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77篇 |
免费 | 627篇 |
国内免费 | 318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6篇 |
农学 | 3158篇 |
基础科学 | 823篇 |
3044篇 | |
综合类 | 7811篇 |
农作物 | 1732篇 |
水产渔业 | 94篇 |
畜牧兽医 | 371篇 |
园艺 | 68篇 |
植物保护 | 18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7篇 |
2023年 | 318篇 |
2022年 | 478篇 |
2021年 | 535篇 |
2020年 | 595篇 |
2019年 | 597篇 |
2018年 | 532篇 |
2017年 | 683篇 |
2016年 | 776篇 |
2015年 | 666篇 |
2014年 | 729篇 |
2013年 | 991篇 |
2012年 | 1096篇 |
2011年 | 995篇 |
2010年 | 890篇 |
2009年 | 898篇 |
2008年 | 770篇 |
2007年 | 888篇 |
2006年 | 757篇 |
2005年 | 748篇 |
2004年 | 543篇 |
2003年 | 524篇 |
2002年 | 416篇 |
2001年 | 453篇 |
2000年 | 383篇 |
1999年 | 328篇 |
1998年 | 307篇 |
1997年 | 256篇 |
1996年 | 286篇 |
1995年 | 225篇 |
1994年 | 204篇 |
1993年 | 198篇 |
1992年 | 205篇 |
1991年 | 154篇 |
1990年 | 151篇 |
1989年 | 114篇 |
1988年 | 93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2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14篇 |
1962年 | 9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研究总结了全珠小麦青贮饲料和小麦秸秆青贮饲料的保存和营养特性。选择25包来自4个不同田间的全珠小麦青贮饲料和10包小麦秸秆青贮饲料,分别进行了全株小麦青贮和秸秆青贮试验。全珠小麦青贮饲料保存良好,平均pH值为4.46,乳酸、乙酸和丁酸盐的浓度分别为19.2、10.4和4.7g/kg。小麦秸秆青贮饲料的平均pH值为5.46,由于干物质含量较高,发酵受到抑制,乳酸、乙酸和丁酸盐的浓度分别1.9、2.2和1.0g/kg。全株小麦青贮饲料粗蛋白含量为78g/kg,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546g/kg,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为306g/kg。全珠小麦青贮饲料中粗蛋白和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较大,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相对较小,这与籽粒成熟度的差异有关。全株小麦青贮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的体外有机质降解率分别为56.1%和29.3%。全株小麦青贮饲料的体外有机质降解与pH、乳酸和乙酸盐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丁酸盐含量和氨氮比值有显著相关性的趋势(P=0.07)。瘤胃对全珠小麦青贮饲料的发酵早期体外气体生成的变异系数越高,相对于一些纤维组分,如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测定的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变异系数也相应升高。综上所述,冬季旱地栽培的小麦可以作为全株青贮饲料在瘤胃中发酵提供能量,小麦秸秆也可以作为纤维原料进行青贮。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21日龄黄羽肉鸡器官指数和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以及血清中木糖水平进行检测,研究酶制剂对动物内脏器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组合酶和单酶之间的差异。木聚糖酶在小麦型日粮中添加,降低了肝脏、肌胃、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器官指数,增加了胰腺的器官指数;降低了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分泌水平;组合酶比单酶降低小肠器官指数更明显,单酶增加了胰脂肪酶的分泌水平,组合酶降低了胰脂肪酶的分泌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型日粮饲喂组血清中木糖的水平高于玉米型日粮组和加酶组,酶制剂的添加降低了血液中的木糖水平,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3.
