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99篇
  免费   1039篇
  国内免费   3754篇
林业   344篇
农学   3431篇
基础科学   1127篇
  3161篇
综合类   13315篇
农作物   6507篇
水产渔业   347篇
畜牧兽医   596篇
园艺   1314篇
植物保护   1450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407篇
  2022年   788篇
  2021年   929篇
  2020年   899篇
  2019年   954篇
  2018年   691篇
  2017年   1181篇
  2016年   1537篇
  2015年   1124篇
  2014年   1636篇
  2013年   1451篇
  2012年   2009篇
  2011年   1741篇
  2010年   1472篇
  2009年   1548篇
  2008年   1342篇
  2007年   1574篇
  2006年   1416篇
  2005年   1279篇
  2004年   975篇
  2003年   939篇
  2002年   715篇
  2001年   645篇
  2000年   604篇
  1999年   469篇
  1998年   412篇
  1997年   368篇
  1996年   366篇
  1995年   341篇
  1994年   249篇
  1993年   288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202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104篇
  1986年   7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3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9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分子标记及其在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总结了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各类分子标记及其在核心种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2.
亚种间杂交稻穗颈节间组织与物质运转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品种间杂交稻为对照,对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运转与穗颈节间某些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结实期间茎鞘干物质输出率与穗净增重、最终穗重及灌浆速率呈负相关;穗颈节间单位维管或单位韧皮面积上通过的干物质量与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齐穗后10d灌浆速率与穗颈节间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双杂合位点标记资料构建芒果遗传图谱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建立芒果 (MangiferaindicaL )的分子标记遗传图 ,用 15对AFLP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引物组合扩增了芒果品种间杂交组合 (Keitt×Tommy Atkins)的 6 0个F1单株 ,获得了 191个多态性位点。它们的分离表现为双杂合 (Aa×Aa)和测交 (Aa×aa)分离两种类型 ,但前者占了 5 9 7%。为了充分利用双杂合位点分离所提供的遗传信息 ,我们根据群体中任意两个双杂合位点隐性个体出现的数目 ,利用二项式分布概率理论推断它们是否连锁以及它们彼此间的相引或相斥关系。在该芒果群体呈 3:1分离的 81个多态性标记中 ,39个被分为 14组 ,以此为基础构建了 15个连锁群 ;这些连锁群共覆盖了 35 4 1cM的芒果基因组。其中 ,最小与最大遗传距离分别为 3 7cM和 2 8 9cM。此外 ,对 18个 1∶1分离类型的标记 ,直接利用Mapmaker作图软件构建了两个芒果连锁群。本文对所提出的利用双杂合位点构建果树遗传图谱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4.
不同脱粒与干燥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代表型品种 (组合 )南京 16 (代表中稻 )、金优 2 0 7(代表晚稻籼型 )、鄂宜 10 5(代表晚稻粳型 )进行不同的脱粒与干燥处理 ,以考察不同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脱粒方式处理分为人工链杆击打、拖拉机带动石磙碾落和联合收割机脱粒 ;干燥方式处理分为在水泥地上自然晒干、放在竹垫上自然晒干和机械通风干燥。两种处理共交叉组合成 9种交叉处理。结果表明 ,不同脱粒与干燥处理对米质中的整精米率和垩白度指标影响最大。其中 ,脱粒方式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较大 ,同时对南京 16垩白度的影响较大 ;干燥方式对金优 2 0 7和晚粳鄂宜 10 5垩白度的影响较大 ;两种处理方式之间互作效应显著 ,最佳组合处理为联合收割机脱粒加机械通风干燥处理。不同处理方式对中稻品种南京 16米质的影响要大于对晚粳鄂宜 10 5和晚杂组合金优2 0 7。  相似文献   
995.
