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篇 |
农学 | 20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47篇 | |
综合类 | 183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36篇 |
畜牧兽医 | 69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21.
进入环境中的有毒有机物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大量生命遗传物质DNA与有毒有机物共存于污染环境中,由于抗生素滥用,一些DNA上携带着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有毒有机物和ARGs复合污染严重危害着生态安全和人群健康。有毒有机物如何影响DNA酶解和ARGs迁移,这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该领域研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有毒有机物可通过共价作用、非共价作用、剪切作用与DNA结合,进而改变DNA分子结构、影响DNA酶解;有毒有机物也可通过改变DNA降解酶活性或占据DNA上降解酶的酶切位点,进而影响DNA酶解过程。环境中ARGs横向迁移主要有接合、转导、转化三种方式,有毒有机物影响ARGs横向迁移的机制主要包括:有毒有机物调控可动遗传因子、引起细胞SOS反应、胁迫细胞形成自然感受态、影响生物膜形成、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与胞外质粒形成加合物。进入细胞后的有毒有机物如何作用于ARGs的复制和表达,这应是未来深化有毒有机物影响ARGs横向迁移机制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2.
为确定油菜ogu CMS不育基因orf138编码蛋白的毒性与雄性不育的关系以及hau CMS不育基因orf288的核心功能区域,对2个不育基因进行不同长度的截短,进行原核表达和拟南芥、油菜遗传转化。不育基因orf138截短研究结果显示,IPTG诱导后,转入含有跨膜螺旋的pET32a1-138和pET32a1-93的大肠杆菌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转入去掉跨膜螺旋的pET32a45-138的大肠杆菌生长不受影响,表明ORF138的毒性区域位于包含跨膜螺旋的N端;遗传转化结果证实PS∶Rfp13835-138和PS∶Rfp13845-138均不能引起拟南芥和油菜雄性不育,说明N端的毒性区域是ORF138引起植物雄性不育所必需的。不育基因orf 288不同长度截短的超表达载体拟南芥转化结果显示,PS∶Rfp288104-288、PS∶Rfp288134-288和PS∶Rfp288164-288的转基因阳性苗出现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23.
美国有毒植物概述及其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有毒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畜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甚至在有些地区特别是牧区草地发生严重的动物毒草中毒灾害,引起动物大批中毒死亡,给草地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动摇了牧民对草地的安全感。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在有毒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中毒病控制和综合利用研究方面起步早,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中国在有毒植物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有毒植物中毒病控制和综合利用方面。本文从美国有毒植物研究历史及现状、地理环境与有毒植物分布概况、有毒植物对畜牧业造成的灾害、有毒植物种类及主要有毒植物、有毒植物防治策略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4.
125.
杨建义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0-6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的对立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节点,要分析和探寻话语体系转换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挑战,掌握教育的主动性和主导权,提高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26.
亚硝酸盐和氨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本文研究了NO2^-N与NH3-N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毒性作用,分别给出了NO2%--N与NH3-N对罗氏沼虾Z5、Z7与Z9的24h、48h、72h、96h的LC50值,提出NO2^--N对Z5、Z7和Z9的安全浓主工分别为0.64,1.38和1.68mg/l,NH3-Nt(NH3-Nm(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04(0.287),2.26(0.318)和2.55(0.358)mg/l。Z5与Z7分别经 相似文献
127.
128.
Toxicity and horizontal transfer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against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Hymenoptera: Formicidae), and the efficacy of their dust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5):1465-1476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biodiversity, agriculture, and public health in its introduced ranges. While chemicals such as toxic baits and dust are the main methods for S. invicta control, toxic baits are slow, requiring approximately one or two weeks, but dust can eliminate the colony of fire ants rapidly in just three to five days. To explore more active ingredients for fire ant control using dusts, the toxicity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the horizontal transfer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dust and their efficacy in the field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D50 (lethal dose) values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were 3.40 and 1.57 ng/ant, respectively. The KT50 (median knockdown time) and KT95 (95% knockdown time) values of a 20 μg mL–1 bifenthrin dose were 7.179 and 16.611 min, respectively. The KT50 and KT95 of a 5 μg mL–1 dimefluthrin dose were 1.538 and 2.825 min, respectively. The horizontal transfers of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among workers were effective. The mortality of recipients (secondary mortality) and secondary recipients (tertiary mortality) were both over 80% at 48 h after 0.25, 0.50 and 1.00% bifenthrin dust treatments. The secondary mortality of recipients was over 99% at 48 h after 0.25, 0.50 and 1.00% dimefluthrin dust treatments, but the tertiary mortality was below 20%. The field trial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exhibited excellent fire ant control effects,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ects of 1.00% bifenthrin and dimefluthrin dusts at 14 d post-treatment were 95.87 and 85.7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