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林业   244篇
农学   192篇
基础科学   81篇
  556篇
综合类   1359篇
农作物   142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347篇
园艺   128篇
植物保护   8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为进一步了解小麦生物强化育种的可行性,以山农483×川35050杂交衍生的小麦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131个株系(QM1~QM131)及其亲本为材料,连续2年在泰安和菏泽两地种植。测定该RIL群体籽粒镁、磷、硫、钾、钙等常量元素及锰、铁、铜、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其变异系数、遗传力、相关性及环境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各被测元素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9%~32.7%,遗传力的变化范围为29.58%~56.34%;常量元素中,镁和磷间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440;微量元素中,锰和铜间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454;环境对小麦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影响。高铁元素含量株系QM103、高锌元素含量株系QM105可作为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62.
赵颖  张利 《茶叶科学》2011,31(6):479-484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季节采摘的蒙山茶鲜叶及其浸出液中矿质元素Ca、Mg、Fe、Mn、Cu、Zn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出茶叶浸出液中各元素溶出率。应用SPSS-18.0分析软件对鲜叶中各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讨论了各元素在茶叶中季节性变化规率。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各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Ca>Mg>Mn>Fe>Zn>Cu;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茶叶中Ca和Mg元素,Fe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Ca和Zn元素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同条件下,不同元素的溶出率与该元素在茶叶中存在形态相关,而与其在茶叶中含量及采摘季节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63.
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部分矿质元素均来自于凋落物归还给土壤的物质再循环,本研究对茂兰喀斯特原生林凋落物及矿质元素归还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凋落物年总凋落量为5248.6±838.5 kg.hm-2,叶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68.2%,总凋落量与叶凋落量的凋落节律均呈双峰型,花果等的月凋落量与月均温度及月降水量均呈极显著正关性。原生乔木林叶凋落物中K、Ca、Mg、Fe、Mn、Zn、Na 7种矿质元素的月含量呈不规则变化,含量大小为Ca﹥Mg﹥K﹥Mn﹥Fe﹥Zn﹥Na。叶凋落物中K、Ca、Mg、Fe、Mn、Zn等矿质元素的月归还量与叶凋落物量的月动态相关性极显著。叶凋落物中Ca、Mg、K、Mn、Fe、Zn、Na的年归还量分别为89.03、13.03、10.01、0.82、0.77、0.14、0.07 kg.hm-2,7种矿质元素的年归还量大小与其年均含量大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64.
形态滤波是基于图像的几何结构特性,利用预先定义的结构元素对信号进行匹配或局部修正,以达到提取信号,抑制噪声的目的。本文从研究形态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形态变换的组合和柱状图均衡化操作,用M atlab实现了中药显微特征灰度图像的噪声滤波,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5.
通过对饲用豌豆Bruchus pisorum微量元素与激素混合浸种的试验研究表明:以应用萘乙酸(NAA)与微量元素混合液浸种增产效益明显,NAA P2O5、NAA Mo、NAA B分别比对照增产440.3~633.0、391.5~399.0和202.5~462.8 kg/hm2,其相对增产率依次为20.7%~34.7%、18.2%~21.2%和9.5%~25.0%,基本苗、分枝、双荚株率、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叶面积和根瘤发育等均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66.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及其交互作用对夏季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蛋黄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4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饲粮中包膜酸化剂设2个添加水平,小肽螯合铁设4个添加水平.选用576只38周龄健康罗曼粉壳蛋鸡,随机分成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A、B、C和D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 mg/kg包膜酸化剂以及0(对照组)、0.04%、0.08%和0.12%小肽螯合铁(铁含量分别为0、60、120和180 mg/kg);E、F、G和H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包膜酸化剂以及0、0.04%、0.08%和0.12%的小肽螯合铁(铁含量分别为0、60、120和180 mg/kg).预试期l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1)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及其交互作用对第3周和第6周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G组第3周和第6周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D组(P<0.05);B组第6周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E组(P<0.05),且料蛋比显著低于D组(P<0.05).包膜酸化剂对第3周末蛋鸡的蛋重、第6周末的蛋黄指数和哈氏单位有显著影响(P<0.05);小肽螯合铁对第6周末的蛋黄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小肽螯合铁和包膜酸化剂的交互作用对第6周末的蛋黄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第6周末的哈氏单位有显著影响(P<0.05).