杂交水稻主要亲本材料的垩白性状及其胚乳结构电镜扫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针对杂交稻米品质问题,研究杂交稻亲本垩白形成与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以及与淀粉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杂交稻米高垩白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对几个应用面积较大的杂交稻主要亲本和两个米质对照品种,按GB/T17891-1999方法调查其垩白性状,对其米粒胚乳结构和淀粉粒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亲本材料间垩白性状差异首先表现在垩白率上,其次为垩白度,最后为垩白面积。高垩白的保持系和桂朝2号垩白主要发生在中、腹部,而相对低垩白的恢复系主要在中部,腹白少或无。垩白度与垩白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垩白面积无明显相关性。淀粉粒在米粒横断面上分布的均匀性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分布越均匀则垩白率和垩白度越小;而长方柱状细胞层数和多少与垩白率和垩白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5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垩白米粒的背部淀粉粒普遍发育良好而中部较差;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腹部淀粉粒的发育形态上。【结论】杂交稻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垩白发生部位有所差异,垩白形成与其淀粉粒的分布有重要关系;中、腹部淀粉粒发育异常容易产生垩白,主要受胚乳细胞生理发育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leaf surface and its physico‐chemical environment substantially influence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phyllosphere‐inhabiting microorganisms, which may include natural antagonists of important pathoge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quantify the phyllosphere (i.e. leaf surface)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a range of rice varieties grown in Sri Lanka and to identify the leaf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that determine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phyllosphere microbes. Fifteen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new high‐yielding varieties were used in a planthouse experiment and a field experiment in two consecutive seasons to quantify the phyllosphere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measure leaf characters that may influence it.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intervarietal variations in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epiphytic bacterial, fungal and total microbial populations under both planthouse and field conditions. Howe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new, high‐yielding varieties in their capacity to harbour epiphytic microbes in the phyllosphere. Total microbial density (TMD) under both conditions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leaf hair density, stomatal density and transpiration rate. Under planthouse conditions, TMD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hair length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temperature. These correlation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providing favourable microsites on the phylloplane for epiphytic microbial growth.  相似文献   
997.
谷秆两用稻201对硒的生物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Se)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采用40 mg/kg的亚硒酸钠在齐穗期开始喷施谷秆两用稻201,使大米有机硒含量达0.27 mg/kg左右(P<0.05);同时米糠和高蛋白稻草的有机硒富集水平分别提高3到4倍(P<0.05);为生产富硒优质米提供依据,为生产富硒食用菌提供了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998.
水稻不同基因型品种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出适合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采用大田试验,以南方稻区8种水稻类别的5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生育过程中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和磷、钾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齐穗期阶段,氮素累积集中在苗期—分蘖盛期、分蘖盛期—齐穗期这2个阶段;两系晚熟的稻谷、稻草产量和氮、磷累积总量最高,两系早熟的钾累积总量最高,分别比最低的常规早熟增加101.2%、40.9%、85.0%、48.1%、47.5%。随着生育期延长,同一系列水稻的稻谷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稻谷产量和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磷、钾累积量的相关性以分蘖盛期—齐穗期最强。两系早熟的养分利用效率最低,每生产100 kg稻谷需要N、P2O5、K2O分别为2.15、0.53、3.61 kg,三系中熟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最高,钾以三系晚熟最高。综上所述,适合在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为两系晚熟和三系中熟,同时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保证分蘖盛期—齐穗期的养分供应,就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扩大水稻抗旱资源的应用,提高水稻抗旱育种效率,对来自17个不同国家105份水(陆)稻品种(系)进行干旱胁迫效应评价。采用了同异分析法,在干旱胁迫下,株高、单株有效穗、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谷重8项农艺及经济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05份水(陆)稻品种(系),分析评语"差"的有60个品种,占57.1%;"一般"的评语共有22个品种,占21%;"较好"和"好"的评语各有10个品种,占9.5%;"优良"的只有4个品种,占3.8%,分别为IR77298-14-1-2-13、IR77298-5-6-18、CACHO PRETO、IR77298-5-6-11,均为籼稻品种。由此得出,籼稻品种抗旱性明显高于粳稻品种,抗旱同异评语的级别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谷重3个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 t/hm2(8.28~10.10 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 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 t/hm2)和(7.79~8.03 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