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7篇
林业   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94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史书、小说、诗词及民间传说中,华佗形象不断演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典籍中的华佗是性格模糊的乱世名医,艺术文本中的华佗是心存正义的悲剧儒医,民间传说中的华佗是心怀苍生的一代神医。华佗形象塑造承载着名医文化、名技文化,蕴含着理想化的诗化人格,寄托了不同群体的审美理想,其形象的丰富性和多种解说性,满足了不同阶层的心理预期,形成了华佗形象演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2.
信阳自古乃形胜之地,关山险要,人烟辐辏,文化昌明。信阳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不同时代的城市风情,其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人文亦随着城市空间的迭变而累积了厚重的历史和悠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3.
诗歌,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意蕴常是“文在此而意在彼”,即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某一物上,使之颇具人情味,“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人高兴时则大地扬眉带笑,诗人悲伤时山河亦低泣垂泪。文人墨客就利用“移情于物”这种创作手法,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  相似文献   
44.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大不相同的概念。“教”主要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而“育”则包含道德养成、思维开启等更为深刻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真正内涵并不完全清楚,以至于“教育”弱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的质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词源学分析为手段,结合西方近现代教育理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初步梳理了“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义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45.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对社会经济影响非常深远。在边疆地区的发展中,茶与茶文化全面融入边疆生活并扮演特别角色,渗入边疆社会各个方面,起到独特作用。本文多角度梳理边疆茶文化的发展,揭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对发掘新时代茶的生命力与内在价值,赓续茶文化优秀传统要素,拓展茶文化功能与内涵,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6.
侗族是贵州境内一个人数众多的重要稻作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的传统稻作文化凸现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一是传统稻作农田开垦、灌溉及品种选育中的顺应自然倾向;二是传统稻作种植、收贮中的和谐共生现象;三是传统稻作饮食中的均衡协调追求。  相似文献   
47.
绘画构成借助点、线、面的组合形成某种艺术式样,从形式上看构成本身似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但是如果我们以形成构成的人类心理因素为依据.那么其承载的文化因素就会凸现.我们以现代主义的构成式样为例,分析文化元素及美学意蕴在构成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8.
宋末元初文人郑思肖留下了许多吟咏“醉乡”的诗作,他的醉乡之境初看起来是一种神仙式的漫游世界,但其背后则深深寄托着坚定心志、廓清环宇的远大理想。此外,他还根据道教神仙故事创作了许多题图诗,此类作品实际上是他“醉乡”梦景的继续,除了“磨砺”心志的意义之外,他力图创造一种清醇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49.
在《围城》的多层意蕴中,关于哲理层面的分析近年来多集中于“围城”这一哲理意象,但《围城》的哲理意蕴不止于此,它也表现了钱钟书对命运的偶然性和人的盲目挣扎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命题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围城》与现代派文学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0.
《文心雕龙·隐秀》是全书唯一残篇,缺佚甚多。诸多问题,历来存有争论。本文从创作理论及艺术表现的角度谈一下“隐秀”相反相成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