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3篇
农学   161篇
基础科学   91篇
  94篇
综合类   1341篇
农作物   35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21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65年   16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为明确不同木薯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与抗朱砂叶螨的关系,通过对木薯田间螨害情况的调查,计算出感、抗性稳定的感螨品种华南101、华南124和抗螨品种华南7号、华南13号的螨害指数,同时对叶片的相关物理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叶片厚度、蜡质含量和气孔密度与木薯抗朱砂叶螨的关系。结果表明:4份木薯种质华南101、华南124、华南7号和华南13号的螨害指数依次为89.2%、65.8%、38.3%和0.8%;木薯叶片厚度与螨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气孔密度与螨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蜡质含量与螨害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为深入探究木薯抗螨机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2.
新型有机肥料对连作西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美人"西瓜为试材,通过连续2年试验,即设单施有机肥(A)、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B)2个处理,分别以不施肥(CK-1)和单施化肥(CK-2)作为空白和常规施肥对照,所有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总量一致,均为750kg·hm-2,分析不同处理对西瓜主蔓长、茎径、有效分蔓数、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并综合评价木薯加工废弃物转化有机肥料的田间施用效果,为木薯加工废弃物资源的当地肥料化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CK-1)处理相比,连续2年所有施肥处理均能促进西瓜生长、提高西瓜果实产量和品质;与常规施肥(CK-2)处理相比,单施有机肥的A处理在试验实施第1年西瓜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产量显著降低,但品质明显提高,持续实施的第2年,生长受到的抑制程度减弱,产量和CK-2无明显差异,品质仍显著高于CK-2处理;而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B处理连续2年西瓜营养生长、产量及品质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因此,木薯加工废弃物转化有机肥料后和化肥配合施用能有效促进西瓜植株营养生长,提高西瓜产量,改善西瓜品质。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不同栽种规格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和发掘高产高效间作模式,对木薯净作,糯玉米净作和8种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进行了鲜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是可行的,体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发现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处理9(大行距100 cm,小行距70 cm)的鲜薯产量(51 274.36 kg/hm2)最高,处理4(行距100 cm)的经济效益(52 794.15元/hm2)最高,处理9的经济效益(46 556.97元/hm2)排第3位。综合评价认为,处理9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最合理。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推广高产高效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4.
氮、钾、钙为植物生长发育中必需营养元素,均能对木薯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能协调氮、钾、钙营养均衡将有助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对木薯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SC9食用型木薯品种为材料,红壤∶蛭石=1∶2为供试栽培介质,设计三因素(氮、钾、钙)两水平(1为高水平,2为低水平)8处理正交试验,以盆栽形式种植100 d(快速生长期)、210 d(块根膨大期)进行氮、钾、钙配比试验,11个月后收获,分析8个处理下木薯光合速率、块根产量、全株总生物量、块根养分含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氮、钾、钙肥对木薯光合速率、总生物量、块根产量、养分含量及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在生长发育方面,高氮高钾处理在低钙配合下对叶片光合速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块根产量方面,高钾高钙处理显著提高木薯全株总生物量;低氮水平显著促进木薯块根产量;氮、钾、钙元素及互作对木薯块根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尤其高钙低氮水平对块根钾含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品质方面,低氮水平显著提高块根总糖、蛋白质含量;高钾水平能提高块根总糖含量;低钙水平能提高块根蛋白质含量。因此,木薯施肥应注重减少氮肥的投入,适当与钾、钙肥的合理配比进行施用,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综上所述,氮、钾或钙的缺乏或过量,以及相对不平衡,均不利于木薯的生长发育,合理配比施用才能发挥3种元素的最大功能。木薯盆栽试验最佳肥料施用量为氮0.280 g/kg、钾0.210 g/kg或0.420 g/kg、钙0.165 g/kg,该用量的食用型木薯产量相对较高,块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65.
木薯是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加工作物,受不良天气、 运输及储藏条件的影响,在收获后至加工期间因块根不耐贮藏变质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耐贮性木薯品种的选育显得尤为重要.试验采用目测块根褐化程度评估法,通过对木薯种质圃的45个品系耐贮性进行观察比较,筛选出耐贮性强的品系,为木薯耐贮性育种提供试材.据观察结果,木薯品系W28、15-...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木薯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开展了根袋试验,处理包括2个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和桂热4号:GR4)和3个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T1,普通施肥T3,施2倍氮肥T7),并进行了 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细菌优势群落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8.579%~10.697%...  相似文献   
67.
木薯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优良品种的选育一直是木薯科研工作的重点,而多倍体的巨型性特点为其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多倍体研究大多是体细胞加倍,有性多倍化研究起步较晚,而本课题组通过2n配子有性活体杂交,成功获得了首例木薯有性四倍体植株。为了研究木薯有性四倍体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分别采用:田间的农艺性状观测(生长稳定期)、流式细胞术、叶片染色体计数、蛋白质含量测定/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淀粉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木薯有性四倍体各株系农艺性状均保持了母株器官巨型性的多倍体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木薯有性四倍体各株系叶片DNA含量均为二倍体亲本(SC5)的两倍,相对应的叶片染色体数目也为二倍体亲本(SC5)的两倍,且视野中四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各株系蛋白质含量均小于二倍体对照组,且有性多倍体株系电泳谱带基本相似;在淀粉含量测定中,其各株系淀粉含量均小于对照组,且各株系之间含量波动较小。本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有性四倍体植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对木薯多倍体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植物细胞中的K^+通道蛋白AKT1(Arabidopsis K^+transpoter 1)主要负责吸收K^+。本研究基于木薯基因组数据库信息,利用PCR技术从木薯中克隆一个MeAKT1基因,该基因全长2634 bp,编码87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eAKT1含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编码的氨基酸分子量为99.02 kD,等电点为8.43,属于稳定蛋白。MeAKT1包含有5个跨膜区域,N端含有1个Ion_trans结构域,C端有1个KHA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进化树分析发现MeAKT1与蓖麻RcAKT1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对MeAKT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下一步深入研究MeAKT1在木薯耐贫瘠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9.
木薯组培苗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M60444和SC9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组培苗根、茎、叶为材料,采用乙醇∶丙酮溶液萃取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两种木薯组培苗根、茎、叶中的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都是叶茎根;而类胡萝卜素含量是叶茎≈根。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的生理特性,为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试验材料,采用桶栽方式室外种植木薯,在木薯苗期和块根形成期以针刺法接种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以不接种病原菌的木薯叶片为对照,分别于接种后7和14 d采样测定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对比分析人工接种侵染后发病叶与健康叶的生理指标差异.[结果]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接种侵染后,木薯发病叶片的Pro含量及POD、PPO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苗期接种7和14 d后,接种病原菌叶片的Pro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著提高83.3%和112.5%(P<0.01,下同),块根形成期接种7和14 d后,接种病原菌叶片的Pro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著提高110.2%和120.2%;苗期和块根形成期接种14 d后,接种病原菌叶片的MDA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30.9%和17.9%(P<0.05,下同),POD活性分别较对照极显著提高66.7%和96.4%,PPO活性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43.1%和30.4%,CAT活性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31.2%和28.9%.苗期和块根形成期2次接种侵染后发病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PAL活性多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木薯叶片的Pro和MDA含量及POD、PPO和CAT活性与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有密切关系,这些指标可作为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评价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