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31篇
  免费   1407篇
  国内免费   1424篇
林业   4506篇
农学   2213篇
基础科学   735篇
  3104篇
综合类   11450篇
农作物   1598篇
水产渔业   777篇
畜牧兽医   1935篇
园艺   1093篇
植物保护   2151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404篇
  2022年   695篇
  2021年   786篇
  2020年   849篇
  2019年   939篇
  2018年   627篇
  2017年   937篇
  2016年   1132篇
  2015年   909篇
  2014年   1270篇
  2013年   1670篇
  2012年   2113篇
  2011年   1898篇
  2010年   1582篇
  2009年   1629篇
  2008年   1568篇
  2007年   1786篇
  2006年   1462篇
  2005年   1185篇
  2004年   967篇
  2003年   737篇
  2002年   587篇
  2001年   561篇
  2000年   433篇
  1999年   374篇
  1998年   322篇
  1997年   269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186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研究一种国外野生沉香乙醚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并分析其化学成分,为国外野生沉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 提供一定的基础。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沉香,对提取物分别用 MTT 法、Ellman 法、pNPG 法和贝曼漏斗法进行细胞毒、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杀全齿复活线虫活性测试,利用 GC-MS 分析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该 提取物对 5 株人体肿瘤细胞、乙酰胆碱酯酶、α-葡萄糖苷酶和全齿复活线虫均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GC-MS 检测鉴 定了其中的 26 个化合物,相对含量为 57.39%,包括 23 个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为 56.72%,1 个 2-(2-苯乙基)色酮 类成分,相对含量为 0.35%。本次对此种国外野生沉香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沉香乙醚提取物具有杀线虫 的活性,为更好地开发沉香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2.
以(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含160个株系的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154个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对2013和2014年在哈尔滨和克山两地4个环境下的单株产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46个与单株产量相关的QTL位点,主要分布在A1、A2、C1、C2、D2、D1b、L、K、B2、N、E、J、F、G和H连锁群上,遗传率为0.15%~9.37%。遗传率较高的标记位点有BARCSOYSSR_02_0607、BARCSOYSSR_03_1620、BARCSOYSSR_19-0451、Sat_153、Sat_367、Satt229和Satt529,优异等位基因型为BARCSOYSSR_02_0607(Q1Q1)、BARCSOYSSR_03_1620(Q2Q2)、BARCSOYSSR_09_0183(Q1Q1)、Satt229(Q2Q2)、Sat_367(Q3Q3)、Satt338(Q1Q1)、Satt229(Q1Q1)和Satt668(Q1Q1)。在检测的标记位点中,BARCSOYSSR_08_0966、Sat_36、Sat_153、BARCSOYSSR_02_0607和Satt529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表明这5个QTL可用于分子设计育种改良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33.
[目的]进一步了解茶树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CsHSP17.2在逆境胁迫条件下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茶树‘迎霜’中克隆得到CsHSP1 7.2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核苷酸和编码蛋白,通过Real-timePCR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53 bp,编码150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7.2×10a,理论等电点5.56;无信号肽位点,属于非分泌型蛋白;被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茶树CsHSP1 7.2与水稻(GenBank登录号:P27777)和花生(ABC41131)的进化关系较近,属于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家族第Ⅰ亚族.qRT-PCR分析发现,茶树CsHSP17.2属于组成型基因;高温(38℃)处理1h能显著提高CsHSP17.2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干旱(100 g·L-1 PEG 6000)、高盐(200 mmol· L-1 NaCl)和外源脱落酸(200 mg· L-1 ABA)处理条件下,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结论]克隆得到茶树‘迎霜’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CsHSP17.2,其在花中表达量最高,且响应高温、干旱、高盐和外源脱落酸胁迫.  相似文献   
134.
