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48篇 |
免费 | 409篇 |
国内免费 | 63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80篇 |
农学 | 282篇 |
基础科学 | 306篇 |
2467篇 | |
综合类 | 2036篇 |
农作物 | 111篇 |
水产渔业 | 169篇 |
畜牧兽医 | 618篇 |
园艺 | 147篇 |
植物保护 | 5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87篇 |
2022年 | 285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303篇 |
2018年 | 224篇 |
2017年 | 298篇 |
2016年 | 413篇 |
2015年 | 298篇 |
2014年 | 361篇 |
2013年 | 446篇 |
2012年 | 535篇 |
2011年 | 515篇 |
2010年 | 428篇 |
2009年 | 400篇 |
2008年 | 413篇 |
2007年 | 451篇 |
2006年 | 348篇 |
2005年 | 300篇 |
2004年 | 229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942.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面积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天然打草场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内陆的生态屏障。目前中国打草场分布状况、分布面积、产量高低等信息十分缺乏,严重制约饲草储备和救灾应急功能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基于2009-2011年的Landsat TM5影像数据,并借助野外调查点和目视解译方法对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面积达800.35万hm2,目视解译结果的平均解译精度达到76.78%。其中,内蒙古天然打草场面积居首位,面积为688.04万hm2,其次是松嫩平原草原区,打草场面积为91.80万hm2,河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打草场面积最小,为20.51万hm2。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180.89万hm2,科尔沁沙化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96.44万hm2,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天然打草场面积约为395.40万hm2。研究区天然打草场的植被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类、低地草甸类为主,少量分布在山地草甸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全国半干旱区域打草场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43.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盖地表,就能使地面植被得到较大程度的自然恢复,其恢复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约达25%。(2)在雨量较多地区的扰动地面,依靠植被自然恢复功能,可使植被盖度在1~2a内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植被。(3)由于对乔灌木等深根性植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1~2a时间内,扰动地面上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一般为草本群落,并不能完全恢复当地的灌草植被、疏林灌草植被。 相似文献
944.
吉县蔡家川流域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蔡家川流域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分析与测定,研究比较了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有效拦蓄量的大小为:虎榛子林(2.85 mm)>沙棘林(2.38 mm)>刺槐林(1.88 mm)>油松×刺槐林(1.31 mm)>油松林(0.77 mm)。不同植被类型0~60 cm土层的林地土壤最大拦蓄量为:虎榛子林(248.2 mm)>油松×刺槐林(241.0 mm)>刺槐林(210.2 mm)>草地(209.8 mm)>油松林(198.1 mm)。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为该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5.
基于HJ卫星CCD数据的冬小麦病虫害面积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遥感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中广泛采用的简单植被指数阈值法难以判别冬小麦的健康状况。该研究选择二值逻辑回归法,分别建立实测光谱得到的植被指数与其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模型和三角植被指数TVI模型可信度较好。考虑到遥感监测冬小麦病虫害时,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冬小麦生长状况存在明显的局域差异,采用了3×3邻域像元的一致性假设消除局部环境差异。将模型应用到中国新近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HJ-CCD传感器数据,得到提取的冬小麦受病虫害胁迫范围与枣阳市植保站普查结果相符,也与地面实测结果相一致,其中,TVI模型结果的精度达到76.47%,能够满足农作物病虫害面积遥感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946.
