).微生物活性可以作为反映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86.
吉林玉米带玉米一次性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肥料统计资料、农户和肥料经销商的抽样调查资料,对吉林省玉米一次性施肥的规模、分布区域、施用量、经济投入及玉米高氮复混肥的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一次性施肥主要集中在吉林玉米带的中、东部地区,土壤类型以黑土、典型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和暗棕壤为主。2005年玉米一次性施肥面积占玉米总施肥面积的62.5%,玉米一次性施肥平均施用量为554 kg/hm2;一次性施肥比农民常规施肥多投入313元/hm2。玉米高氮复混肥的比例和氮含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临时登记的高氮复混肥比例和高氮复混肥(N>25%)的比例分别由2003年的45.1%、50.0%增加到2005年的95.5%、77.0%。  相似文献   
987.
为了探讨兔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感染时试验家兔肝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和血清中NO浓度变化以及NO对兔球虫的抑制或杀伤作用,通过腹腔注射的途径给予感染E. stiedai的家兔不同浓度的NOS底物L-精氨酸(L-Arg)、NO供体硝酸甘油(GTN)和iNOS抑制剂L-氨基胍(L-AG),利用NOS活性测试盒测定肝的iNOS活性,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的浓度,采用麦克马斯特氏法计数每克粪便的球虫卵囊数(OPG),根据试验兔肝的剖检和镜下病变来进行病变计分.结果表明:感染E. stiedai后,家兔肝匀浆的iN-OS活性和血清中NO浓度逐渐升高,感染对照组、添加L-Arg组、GTN组、L-AG组4组均在感染后第12 d达到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于23 d左右下降到感染前的水平;L-Arg可增强肝的iNOS活性,使其释放大量NO,产生对球虫的抑制或杀伤作用,减轻球虫感染引起的病变;硝酸甘油可在兔体内释放NO,对球虫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稍减轻球虫感染引起的病变;相反,L-AG则抑制肝的iNOS活性,使生成的NO减少,对球虫的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加重球虫感染引起的病变.结果提示:NO及iNOS确实参与了家兔E.stiedai的感染过程,并且NO在球虫感染过程中起到了抑制或杀伤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蕉园土壤条件下不同养分及组合对高粱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研究表明:在OPT基础上,(1)不施N,极显著降低高粱对N的吸收,但提高了高粱对P的吸收,且极显著提高了高粱对K的吸收;不施P,严重降低高粱对P的吸收,却提高了高粱对K的吸收。(2)不施Mg、施S或施B均有助于提高高粱对P和K的吸收。(3)施Fe、施Mn或施Cu均有助于提高高粱对K的吸收。  相似文献   
989.
一种同步化学脱氮除磷的碱性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利用在碱性条件下驯化培养起来的耐碱活性污泥处理化粪池污水等高氮高磷废水,在曝气反应池一步同时实现对废水氮、磷的化学去除和COD的生物去除.试验设普通活性污泥法和碱性活性污泥法2种工艺同时运行,碱性活性污泥法用饱和石灰水调节废水pH值在9.0左右,在曝气池曝气混合,二沉池沉淀出水,定期取样测定出水COD,Cr、氮、磷的浓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碱性活性污泥法对废水COD,Cr、氮、磷的处理效果均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污泥的组成和性质产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剩余污泥农业利用的变化,因投加石灰而增加的成本较小.  相似文献   
990.
Utilization of organic nitrogen (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lant N assimilation and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lant growth, C and N accumulation in leaves and roots of tomato seedlings in response to inorganic (NH4^+-N, NO3^-N) and organic nitrogen (Gly-N).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NH4^+-N, NO3^--N, Gly-N) were supplied to two tomato cultivars (Shenfen 918 and Huying 932) using a hydroponics system. The plant dry biomass, chlorophyll content, root activity,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 in roots and leaves, and total N absorption, etc. were assayed during the cultivat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lant height, dry biomass, and total N content were found within the first 16 d among three treatments;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s on 24 d and 32 d were observed, and the order was NO3^--N 〉 Gly-N 〉 NH4^+-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tomato cultivars. Chlorophyll contents in the two cultivar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the Gly-N treatment, and root activity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NHa^+-N treatment. Tomato leaf total carbon content was sligh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N forms; however, total carbon in root and total nitrogen in root and leaf were promoted significantly by inorganic and organic N. Among the applied N forms, the increasing effects of the NH4^+-N treatment wer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Gly-N. In a word, different N resources resulted in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effects in tomatoes. Organic nitrogen (e.g., Gly-N) can be a proper resource of plant N nutrition. Tomatoes of different genotypes had different responses under organic nitrogen (e.g., Gly-N) suppl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