为挖掘峨眉山野生茶树和群体种中的优良资源,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感官审评等方法,对峨眉山40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峨眉山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且多以灌木型为主;18个芽叶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70%~60.99%,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芽叶色泽(60.99%)。因子分析表明,18个芽叶形态性状综合为6个公因子,前6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80.74%,主要代表性指标为叶片大小、叶片锯齿和叶面特征等。聚类分析将研究材料分为5个大的类群,显示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适制性研究表明,初步筛选的11份种质资源制绿茶适制性较好,感官审评总分在92分以上,大体表现为香气鲜香带花香、清香高长带花香或栗香浓郁带花香,滋味鲜爽、鲜甜或鲜浓醇。  相似文献   
135.
浙江省自2021年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来,一直将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发力方向之一。租赁型城中村作为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体,如何摆脱低质量发展、破解转型升级瓶颈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给出农村分类和国内城中村发展概况基础上,以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的闲林村为案例,解读其发展现状、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和难点,并结合其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据此提出拓展产业合作、盘活闲置资金、优化村企治理与考核等推进租赁型城中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忍冬科植物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忍冬科(Lonicera)植物在兰州地区的扦插成活率,缩短其生根时间和育苗周期.【方法】以3种忍冬科植物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0、100 mg/L)下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萘乙酸(NAA)在不同处理时间(30、60min)对其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IAA和IBA对天目琼花生根率的影响最大,对金叶接骨木生根数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天目琼花和蓝叶忍冬根的伸长具有抑制作用.NAA对金叶接骨木、天目琼花、蓝叶忍冬的生根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P0.05),对金叶接骨木和蓝叶忍冬根伸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P0.05),但对天目琼花根的伸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在进行苗木扦插繁殖时,为获得较理想的扦插效果,要根据所采集母条的生长特性在特定的时间采集半木质化的嫩枝,同时选用适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质量浓度,以提高扦插的成活率.【结论】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3种忍冬科植物的生根率、生根数量及根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7.
根据大豆植株分杈个数可以预估大豆的产量。为了满足现代农业预测农产品产量的需要,本文提出一种大豆植株分杈数自动提取算法,即首先将采集到的大豆植株图片进行灰度变换、滤波、阈值分割得到二值图像,再进行形态学中的闭运算操作得到大豆植株的轮廓,然后基于Zhang并行快速细化算法提取骨架,最后借助改进的角点检测算法对大豆植株的所有分杈点进行标记并自动统计分杈数,仿真结果与大豆植株实际分杈点一致。  相似文献   
138.
八蕊单室茱萸为云南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访问调查,确定八蕊单室茱萸可能分布的区域,开展种群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八蕊单室茱萸目前仅在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有10个天然种群,其种群规模已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亟需开展保护工作。生境破坏和生境片段化是导致八蕊单室茱单室茱萸濒危的人为因素。提出收集种质资源、营建和管护近地保护种群、建立迁地和回归种群等保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9.
Understanding yield potential, yield gap and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in current intensive maize production is essential for meeting future food demand with the limited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field experiments using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which were basic productivity(CK), farmer practice(FP),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HH), and super high yield(SH), to estimate the yield gap. Different factorial experiments(fertilizer, planting density, hybrids, and irriga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riority of individual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the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ize yields of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The treatments of CK, FP, HH, and SH achieved 54.26, 58.76, 65.77, and 71.99% of the yield potential, respectively. The yield gaps between three pairs: CK and FP, FP and HH, and HH and SH, were 0.76, 1.23 and 0.85 t ha~(–1), respectively. By further analyzing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FP and HH, as well as HH and SH, we found that the priorities of the management factors(contribution rates) were plant density(13.29%)fertilizer(11.95%)hybrids(8.19%)irrigation(4%) for FP to HH, and hybrids(8.94%)plant density(4.84%)fertilizer(1.91%) for HH to SH. 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FP was the key factor for decreas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FP and HH, while choosing hybrids with density and lodging tolerance was the key factor for decreas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HH and SH.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