The condition of salmon gums Eucalyptus salmonophloia with large hollows in them in a 15-ha patch of remnant salmon gum-York gum E. loxophleba woodland in the northern wheatbelt of Western Australia was examined in 1978. The patch was an important breeding area for six species of cockatoo, including two endangered species. The patch was revisited in 1981 when the condition of all 682 salmon gums and York gums in the patch was examined and each was measured and photographed. A further visit was made in 1997 when the condition of the surviving trees was examined and each was again measured and photographed. The condition of the trees at each visit was classified as “good”, “staghorn”, “broken top”, “dead” or “fallen.” Over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there was a serious decline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trees, with few large trees in the “good” category by 1997. The decline was particularly marked between 1978 and 1981 after a period of well-below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Using data based on the rate of decline over the period 1978-1997, predictions were made of the fate of the trees in the patch. By 2125 only 46 (11% of the 1981 total) salmon gums were predicted to be alive with only one in the “good” category. Only 16 (17%) York gums were predicted to be alive by 2125, with only one in the “good” category.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any regeneration of woodland trees since 1929 when the patch was isolated by clearing for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 livestock allowed to graze the patch. This deterioration of the dominant trees in the patch is symptomatic of remnant native vegetation over vast areas of Australia's extensively cleared wheat-sheep regions. The future of woodland patches like the one studied is bleak, as is the future of animals dependent on them for food, breeding sites and shelter. Active management, including fencing to exclude domestic livestock and measures to encourage regeneration of native plant communities, is necessary to counter the present regime of benign neglect that characterises most of Australia's management of native veget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947.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使得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合理性,对于加快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控制黄河泥沙以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文应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清水河流域2000-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判别准则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比例由2000年的1:0.06:2.05:3.95大幅度调整至2014年的1:3.22:12.03:5.51,其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2000-2005年以退耕还林及其配套措施为主,重点突出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78.60%,属于低度合理;2006-2009年在继续推进荒山造林和封禁的同时,大力开展基本农田与果园建设,兼顾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91.71%,进入高度合理状态;2010-2014年进一步加大苹果产业发展力度,重点突出了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为95.20%,延续了高度合理态势。建议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应注意严格控制新的退耕,保护经营好现有林地,适当控制园地规模。 相似文献
948.
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过程种群生态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陆生植被和水生植被两种演替序列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陆生植被经过翅碱蓬群落、碱蓬柽柳群落、柽柳群落、白茅群落的演替过程, 每个阶段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都较大。翅碱蓬群落阶段优势种翅碱蓬的生态位宽度达9.99, 碱蓬柽柳群落阶段碱蓬的生态位宽度为9.72, 柽柳群落阶段柽柳的生态位宽度为9.20, 白茅群落阶段白茅的生态位宽度为9.31。水生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眼子菜金鱼藻群落(沉水植物)阶段、浮萍水鳖群落(浮水植物)阶段、芦苇水烛群落(挺水植物)阶段和杞柳芦苇群落(湿生植物)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优势种眼子菜的生态位宽度为8.62, 浮水植物阶段优势种浮萍生态位宽度为9.23, 挺水植物阶段优势种芦苇的生态位宽度为8.59, 湿生植物阶段优势种杞柳生态位宽度为7.45。生态位宽度计测结果较好地对应着各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位宽度在演替系列中的动态也较好地反映了种群在群落演替过程的数量动态。各演替阶段生态位重叠计算结果表明, 各阶段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低, 每一阶段内种群间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949.
植物根系固坡效应模拟及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植物护坡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到了发展。由于植物根系及其分布的随机性和复杂性,根土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根系固坡的定量化研究工作还很不深入。本文对根系固土力学机制和根土复合介质抗剪强度模型进行了评述,将根系对土体的强度贡献以“表观凝聚力”表示,采用数值方法对植物根系固坡效应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考虑根系强度增量以及护坡深度,在多种情况下进行了边坡整体安全系数计算。分析结果可为植物根系的力学效应评判、护坡植物的选取,以及其优化布设等纵深研究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50.
百喜草人工植被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及其凋落物水源涵养作用,采用土壤水分渗漏装置进行试验,得到不同处理的地表和土壤径流深。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区的径流组成有很大差异,A(百喜草覆盖处理小区)、B(百喜草敷盖处理小区)、C(裸露对照处理小区)各处理的总径流深分别为1245.24、1453.81和1383.23mm,其中,地表径流深分别为24.46、50.2和592.07 mm,土壤径流深分别为1220.78、1403.61和791.16mm;A、B、C各处理的地表径流深与降雨量拟合最优经验方程均为二次抛物线型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861和0.810,方程均达极显著性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的地表径流深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