本试验采用化学分析和肉鸡代谢试验建立了河南省小麦养分含量与代谢能的回归方程。试验1:选取河南省11种不同的成熟小麦,测定概略养分含量和容重,分析养分含量变化范围。试验2:用小麦、次粉、麸皮、面粉按照总戊聚糖含量梯度配制人工小麦,再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人工小麦代谢饲粮。选取常规饲养的商品代罗斯308雄性白羽肉鸡进行代谢试验,分别在11~13日龄和25~27日龄,用全收粪法测定人工小麦代谢饲粮的表观代谢能(AME)、真代谢能(T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和氮校正真代谢能(TMEn),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AME、TME、AMEn和TMEn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河南省小麦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及总磷(TP)含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分别为16.67%、15.84%、14.96%、19.32%。2)肉鸡对人工小麦代谢饲粮的养分表观代谢率在11~13日龄和25~27日龄存在差异,25~27日龄肉鸡对人工小麦代谢饲粮ADF、粗纤维(CF)的表观代谢率高于11~13日龄,AME、TME、AMEn和TMEn也高于11~13日龄。3)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河南省小麦肉鸡代谢能的预测方程为:11~13日龄,AME=14.628-0.184NDF(R2=0.842,P<0.01),TME=15.49-0.197NDF(R2=0.854,P<0.01),AMEn=14.571-0.184NDF(R2=0.847,P<0.01),TMEn=15.49-0.197NDF(R2=0.854,P<0.01);25~27日龄,AME=15.462-0.217NDF(R2=0.797,P<0.01),TME=16.124-0.214NDF(R2=0.809,P<0.01),AMEn=15.179-0.208NDF(R2=0.801,P<0.01),TMEn=16.123-0.214NDF(R2=0.809,P<0.01)。4)通过预测方程计算所得人工小麦代谢饲粮AME、TME、AMEn和TMEn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很接近,计算所得的河南省小麦AME、TME、AMEn和TMEn符合预期值。由此得出,不同品种河南省小麦之间EE、NDF、ADF及TP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大;不同日龄阶段的肉鸡对小麦代谢能存在差异,设计肉鸡饲粮配方时,不同阶段饲粮代谢能应采用对应的代谢能值;低于14日龄的肉鸡,预测方程为AME=14.628-0.184NDF,TME=15.49-0.197NDF,AMEn=14.571-0.184NDF,TMEn=15.49-0.197NDF;14日龄以上的肉鸡,预测方程为AME=15.462-0.217NDF,TME=16.124-0.214NDF,AMEn=15.179-0.208NDF,TMEn=16.123-0.214NDF。 相似文献
54.
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与养鸡结合的新型种养制度为平台,通过冬季绿肥和鸡粪还田,减少水稻生育期化肥用量,探讨“冬季绿肥-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和“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分别为冬闲(F)、冬季种植黑麦草(R)、冬季种植紫云英(M)、冬季种植黑麦草与养鸡结合(RC)以及冬季种植紫云英与养鸡结合(MC)。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的动态过程中,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低总体趋势表现为绿肥养鸡>绿肥>冬闲,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3月24日达到最大值,RC、MC、R和M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值分别为492.22,464.91,432.34和435.48 mg/kg;微生物量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18.20,101.03,70.13和85.46 mg/kg;可溶性有机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001.47,926.21,832.80和870.75 mg/kg;可溶性有机碳在早稻苗期达到最大值,RC、MC、R和M最大值分别为278.95,266.40,246.13和249.84 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高峰在早稻移栽初期、晚稻孕穗期和灌浆期,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早稻分蘖期、齐穗灌浆期和晚稻孕穗期,可溶性有机碳在稻田养鸡及成鸡出栏后较高。与冬闲田种植绿肥和休闲相比,冬闲稻田种植绿肥结合养鸡对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的贡献更大,并显著提高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氮,间接反映了种养制度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速率和土壤的活性有机碳氮以及满足水稻生长期间自身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55.
56.
甘肃陇南冬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陇南地区是中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条锈病菌核心越夏区,其越夏菌量对中国中东部来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程度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陇南冬麦区14个代表站点1990-2007年的气象资料和条锈病资料,依病田率将气象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经历史回代检验,预测模型误差达2个等级的占12%,完全准确的为25%;对于实际病害等级为1~2级的气象等级拟合误差达2个等级的为23%,其他都在1个等级之内,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7.
