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415篇
农学   366篇
基础科学   244篇
  273篇
综合类   3339篇
农作物   137篇
水产渔业   152篇
畜牧兽医   1457篇
园艺   933篇
植物保护   29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645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643篇
  2009年   619篇
  2008年   676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基于我国大陆热带亚热带交界区的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区91个国家基准基本气象站1960~2009年日气温观测数据,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区域比较。结果表明,三省区年均温均呈上升趋势;三省区春季气温总体有微弱下降态势,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1980年之前的三省区夏季气温以递减为趋势,1980年之后则有递增状态;1985年之前的三省区秋季气温主要以递减态势为主,1985年之后则以递增为变化趋势;三省区冬季气温1990年之前并没有明显增减态势,而1990年之后则开始呈现递增状态。趋势性区域比较上,云南最强、广东次之、广西最弱。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城市化对石家庄市气温变化的影响,以及利用探空资料进行城市化影响研究的适用性。[方法]基于1981~2010年的逐月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城市化对石家庄市气温变化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结果]1981~2010年,石家庄市增温趋势达到0.59℃/10a,探空资料增温趋势为0.40℃/10a;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石家庄气温增温幅度为0.19℃/10a;夏秋两季城市热岛对季节的增温作用较大;探空资料分离出的城市热岛增温贡献率为32.22%。[结论]城市化对石家庄市气温增暖贡献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3.
张燕 《湖北农业科学》2016,(17):4588-4591
基于北疆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1981-2014年数据,分析了其春、夏、秋季和棉花主要生长季(5~9月,包括2015年)及各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与棉花单产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秋季及主要生长季的气温年际变化均为变暖趋势,增温率秋季大,夏季小;34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2~2.7℃,平均最高气温上升了1.5~2.3℃,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了2.0~2.6℃;从5~9月来看,5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增幅大,6月最高气温增幅大;年代际的变化是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秋季升幅大,平均最低气温春季和秋季升幅最大;5~9月的各月分布是5、8月逐年代均为上升,但6月最高、7月最低、9月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都出现了振荡;棉花单产与气温变化趋势慢而稳定(夏季、主要生长季、7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8月),与上升幅度大(5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温度因子关系为显著正相关;5~9月5个月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产量为显著正相关,其中8月与产量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994.
该文采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同心县1955—2015年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年变化和月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同心县近60年来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为2~3℃,1987年前后为气温升高的转折点;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7月份升到最高值,1月份降至最低;近60年气温的极端值分别出现在2000年7月和2008年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9.0℃,极端最低气温为-28.3℃。  相似文献   
995.
研究盐胁迫下不同SA浸种条件对西葫芦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温度、时间的SA浸种,并利用响应面软件对浸种条件优化,分析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最强,浸种时间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最弱。单因素实验的分析中种子萌发最适的SA浓度为1.0 mmol/L,浸种的温度为30℃,浸种的时间为18 h。响应面法优化α-淀粉酶活性最大时的参数是:浸种SA浓度1.09 mmol/L,浸种温度28.26℃,浸种时间18.94 h,在此条件下,α-淀粉酶活性的理论值为0.264455 mg/(g·FW·min),与理论值的贴近度为97.98%。在最优浸种条件下α-淀粉酶活性最高,表明在此浸种条件盐胁迫下的西葫芦种子萌发力最好。  相似文献   
996.
水稻化肥使用量增长问题与零增长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和开展农户施肥跟踪调查,了解化肥使用量变化态势,分析水稻化肥使用量增长特点,从而为水稻乃至其他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工作提供指导参考。统计资料显示,化肥使用量(实物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2015年平均年自然增长率1.387%。农户抽查表明:水稻化肥使用量在整个农作物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化肥使用量增长中,2005-2015年水稻化肥养分亩用量增长幅度(55.4%)明显高于实物量增长幅度(2.9%),农户水稻氮磷钾用量及配比不合理问题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基于调查分析,在使用量增长目标上建议应以养分量为主,在技术途径上提出了“四调”和“四改”思路。  相似文献   
997.
