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16篇
  免费   949篇
  国内免费   3685篇
林业   845篇
农学   3677篇
基础科学   1018篇
  4399篇
综合类   9852篇
农作物   2157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611篇
园艺   333篇
植物保护   2516篇
  2024年   197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707篇
  2021年   731篇
  2020年   807篇
  2019年   849篇
  2018年   731篇
  2017年   983篇
  2016年   1087篇
  2015年   930篇
  2014年   990篇
  2013年   1435篇
  2012年   1530篇
  2011年   1317篇
  2010年   1179篇
  2009年   1203篇
  2008年   1030篇
  2007年   1167篇
  2006年   973篇
  2005年   938篇
  2004年   668篇
  2003年   632篇
  2002年   528篇
  2001年   549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398篇
  1998年   388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255篇
  1993年   236篇
  1992年   237篇
  1991年   187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4篇
  1962年   11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以秋眠级不同的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巨人201和WL41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低温(0~5℃和5~10℃)与弱光[50和100μmol/(m2.s)]互作处理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颈在低温弱光胁迫下启动了自身应激机制,对逆境胁迫做出了适应性反应,相同弱光条件下,低温0~5℃比5~10℃对根颈的影响显著,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幅度较小,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下降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幅度均较大;相同低温处理,弱光50μmol/(m2.s)处理对根颈生理指标影响更为显著,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大于弱光100μmol/(m2.s)处理;巨人201各项指标的变化都优于WL414,表明巨人201抗寒耐弱光能力都可能优于WL414。  相似文献   
122.
不同管理方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随着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许多通过不同施氮水平调控,分析作物养分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高产体系下作物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栽培体系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高产条件下化肥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的新变化,解析小麦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栽培体系定位试验中设置15N 微区,采用将15N 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通过测定植株、土壤样品分析氮素利用特征。新鲜土壤 NH+4-N和NO-3-N 含量采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15N土壤及植物全氮用美国THERMO finnigan 公司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 plusXP 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管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处理,分别比传统管理高35%和34%。优化管理15N利用率比传统管理高,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各器官中氮素的累积量及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均表现为来自土壤氮高于来自肥料中的氮,说明土壤氮是小麦生长的主要氮源。传统管理籽粒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花前累积,转运氮的贡献率为81.65%,优化管理为62.14%。优化管理土壤硝态氮及15N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管理;开花期传统管理土壤表层硝态氮及15N大量累积;收获后4060 cm土层15N 出现累积峰,氮肥随水向下运移。两种管理方式的小麦当季化肥去向均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传统管理土壤氮肥残留率高达 69.33%,优化管理较低,为39.17%。【结论】在优化栽培体系中冬小麦施氮量为139 kg/hm2 时,小麦籽粒产量达到高产且氮肥高效利用。合理调控氮素投入量以及适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实现水氮高效前提下的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23.
因山东省旱作灌溉区种植模式多样、技术模式不统一,规模化生产下的机械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存在动力机械与机具配套比低、农机动力与资金浪费问题,在对小麦玉米周年轮作下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调研后,总结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构建以作业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农机装备优化配备模型.通过对平度市某小麦玉米种植合作社进行计算,作业成本较实际...  相似文献   
124.
为探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新麦26为供试材料,在小麦药隔期进行不同程度(T1:2℃/4h、T2:0℃/4h、T3:-2℃/4h)的低温处理,研究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抗倒春寒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存在差异,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降幅更大.其中烟农19的T1、T2、T3处理分别降低33.4%、46.2%和54.7%,而新麦26则分别降低了50.1%、59.3%和72.4%.不同处理小麦籽粒、穗轴+颖壳、茎鞘+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CK,且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呈明显降低趋势.小麦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重呈降低趋势.同时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茎鞘+叶的分配比例.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籽粒产量,烟农19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56.06%、86.36%和98.10%;新麦26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96.15%、98.07%和98.46%.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严重减少光合同化物向穗部的转运和分配,影响穗部小花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穗粒数的减少,这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5.
旱地小麦套种花生粮油双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试验表明,旱地麦田增施有机肥料,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贮水能力;在花生套种垄上地膜覆盖,能起到保水、集雨、提温的效果,进而提高小麦和花生产量,覆膜越早效果越明显。因此,增施有机肥和进行秋季覆膜是旱地麦套花生取得粮油双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6.
群体改良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太谷核不育小麦(Ta1)轮回选择育种的可行性,广泛搜集含有不同优质亚基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创建动态的改良面包小麦品质优质基因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5亚基的单株中均能扩增出450bp的基因片段,生化标记与其结果一致;通过控制授粉引入优质基因,开花前淘汰劣质基因型,借助于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异交,使优质基因重组、累加和聚合,获得了14 15、5 10亚基的聚合体和5 12等亚基的稀有类型;与基础群体比,轮选群体的单株产量增加1.0~1.5g,株高降低7.5cm,使品质、产量得到同步改良,从而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Ta1小麦改良品质性状的优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127.
128.
21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基因推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7个小麦叶锈菌菌系对1999扑河北省使用的2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抗叶锈性基因的推导。通过与21个抗叶锈单基因系的反应型比较,鉴定出Lr1、Lr14a、Lr26和Lr37等4个抗叶锈基因。8904含有Lr1;5108和4185可能含有Lr1或含与Lr1不同的抗性基因;中麦9号含有Lr14a及其它抗性基因;84251、邯郸4564、71-3、梁麦2、7118-8、859-34、859-39和矮三共8个品种(系)含有Lr26抗性基因;2631、北农8、鲁麦23、高优503、97-11、益麦1含有与供试的已知基因不同的抗性基因;冀麦38、京38和3181没有鉴定出抗叶锈基因。  相似文献   
129.
马源  张德罡 《草业学报》2020,29(11):172-182
了解根际土壤养分碳、氮和磷的转化和循环利用是解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性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根本问题。草地根际过程能够反映土壤碳、氮和磷等养分的周转速率,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对养分的竞争和捕获,维持根际微环境中各组分的养分平衡,同时与作物相比,草地土壤中养分元素碳、氮和磷的耦合性更强。因此,根际微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维持养分转化和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量文献报道,调控根际微环境改变的关键因素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关键物质-根际分泌物,同时根际分泌物也是介导根际微生物和根际酶活性的关键物质。当草地环境发生改变时,该区域的根际分泌物、根际酶活性和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导致该区域土壤养分的供应量和有效性发生改变,最终影响草地生产力和养分的有效利用效率。因此,深入探究草地根际过程对养分循环的调控机理,对于揭示草地植物与微生物间养分物质的分配利用和养分收益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了根际分泌物、根际酶和根际微生物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和互作机理,总结草地根际过程参与养分循环的机制,并对草学领域未来在根际微域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0.
郭云  王铁梅 《草业科学》2016,33(1):75-85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苜蓿(Medicago sativa)根蘖性状的发生机制,对根蘖型苜蓿的根蘖与非根蘖根部进行RNA-seq转录组文库构建,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分别提取品系"BL-101"的根蘖型苜蓿根蘖与非根蘖部位总RNA,利用磁珠法分离m RNA后通过PCR扩增构建RNA-Seq转录组文库,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5 978条,本研究重点分析下调基因,通过生物过程分类,发现与根蘖性状发生有关的表达下调的基因为5个,经生物学信息分析确定,其中2个属于Lon蛋白酶家族,其余分别属于植物肌动蛋白酶家族,硫氧还蛋白和脂氧合酶,其与植物抗逆性相关,且与植物激素ABA的调控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探讨苜蓿根蘖性状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