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7篇
  20篇
综合类   313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652.
本研究以3种不同地理来源且果形差异大的槟榔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为台湾种(枣形果)、海南种(椭圆形)和泰国种(长椭圆形),研究果实发育和生物碱变化过程。开花授粉后定期观察并记录从坐果到成熟过程中果实鲜重、纵径和横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的含量。结果表明,槟榔在开花40~140 d后果实纵径、横径和重量均处于快速增长期,果实发育早期纵径增长较快,后期以横径生长为主,鲜重增加持续至花后200 d,属于营养快速积累期。不同发育时期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泰国种槟榔碱含量最高,变异范围为5.59~7.47 mg/g,花后140 d达峰值,其次为槟榔次碱;台湾种槟榔果实槟榔次碱和去甲槟榔次碱含量较高,槟榔碱含量低,变异范围为0.29~2.16 mg/g,花后80 d时含量最高。海南种槟榔碱含量变异范围为2.47~3.65 mg/g,花后140 d时含量最高,去甲槟榔次碱、槟榔次碱的含量在果实发育期变化幅度较小,表明果实中的槟榔碱在青果期含量较高。本研究掌握了不同果形品种发育过程中生物碱含量变化规律,为探索槟榔果实品质形成机理和鲜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53.
本研究以两叶一针‘热研1号’槟榔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应用三种氮肥形态(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与三种氮肥用量(50%当地氮肥用量, 100%当地氮肥用量, 150%当地氮肥用量)处理,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测定槟榔幼苗的形态、光合、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和含氮量等指标,探究氮肥形态与用量对槟榔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形态与用量对槟榔幼苗形态和生理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株高增长量在50%硝态氮下达到最大值;茎粗增长量、细胞间CO2浓度、叶绿素a含量均在150%酰胺态氮肥下效果最佳;150%铵态氮肥处理下有利于槟榔幼苗干物质量的积累,根系干重、根冠比和干物质量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50%酰胺态氮肥处理下显著提升;植株茎秆全氮含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从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看,槟榔幼苗更偏好积累铵态氮肥。综上所述,酰胺态氮处理下50%用量槟榔幼苗的光合作用最强;增施铵态氮肥,利于根系的养分积累,促进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的生长,从而适应热带的生存环境。研究结果为热带地区槟榔幼苗培育选择合理氮肥形态与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54.
为规范指导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槟榔病虫害的技术应用,确保植保无人机施药对槟榔病虫害的田间防治效果及施药安全.本文分别从施药基本条件、作业前准备、药剂选择与配置、施药作业要求以及施药后防治效果评价等方面对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槟榔病虫害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一套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655.
槟榔是一种重要的热带药用植物,也是海南省第二大经济作物。病虫害是制约槟榔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子。近年来,槟榔病虫害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槟榔8种主要病害和5种主要虫害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提出研究问题与展望,以期为科研人员和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6.
【目的】建立槟榔离体繁殖技术体系,为保护和保存槟榔优良种质资源及资源创新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成熟健康的槟榔果实为材料,探索不同消毒时间、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对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将成熟健康的槟榔果实浸泡在100 mg/L IAA 24 h后,去皮取种子置于0.1%HgCl2浸泡10 min消毒效果最佳,污染率为10%,萌芽率达94.75%;槟榔芽诱导最优激素组合培养基为MS+3.00 mg/L 6-BA+0.5 mg/L NAA,萌芽率最高达95.67%;将出芽材料转接于MS+1.0 mg/L NAA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生根率和生根数分别达95.33%和7.33条。【结论】建立的槟榔种质资源离体繁殖技术操作性强、可行性高,为槟榔离体资源库的建立与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57.
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是槟榔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明确发病槟榔园中植原体遗传多样性及其自然寄主种类,对于全面揭示该病害循环途径及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海南不同地区发病槟榔园中表现典型植原体病害症状的植物样品进行调查、采样,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测序,揭示相关植原体株系的遗传变异规律与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从6个山黄麻丛枝样品中扩增到植原体16S rRNA和secA基因片段,不同样品的2个基因序列均一致,从1个苦楝丛枝样品中扩增到16S rRNA基因片段。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山黄麻植原体与已报道山黄麻丛枝植原体序列相似性为100%,苦楝植原体与已报道苦楝丛枝植原体序列相似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黄麻丛枝植原体与16SrⅩⅩⅩⅡ组植原体株系聚于一个进化分支,苦楝丛枝植原体与16SrⅠ组植原体株系聚于一个进化分支;苦楝丛枝植原体与海南已报道槟榔黄化植原体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100%。及时清理发病槟榔园中苦楝等植原体自然寄主,消除病源,切断植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槟榔黄化病的有效防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58.
杨海中 《农业科技通讯》2022,(5):312-313+317
近年来,海南琼中槟榔黄化症状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槟榔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田间调查监测,系统分析生产上导致“黄化”症状的原因,提出了防控策略,以期为槟榔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9.
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品种的芋头,为了研究不同品种芋头淀粉的粒度分布特性。以文冈香芋、张溪香芋和荔浦香芋为试材,比较主芋的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个槟榔香芋品种的粒径分布在1.2~35.3μm,且92.56%~96.74%的粒径小于5μm;3个品种香芋的数量分布都呈单峰分布,且主要是由粒径<5μm的小型淀粉粒组成;其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存在差异,但主要都是由粒径<10μm淀粉粒组成,其中文冈香芋与张溪香芋淀粉粒表面积呈单峰分布,荔浦香芋淀粉粒表面积呈双峰分布,荔浦香芋与文冈香芋的体积分布均呈单峰分布,张溪香芋的体积分布呈双峰分布。在适宜槟榔香芋生长的地区栽培不同品种的槟榔香芋对淀粉粒分布的影响不大,说明槟榔香芋淀粉粒度的分布主要受基因型影响  相似文献   
660.
为探究不同涂膜处理对槟榔鲜果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以无菌蒸馏水(CK)、壳聚糖(T1)、壳聚糖-茶多酚-百里香酚(T2)3组涂膜剂分别对槟榔鲜果进行表面涂膜处理后装于PE带孔包装袋中,测定13℃、65%相对湿度下贮藏40 d鲜果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1和T2涂膜处理有效延缓和抑制了鲜果腐烂软化、果仁褐变、黄化、失水皱缩,货架期可从常温5 d延长至处理后35 d。相较于CK组,T1处理有效抑制了鲜果黄化,但T2处理综合保鲜效果最佳,除可增强鲜果初期抗氧化能力外,还可显著抑制失重率和腐烂率上升,第35天时腐烂率仅为8%。同时,T2处理的鲜果色泽更加稳定,果仁褐变不明显。另外,呼吸强度、硬度、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储藏25 d后,T2涂膜处理可稳定维持储藏期内鲜果生理代谢能力,保鲜效果显著优于CK组,因此T2涂膜处理可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槟榔鲜果保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