利用一维多层水热耦合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在2015年商丘田间实验基础上,模拟冬小麦拔节后晚霜冻敏感期幼穗层气温,并结合拔节后天数对晚霜冻害的发生及其程度进行监测,以研究SHAW模型在冬小麦晚霜冻害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准确模拟晚霜冻敏感期幼穗层20~60 cm高度垂直方向上的每小时气温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绝对误差低于1℃的占44.7%,低于2℃的占72.5%,且夜晚的模拟效果优于白天,相较于气象站日最低气温,SHAW模型模拟的幼穗层日最低气温和低温持续时间更能反映实际冻害发生时的低温环境。由于农田小气候的影响,气象站、农田上方2 m高度和幼穗层气温具有较大差异性,当SHAW模型所需的农田上方2 m高度气象数据缺乏时,将气象站数据转换为农田2 m高度气象数据代入模型的模拟方法优于直接将气象站气象数据代入模型的模拟方法,前者模拟的幼穗层日最低气温与实测值更为接近,所确定的晚霜冻等级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因此,利用SHAW模型对冬小麦晚霜冻害进行监测是可行且适用的,相较于传统的气象站日最低气温监测指标,可提高监测晚霜冻害发生情况和冻害程度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索精确预报未来短期ET0的方法,比较了4种基于气温预报ET0预报模型,即Hargreaves-Samani(HS)、Thornthwaite(TH)、简化的Penman-Monteith(PT)及McCloud(MC)模型。收集了西藏林芝站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实测逐日气象数据和2012年6月6日至2013年12月31日逐日对未来7d的气象预报数据,在气温预报精度评价的基础上,采用4种基于温度的参考腾发量计算模型直接进行ET0预报,然后采用率定后的模型进行ET0预报,最后与实测气象数据和FAO-56PM公式计算的ET0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率定的4种模型预报误差均较大,其中PT公式精度稍高。经率定后,4种公式的预报精度都有所提高,平均准确率为70%,MAE值HS模型最小,平均为0.57mm/d,其他3个模型为1.27~1.50mm/d;RMSE都在2.0mm/d左右;r值总体仍不高,TH模型平均仅有0.19,其他3种模型在0.6左右。综合来看,PT模型的预报效果稳定性优于其他3个模型。对于林芝地区附近的灌区,无论有无气象观测数据供模型率定,建议采用PT模型进行ET0预报。  相似文献   
999.
“蒸发悖论”在云南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云南省1981—2011年52个站点候气象数据,通过分析云南省各站点季、年潜在蒸散量与气温变化趋势,探讨了"蒸发悖论"在云南省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全省年潜在蒸散量t-ET0,y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1981—1990年,t-ET0,y以4.45mm/a的速率下降,有"蒸发悖论"存在;1991—2011年,t-ET0,y以2.42 mm/a的速率上升,不存在"蒸发悖论";(2)不同时间段内存在"蒸发悖论"的站点数量不同,分布区域差异明显。1981—1990年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南地区,1991—2011年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且站点数量变少;(3)1981—1990年,存在"蒸发悖论"的站点在春、夏、秋、冬四季均有成片分布,其中冬季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北和中部地区,春季集中于中部,夏季和秋季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1991—2011年,各季节也有一定数量的站点存在"蒸发悖论",但站点分布较无序,空间趋势变化不明显;(4)"蒸发悖论"的有无与时间段的长短选取有关,长时段的研究序列可能会掩盖短时段的"蒸发悖论"现象。因此,"蒸发悖论"在云南省具有阶段性、季节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1000.
<正>1 2014年茶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山区,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龙冈头海拔1506m,最低点街头亭海拔65m,平均海拔800m,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4.6℃,年平均降雨量1693mm。土壤的成土质系生带火山岩和岩浆岩,土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偏酸性,是理想的茶叶生产区。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10.8万亩,开采面积10.2万亩,无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