施肥和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不同的施肥(无机+有机)和覆盖模式,2012-2015年在典型的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糖含量与产量、物质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比较对照T1(不施任何肥料),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产量,依次为高量化肥+有机肥(T6)>等量化肥+有机肥(T4)>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5)>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3)>常规化肥(T2)>不施肥(T1)。增施有机肥(T4、T6)提高后期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比率、贡献率,增加粒重,并保证较高的有效成穗,从而增加籽粒产量,处理T6、T4分别比对照T1增产119.22%和118.24%。地膜覆盖(T3、T5)增加了花后不同时期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干物质累积量和单穗粒数,为籽粒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相反,地膜覆盖(T3、T5)降低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增施氮肥(T3~T6)提高了叶片干物质累积量,但过多的氮肥不利于籽粒增重,并降低了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T2~T6)降低了灌浆中前期(10、20 d )各个营养器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延缓了前期叶片和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下降的速度,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最快的时期均在花后30~40 d,籽粒在花后10~20 d。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长、旗叶面积均与中前期(花后10、20 d)叶片、茎秆、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证实,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结合有机肥施用(T4、T6),适当增加氮、磷用量完全能达到地膜覆盖对籽粒产量的增加,是更为持续、稳产的旱地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8.
冬油菜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辟饲料生产新途径,在冬油菜(Brassica napus)茬后复种青贮玉米(Zea mays),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对9个参试品种生育期、植株形状、产草量等指标的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饲粮2号和文玉5号属中熟品种,茎秆最粗,且饲粮2号鲜草产量最高,为79 303.7 kg·hm-2,其干物质为18 855.9 kg·hm-2;文玉5号鲜草产量次之,其干物质产量最高,为20 127.6 kg·hm-2。综合分析认为,饲粮2号和文玉5号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适于在当地冬油菜茬后复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9.
A. Nurfeta A. Tolera L. O. Eik F. Sundstøl 《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2009,93(1):94-104
Feed intake, in vivo nutrient digestibility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were evaluated in male sheep fed different fractions (leaf, pseudostem, corm, whole plant) of enset, untreated or 2% urea‐ and 3% calcium oxide‐ (CaO or lime) treated wheat straw and Desmodium intortum hay as sole diets. All feeds, except D. intortum hay and enset leaf had low crude protein (CP) content. Non‐fiber carbohydrate contents were higher in enset fractions, especially in pseudostem and corm relative to other feeds. Enset leaf and pseudostem had high calcium, phosphorus and manganese contents. Corm, whole enset and D. intortum hay were rich sources of zinc. Daily dry matter and CP intakes were higher (p < 0.05) in sheep fed D. intortum hay (830 and 133 g,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fed pseudostem (92 and 7.8 g, respectively). Organic matter digestibilities were highest for corm (0.780) and whole enset (0.776) and lowest for D. intortum hay (0.534) and untreated wheat straw (0.522). The CP digestibility ranged from 0.636 in D. intortum hay to 0.408 in corm. Nitrogen (N) balance was highest (p < 0.05) in D. intortum hay (10.4 g/day) and lowest in corm (?1.3 g/day). Enset leaf could be a useful protein supplement whereas the pseudostem and corm could be good sources of energy.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玉米‖花生茬口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光反应机理,研究了玉米‖花生茬口(间作茬口,ICR)、玉米茬口(MCR)和花生茬口(PCR)及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冬小麦花后旗叶的气体交换参数、光系统Ⅱ(PSⅡ)、光系统I(PSⅠ)及二者间的性能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PSⅡ反应中心供(Wk)/受体侧(Vj)的活性,增强了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捕获的能量(TRo/CSo)和进入电子传递的光能(ETo/CSo)。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扬花期旗叶PSⅡ初级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额(φpo)、转化效率(Ψo)、电子传递效率(δRo)及乳熟期的PSⅠ的性能(ΔI/Io)、PSⅡ与PSⅠ协调性(ΦPSⅠ/PSⅡ)和籽粒产量,较花生茬口显著提高了乳熟期的φpo和δRo值。施磷提高了Pn、ABS/CSo、TRo/CSo、ETo/CSo、φpo、Ψo、δRo、ΔI/Io和ΦPSⅠ/PSⅡ值。这说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提高了冬小麦旗叶光反应中心活性,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重要原因可能是间作茬口能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