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3篇 |
2篇 | |
综合类 | 31篇 |
农作物 | 5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1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建立从老化病组织中高效分离大豆疫霉菌的方法,为大豆疫霉菌的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2006~2007年分别调查黑龙江和新疆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情况,分别用病组织直接分离法和新建立的病组织浸泡分离法从采自黑龙江和新疆病样中分离大豆疫霉菌,统计分离率。【结果】建立的病组织浸泡法为:用NaOH处理采集的病样,通过镜检卵孢子的方法确定大豆疫霉病,排除镰刀菌、丝核菌或其他杂菌的干扰;浸泡病组织刺激卵孢子的萌发,用大豆叶碟诱集游动孢子侵染,下胚轴接种染病叶碟至感病大豆,最后从染病大豆胚轴分离病菌。采用此方法从采自黑龙江和新疆的205个已确认为大豆疫霉菌侵染的根腐病病样中,获得共计145个分离物,直接分离法和组织浸泡法平均分离率分别为21.4%和49.3%,总体分离率平均为70.7%。【结论】建立了从老化病组织中高效分离大豆疫霉菌的方法,降低了分离成本。 相似文献
22.
同宗配合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曾在中国被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1964年分离的84株菌中,有一株从甘肃岷县隆安洋芋马铃薯病薯上分离到的晚疫病菌,不经交配即能在纯培养上长出具有典型的围生雄器和藏卵器的卵孢子。经单孢子囊或单游动孢子分离都证明这一特性能保持下来,说明该菌是同宗配合交配型。致病性试验也证明是标准的晚疫病菌。由此可见,马铃薯晚疫病菌除异宗配合外还存在同宗配合形成卵孢子的这一条途径,虽不普遍但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3.
大豆疫病卵孢子萌发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豆疫病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Gerdemann作为典型的土传真菌病害,随病土远距离传播的卵孢子是病菌扩散的主要来源。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认为该病不能种传,周肇蕙和严进发现:通过人工接种大豆疫霉可以得到有卵孢子的病种子,认为该病可以种传[1~2],但种子中卵孢子的活性测定仍未解决。在大豆种子上产生卵孢子的大豆霜霉Peronosporamanshurica(Naoum)syd.ex.Gaum.与疫霉卵孢子形态很难区分,而卵孢子的萌发国内详细报道甚少,JimeneB等人曾报道过用土壤提取液… 相似文献
24.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明确福建省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性情况,对1999~2002年分离的致病疫霉进行了交配型和抗药性水平测定.发现福建省同时存在致病疫霉的A1、A2两种交配型菌株,被测定的89个菌株中,73个菌株为A1交配型,16个为A2交配型,分别占82.1%和17.9%;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表明,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36.0%、48.3%、15.7%,不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离体测定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明,1.0μg/mL甲霜灵对敏感菌株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8.7%,而500μg/mL浓度对高抗菌株的防治效果仅为69.7%,说明致病疫霉对甲霜灵产生高抗药性. 相似文献
25.
26.
异宗配合疫霉同宗配合形成卵孢子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存放6-24个月、菌丝损伤、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可诱导槐生疫霉、掘氏疫霉和烟草疫霉部分A2交配型菌株产生卵孢子,表现同宗配合特性,而A1交配型菌株一般较稳定,樟疫霉仅在土壤浸出液和绿色木霉的刺激下,部分A2交配型菌株才形成卵孢子,但是,根据Zentmyer方法制备的刺槐和雪松的根浸液对上述4种疫霉的卵孢子产生均无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7.
28.
中国发生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thora infestans)A_2交配型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北京,内蒙古、山西和云南省等省区的10个菌株,在黑麦琼脂培养基和立马豆V—8琼脂培养基上进行交配型试验,发现其中3个菌株为A2交配型,7个菌株为A1交配型。A2交配型菌株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对卵孢子、藏卵器和雄器的形态进行了描述。te,a*ffn.WhetherA,existsornotinChinahasneverbeenstudiedbefore.In1995webegantheillvestigationanddiscoveredA,inChina'Thepreliminaryresultsofthestudywerepresentasfollow.TheobjectivesofthisstudyistofindoutbysurveywhethertheA,matingtypeexistsinChina,andfurtherresearchontheimmigration,movement,reasonfordevelopmentandepidemiologyoftheA,wouldbecarriedoutlater.1Materialsandmethodsl'1COllectionofsamp? 相似文献
29.
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使大豆疫霉菌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结果表明,卵孢子菌龄、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及其浓度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生活力。胡萝卜琼脂平板上24℃密封培养条件下,30d菌龄的卵孢子中只有10.56%处于萌动状态,但经0.4%的KMnO4处理20min 或35℃处理5d后,萌动率分别提高到58.49%和83.55%,但并不萌发。以3ml大豆感病品种Sloan的根系分泌物为培养液,26℃黑暗或光照培养7d即可获得80%以上的卵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30.
为探究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卵孢子在黑龙江省土壤中的越冬存活率及其与所处土壤深度和媒介的相关性,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将培养基及病残体中的大豆疫霉卵孢子分别接种到试验田框栽土壤表层下不同深处,检测其卵孢子的越冬存活率,同时在框栽中定量播种不含任何已知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大豆品种Sloan(rps),苗期调查其发病率。结果表明,大豆疫霉卵孢子在黑龙江省土壤中的适生性较强,可在5~15 cm深度土壤中安全越冬,越冬存活率高达81.67%~96.33%。卵孢子越冬存活率与其所处的越冬媒介关系不大,而与土壤深度有关。在5~15 cm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卵孢子越冬存活率增加。处于深层土壤中的卵孢子更容易打破休眠,进入萌发前的萌动状态。各处理间卵孢子越冬存活率的显著性差异并未在发病率上表现出来,说明除了土壤深度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发病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