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0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篇 |
农学 | 60篇 |
基础科学 | 15篇 |
3篇 | |
综合类 | 302篇 |
农作物 | 289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45篇 |
园艺 | 29篇 |
植物保护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茶与健康专题(一) 茶与健康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早以具有解毒功效而被发现.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以茶治病的经验,并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荼为万病之药"的记载.17世纪后期,中国饮茶习俗和茶的保健知识一同传入欧洲,当时茶是在药房里销售的,而且价格昂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从药用到饮用,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时尚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茶叶具有保健功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2.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山水交融的八闽大地,遍植被茶圣陆羽誉为“南方嘉木”的茶树。饮茶始于神农,品茗盛于中唐。福建历史与嘉木一起成长,八闽农耕与茶品一起芬芳。事茶、饮茶自古就是我省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量高,而且茶品种 相似文献
83.
关于茶禅一味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十余年来,茶道、茶文化热的兴起,有关茶文化、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在众多的时文中亦有所表述。其中,尤以谈论茶文化与佛文化关系的所谓“茶禅一味”命题的诸多。一讲到“禅”,便让人联想到古印度伟大哲人释加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及其后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佛文化。由于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唐代,佛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异军突起,四众弟子中习禅的比比皆是,不少对佛文化感兴趣的文人墨客也深度不一地涉猎“禅宗”。许多禅寺禅师对植茶、饮茶感兴趣,对茶业、茶饮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崇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僧侣们既坐禅又饮茶,随着时日的推移,终于升华出“茶禅一味”之说。 相似文献
84.
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结合自身的饮茶体会,花了很大篇幅介绍茶。但茶在《本草纲目》哪个章节,这对很多初次接触该书的读者来说却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本草纲目》中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植物又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5大类。按照现今对茶这一植物的理解,大部分人肯定会第一反应将茶归为木部,李时珍却把茶归到《本草纲目》三十二卷果部四——茗。 相似文献
85.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会消耗身体大量的水分,因此运动过程中的补水环节极为重要。我国作为产茶大国,茶文化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快捷补水方式就是通过饮用茶水,快速补充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从而平衡电解质。我们将传统茶文化与体育运动进行完美的结合,对其产生的作用功效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6.
体育活动会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所以,活动阶段补充水分至为关键。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极重要的养生休闲功能。最经典的快速补充水分的模式就是通过饮茶来填补机体所消耗的微量元素,进而让电解质达到均衡状态。笔者认为:将健康养生为目的的饮茶与体育教学改革相联系,能够形成意想不到的功效。 相似文献
87.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全世界的接触前所未有的频繁,这种情况下外语的不断普及不可避免,而在各文化接触冲击中,对于异地文化的了解接收可以更好地促进沟通,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发扬则有利于保存和弘扬民族特色。这种情况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开始慢慢提高。 相似文献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