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0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林业   1033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212篇
  1928篇
综合类   1232篇
农作物   68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465篇
园艺   109篇
植物保护   46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51.
选取水力侵蚀极其剧烈的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径流小区的连续监测试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与方差均值比率法相结合,对比分析砒砂岩坡面3种典型自然植被格局(聚集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下的产流产沙特征与坡面微地形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均匀分布格局对减缓水力侵蚀条件下砒砂岩坡面土壤侵蚀强度的效果最明显,与裸坡相比,减流率达到64%,减沙率达到72%,土壤流失量最少,为0.05 kg/m2。径流泥沙量之间存在多项式曲线关系,拟合函数为y=-0.0462X2+0.5355X-0.865,R2=0.736。(2)均匀分布格局的侵蚀区面积最小,为12.28 m2;沉积区面积最大,为3.44 m2,土壤侵蚀强度较其他坡面弱,以轻度侵蚀为主。(3)均匀分布格局的径流泥沙量与平均沉积深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03;与泥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71。  相似文献   
152.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a suitable cultivation approach for cas- sava in Hunan province. [Method] With SC9 (Southern China 9) as test materials, the test included four treatment methods, as follows: control group by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with crops uncovered (CK), treatment 1 by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with mulch coverage, treatment 2 by powder ridge cultivation with crops uncovered, and treatment 3 by powder ridge cultivation with mulch coverage.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s were kept the same. [Resul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CK), the treatment by powder ridge cultivation with mulch coverage performed bet- ter. Specifically, yield per unit area reached 44 790 kg/hm2, increasing by 86.38% (20 760 kg/hm2) than that of control; starch content grew by 17.24%. The cultivation method considerably improved cassava yield and quality. [Conclusion] Powder ridge cultivation with mulch coverage is a cultivation approach suitable for cassava in Hu- 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53.
采用控制放牧试验,在昭苏研究了短期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后草群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度变化不显著,且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间植被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显著增加了草原苔草重要值,降低了针茅重要值(P<0.05),其余草种相对较为稳定;放牧显著影响了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且轻度放牧下达到最高(P<0.05),而对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短期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较缓慢,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54.
以探讨西安市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化密度、绿化植被类型三者与空气中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为目的,选取了西安市区内7个监测点为代表点,测量范围为监测点方圆400m,约50万m^2.从2013年8 ~11月,历时4个月,每天获取监测点提供的PMt2.5浓度值.结果表明,提高总体绿化密度,采用适合的绿化植被种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中的Pm^2.5浓度,提高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55.
排土场造林后,由于林草植被覆被率增加,使有害气体的浓度显著降低。通过对排矸年限50年的排土场内有林地和无林地的 SO2、NOX、CO 浓度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有林地比无林地 SO2、NOX、CO 浓度分别降低31.8%、34.5%、20.1%;风化层矸石碎屑养分含量全氮、全钾含量分别增加33.3%和16.6%;地表温度、土壤温度(0~10 cm)、空气温度(高50 cm)分别降低9.9℃、10.7℃、1.5℃,相对湿度却增加4%~15%。  相似文献   
156.
利用宁夏月牙湖生态移民区2010年与2012年2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并且与实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相结合,对该生态移民区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由于生态移民过程中对移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规划调整,移民区天然草地、沙地面积明显减少,而耕地、林地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移民对改善当地土地利用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标准,研究区2010—2012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云南省丘北县杉木林种植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采伐迹地植被恢复与林分改造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丘北县杉木采伐迹地植被恢复与林分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利用基于林分生长过程的Richards生长方程以及蓄积量转换生物量模型,评估了辽宁冰砬山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两种典型森林类型4个龄级的植被固碳速率、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的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总体上都是随着龄级的增加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在增加。除中龄林外,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个龄级的植被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均比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级森林植被单位面积潜在固碳价值在2 113~9 656元,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在1 594~4 195元。长白落叶松人工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14和11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1 700和1 3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降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4.8和5.4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600和7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9.
采用线路踏查与样地调查法对广州市湿地植被进行研究,利用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湿地植被共125科224属362种,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和蝶形花科.沿海及海岸湿地植被以马唐、茳芏、芦苇和弓果黍为主;河流湿地植被以马唐为优势物种;人工湿地主要植被为荷花、马唐、狗牙根和弓果黍.各湿地类型植被多样性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为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沿海及海岸湿地,其余3项指标大小均为沿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但差异不显著.并提出湿地植被保护建议: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制定湿地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规划;建立高效共管机制;加强湿地植被研究与监测,培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0.
【目的】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西藏高寒草甸科学放牧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6-2012-08在西藏邦杰塘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控制试验,设置对照(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处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和总盖度降低,均匀度指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的盖度和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增大。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的体积质量和硬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0~1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10~20和20~30cm土层总孔隙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在0~10cm土层以适度放牧区最高,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以及pH均显著减小(P0.05),速效钾含量在0~10和10~20cm土壤中先增加后减少,速效磷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重度放牧是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主要因素。围栏封育可作为高寒草地植被短期恢复的最佳方式。适度放牧有利于植被群落的增多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