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2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93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194篇
植物保护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砂皮病(又叫黑点病)是柑橘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冬季气温较低柑橘受冻时发生较重,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的柑橘间座壳菌,以菌丝体的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越冬,等次年春季气候适宜,尤其是多雨高湿时病菌开始大量繁殖,并借风、雨、露水、昆虫等传播到枝干、新梢、嫩叶、幼果上。  相似文献   
12.
双柳街道是武汉市6667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豇豆播种面积3333hm2,年产量十几万吨,年总产值达2亿多元,成为湖北最大的豇豆生产基地(彩色图版1)。当地试验总结示范推广了三高三省蔬菜周年栽培模式,如早春苋菜—套  相似文献   
13.
黄瓜靶斑病及蔓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靶斑病与蔓枯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两种重要病害,近几年在寿光地区发病严重,造成了极大损失,尤其是黄瓜靶斑病,因为发病流行的时间不长,广大菜农常不能准确诊断病害,导致发病后菜农盲目配药,同时用多种药剂防治病害,既增加了用药成本,又不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将两种病害的田间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期对菜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果园“双星”病(苹果黑星病、苹果白星病)是观光苹果树的常客,是危害苹果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当不会说话的“双星”病菌凭借气流、风、雨的作用,将其“自产”的分生孢子不声不响地、悄悄地传播给苹果树以后,该苹果树即为“带毒者”:当“双星”病菌潜入苹果树以后。开始有一段潜伏期,不显症状,一旦环境条件适宜、  相似文献   
15.
驻马店市驿城区是驻马店市粮食主产区,又是河南粮食核心区,玉米常年播种面积3.87万hm2左右,以玉米小斑病为主的病虫害目前成为全区粮食增产的一个巨大障碍。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病原菌为玉蜀黍平脐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淡紫拟青霉E7菌株固体放大发酵因子间的关系以获得大量孢子用于田间试验,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固体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组合,并测定外加碳源、氮源、无机盐和装料方式对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玉米粉+甘蔗渣+麸皮+壳聚糖组成的正交2号配方为最佳复合培养基质,分生孢子产量达7.13×109个/g,以发酵液pH+液相发酵终点+温度+初始含水量组成的正交4号配方为优适培养条件,分生孢子产量达8.97×109个/g;该菌株在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中添加0.4%蔗糖、0.2%蛋白胨、0.002%硫酸锰,以双层纱布袋装料按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放大培养,产孢量最高可达到8.22×1010个/g。优化后的E7菌株发酵产孢培养基基质用量少,发酵成本低,适合于固体放大发酵生产淡紫拟青霉孢子。  相似文献   
17.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里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菌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5℃均可进行营养生长并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5℃;在pH4~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并产孢,在pH7的条件下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而持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尤其不利于产孢。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  相似文献   
18.
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导致采后橄榄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本文研究了pH、温度、光照、碳源、氮源等条件对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生长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4~26℃;产孢最适pH为7,最适温度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最多;以D-果糖、甘露醇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丝的生长,以葡萄糖、蔗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该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6~28℃,全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4℃(3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20 min)。  相似文献   
19.
兰花炭疽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作者多年来对兰花发疽病的研究结果。先后在兰花32个种或品种的病叶中分离到炭疽病菌。根据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兰花炭疽病病菌的学名为 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Allesch。该病菌主要侵染叶片,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发病严重时造成全叶枯死。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为25℃;适宜pH值为4~9,最适为6~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5℃左右,适宜温度为20~30℃。用分离到的病菌培养产生的分生孢子制成悬浮液,人工接到兰花叶片上,不论有伤或无伤接种均可引起发病,这说明分离到的病菌对兰花叶片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吉林蔬菜》2017,(7):25-26
1樱桃番茄茎腐病1.1症状:茄病镰孢引起的茎腐病,初症状不明显,持续一段时间后,番茄植株呈枯萎状,茎基部产生褐色至深褐色略凹陷斑,向上下及四周扩展,当扩至绕茎1周时,出现枯萎状,与枯萎病相似。番茄小双胞腔菌侵入番茄后引起茎叶产生褐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