第3周末,G组的蛋重显著高于B组(P<0.05),G和H组的蛋黄指数显著高于C组(P<0.05);第6周末,C、D和G组的蛋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组的蛋黄指数显著高于C、D和E组(P<0.05),E、F和G组的哈氏单位显著高于D组(P<0.05).2)小肽螯合铁及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的交互作用对第3周和第6周末蛋鸡蛋黄中铁元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B、C、D、F、G和H组第3周和第6周末蛋黄中铁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E组(P<0.01),且H组第3周末蛋黄中铁元素含量显著高于B和F组(P<0.05);H组第3周末蛋黄中锌元素含量显著高于F组(P<0.05),B组第6周末蛋黄中锌元素含量显著高于D组(P<0.05).3)包膜酸化剂对蛋鸡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的交互作用对血清T-SOD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C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E、F、G和H组血清T-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F和G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E组(P<0.05).综合考虑,饲粮中单独添加0.04%和0.08%的小肽螯合铁或与300 mg/kg包膜酸化剂复合添加均有利于维持和延长蛋鸡夏季的产蛋高峰期,改善蛋品质,增加蛋中铁元素的富集,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67.
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荒漠草原过渡地带,植物区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地理学意义。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物物种调查统计,对区域植物区系科属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典型荒漠区和草原区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共有天然植物51科161属318种。物种组成20种以上的优势科和10种以下的寡种科为植物区系的主体,区系优势明显;单种属数量较大,说明植物区系整体物种多样性并不丰富,而优势属在种的层次上丰富度较高,有一定的优势,在荒漠植物区系属的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科的世界成分和属的温带分布型占主导,反映了植物区系分布与世界气候带相适应的特征,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明显。沙漠植物区系特征与其沙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区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8.
鹿角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医疗保健功能,被历代医药学家所推崇,具有巨大开发利用及经济价值,本文对多种鹿角化学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开发前景提出展望,为合理开发鹿角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9.
乌鲁木齐市鲤鱼山野生观赏植物及其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鲤鱼山的野生观赏植物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研究分析,结合株型、开花、花色、花序、花期等观赏特点,从中筛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31种,隶属于19科,31属,依据其在园艺上的用途分为花灌木、草本花卉和垂直绿化植物三类。该文着重介绍了鲤鱼山野生观赏植物最佳观赏期、季相、观赏部位等应用要素;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园林用途和配置形式,这31种野生观赏植物用途广、观赏价值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可为城市的绿化美化提供适宜的乡土野生观赏植物,突出城市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可为培育花卉新品种提供育种材料。作者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70.
Urban background air pollution is the lowest level of pollution representative for the exposure of general urban population and mainly originates from non-local sources of pollution. Moss bag technique has been predominantly adopted for biomonitoring of trace elements across anthropogenically devastated areas, such as urban and industrial zones. However, the technique has been rarely used for measurement of background air pollution. In this study, element content and concomitant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in the moss Hypnum cupressiforme Hedw. after its exposure within the bag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Belgrade, Serbia), as the presumable background area.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4, the moss bags were exposed for 60 days in total, and the sampl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every 15 days. As a control of the measure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 set of the moss bags was kept within the phytotron, under conditions of optimal-like growth. The total content of 21 elements,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chlorophylls and carotenoids), phenolics, and antioxidative capacity were determined in the moss samples. The levels of trace elements were markedly lower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comparison to the street ambient, but sti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moss pristine habitat. However, the performed physiological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moss during exposure time was not caused by the low trace element enrichment, but probably by the harsh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n an urban area. Finally, the Botanical garden could be assumed as control site for measurement of the urban background pollution, and it might be effectively measured by the moss ba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