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5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林业   41篇
农学   653篇
基础科学   37篇
  107篇
综合类   872篇
农作物   429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抗白叶枯病籼稻品种DV_(85)与粳型广亲和系的亲和性较差。抗性基因在F_2代的分离,经卡平方测验,其抗感分离比显著偏离正常值,为异常分离。相关性分析显示这种异常分离与结实率、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无关。本文就籼粳杂交的配组形式和不同生育阶段对抗性基因分离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2.
利用RIL群体创造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油花生新种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同提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的黄曲霉抗性及含油量是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远杂9102×中花5号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近交系群体(RIL),通过黄曲霉抗性、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含油量测试,表明黄曲霉抗性受2对连锁并具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含油量受2对具抑制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RIL群体的黄曲霉抗性和含油量变异远远超过双亲的差异,表明它们均具有通过互补产生超亲性状的潜力。获得了抗黄曲霉或抗青枯病的高油后代家系18份,其中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高油新种质1份(J091)。农艺性状和SSR分析结果表明,18份后代材料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优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93.
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大豆生产威胁很大。种植抗疫霉根腐病的大豆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途径。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腹地,具有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河南省新育成的大豆品系进行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以明确大豆新品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64个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接种,鉴定其对2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分离物PsJS2和Ps41-1的抗性。结果显示,对分离物Ps41-1和PsJS2抗病的分别有35个和16个品系,对Ps41-1和PsJS2为中间反应型的分别有16个和10个品系,其中对2个分离物均抗病的有16个品系,占鉴定品系的25%。使用抗疫霉病基因RpsZheng共分离标记WZInDel11进行新品系的基因型鉴定发现,对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均抗病的16个品系中有13个含有标记WZInDel11,对1个或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表现为中间反应型的5个大豆品系,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其为杂合基因型,这些品系中的纯合抗病单株可直接选育成纯合抗病品系用于抗病育种。综合系谱分析结果推测,有2个品系可能含抗疫霉根腐病基因RpsZheng,2个品系可能含RpsYD29,14个品系可能含有RpsZheng或其等位基因。表明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中含有优异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该研究结果将为病害防控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育种潜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西南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1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测定17个玉米地方种质新选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优类群、性状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系有P1-1、P1-16和P1-14;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P1-10×P2-4,四平头群×Lancaster群在川南地区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在穗行数、行粒数等4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可早代进行选择,而百粒生、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宜晚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5.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F_1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NQUE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小穗两边结实数、中间结实数等结实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例变幅为38%~48%;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所配制的组合,在2个结实性状上,包括国内法、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均具有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的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数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国际法恢复度高的组合(K-224×5253),究其原因是双亲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高,尤其亲本5253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在供试材料中是最高的,其显性效应也较高(36.14%);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结实率的高低与环境的互作相对较小,育性恢复性在年份间的表现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6.
为了研究不同硬度等位基因与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关系,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以7个硬度Puroindoline b位点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硬度基因型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籽粒硬度值、支链淀粉含量最高;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淀粉溶解度最高,而Pina-D1a/Pinb-D1d溶解度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基因型之间籽粒淀粉酶解力没有显著差异;冻融失水率以基因型Pina-D1a/Pinb-D1b最低,表明Pina-D1a/Pinb-D1b基因型冻融稳定性最好,可能较适宜冷冻食品的制作;对于抗性淀粉,Pina-D1a/Pinb-D1b基因型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Pina-D1a/Pinb-D1d最低,表明Pina-D1a/Pinb-D1b基因型有助于籽粒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7.
针对不同血缘的玉米种质资源,探讨自交系籽粒性状与种子萌发能力之间的关系,为选育强发芽势玉米品种提供依据。以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鉴定供试材料的籽粒类型、百粒重,同时采用纸间萌发法,测定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等性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的籽粒大小与种子萌发性状存在显著相关性,即籽粒大小与发芽率、发芽势呈显著相关,均为负向低度相关。其中,百粒重与发芽势的相关系数为-0.133,百粒重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为-0.132。籽粒大小与根长、芽长呈极显著相关,均为负向低度相关。其中,百粒重与根长的相关性为-0.222,百粒重与芽长的相关性为-0.215。籽粒类型与种子萌发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小于0.1。发芽率和发芽势、根长和芽长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5。通过百粒重性状可以推断自交系芽期活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98.
Additive effects (A) and additiv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E) for five rice yield components were analysed using 20 SSSLs under mixed linear model methodology. Thirty‐one QTLs were detected. Different yield components have different QTL‐by‐environment (Q×E) interaction patterns. No A×E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detected for the four QTLs for panicle number (PN). Four QTLs detected for spikelets per panicle (SPP) had A×E interactions. Five of seven QTLs detected for grains per panicle (GPP), two of 10 QTLs detected for 1000‐grains weight (GWT) and three of six QTLs detected for seed set ratio (SSR) showed significant A×E interaction. Most of these QTLs were distributed in clusters across the genome. The complexity of linkage and pleiotropy of these QTLs plus environmental effect may result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yield phenotype in the SSSLs. Only S19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yield with a predicted gain by 281.58 kg ha?1. The results may be useful to design a better breeding strategy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QTL‐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in each of the SSSLs.  相似文献   
99.
选用7对SSR引物对7个水稻×玉米远缘后代不育株系及其双亲进行SSR分析。与母本扩增带型相比,共扩增出18条特异带,即表现为多态性。在检出的18条特异带中,13条的带型与父本相同,另5条的带型不同于双亲,即为变异带型。7个参试后代不育株系都检测到了SSR多态性标记,但各株系间检出多态性位点的数量存在差异,最多的一个株系ys-2同时检测到3个多态性标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很可能将玉米的某些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表明研究在籼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改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0.
棉花Bt转基因品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个转基因品系和受体冀棉321配制成双列杂交,通过对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两年试验分析,结果发现:与受体品种相比,转基因品系的农艺性状有显著变化,说明转基因过程也会使部分农艺性状得到改善。转基因品系间的一般配合力有显著差异,其中有两个品系表现显著的正向一般配合力。杂交种F1的表现也呈现显著差异;两个不同转基因品系间的杂种优势,低于转基因品系与受体品种间的杂种优势。这些变异可能是Bt插入引起的,不同插入位点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