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4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432篇
林业   751篇
农学   404篇
基础科学   35篇
  373篇
综合类   2631篇
农作物   273篇
水产渔业   349篇
畜牧兽医   1204篇
园艺   387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碱水解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物组织处理技术,通过NaOH或KOH等碱性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催化动物组织水解为无害的固体残渣和废液并实现组织的灭菌和分解,具有彻底灭活病原微生物、不产生有害气体、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本文从原理、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了碱水解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比较分析了碱水解相对于传统组织处理方法的优势,介绍了组织处理机的类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2.
旨在克隆获得牦牛StAR基因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mRNA组织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屠宰场采集的成年母牦牛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n=5),不同年龄(胎牛、1岁、2岁)牦牛的卵巢(n=3),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黄体期)的牦牛卵巢(n=3),黄体期黄牛的卵巢(n=3)及实验室冻存的牦牛颗粒细胞为研究材料。以牦牛黄体期卵巢cDNA为模板,用逆转录PCR克隆StAR基因,并使用MEGA7.0和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St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结果发现,StAR基因CDS区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StAR蛋白总体带正电荷,属于碱性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 StAR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StAR基因在卵巢表达水平最高(P<0.01),且2岁时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胎牛和1岁龄(P<0.01),黄体期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黄体期黄牛卵巢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StAR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tAR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在牦牛卵巢组织中表达最高,且表达水平随年龄与卵巢周期而变化,提示StAR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巢及黄体功能相关的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33.
解偶联蛋白属线粒体内膜载体蛋白,存在动物体的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骨胳肌以及各种器官中。这些组织器官是哺乳动物及禽类非颤抖产热(NST)及其它产热作用的主要点位,对动物的体温维持和能量平衡调节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硒对STZ诱发糖尿病大鼠骨密度影响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在低硒饲料的基础上补充不同形态硒对糖尿病大鼠骨密度的影响。健康SD大鼠 1 2 8只 ,体重 50~ 60 g,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32只 ,雌雄各半 ,其中Ⅰ组为低硒对照组 (饲料含硒量 0 0 37mg/kg) ;Ⅱ组为补充亚硒酸钠组 (饲料含硒量 0 3mg/kg) ;Ⅲ组为补充富硒麦芽组(饲料含硒量 0 3mg/kg) ;Ⅳ组为补充富硒酵母组 (饲料含硒量 0 3mg/kg)。Ⅱ、Ⅲ、Ⅳ组的饲料均是在Ⅰ组低硒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适量的亚硒酸钠、富硒麦芽、富硒酵母后配制而成。喂饲 5周后 ,Ⅰ、Ⅱ、Ⅲ、Ⅳ组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按 60mg/kg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 ,继续饲喂 6周。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各组大鼠的肱骨、股骨、胫骨、桡骨的骨密度。结果表明 :①STZ致糖尿病大鼠的骨密度随时间的延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Ⅱ、Ⅲ、Ⅳ补硒组大鼠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延缓STZ致糖尿病大鼠的骨密度下降。在此期间骨密度的下降以肱骨出现最早 ,股骨次之 ,桡骨、胫骨再次之。②饲料补硒组糖尿病大鼠的肱骨、股骨中硒的含量较饲料低硒组糖尿病大鼠的肱骨、股骨中硒的含量显著提高。③补充硒的形态 ,即有机硒 (富硒麦芽、富硒酵母 )或无机硒 (亚硒酸钠 )对糖尿病大鼠肱骨、股骨、胫骨、桡骨的骨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5.
高铁高硒日粮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高铁高硒日粮饲喂产蛋母鸡,观察蛋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蛋黄重、蛋黄重/蛋重比略有下降,蛋白质/蛋重比、哈夫单位有所提高,蛋壳/蛋重比,蛋壳厚度及蛋壳密度无明显变化,提示:高铁高硒日粮不会引起蛋品质的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6.
在蛋鸡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钙,研究了高钙日粮对其蛋铜及子代出壳雏鸡血铜和组织铜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钙日粮对铜含量影响不规律,其效应因脏器组织而异。  相似文献   
37.
家兔亚硒酸中毒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家兔分别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亚硒酸钠,历时入周,复制出亚急性硒中毒的动物模型。病理形态学变化为:家兔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肝,肾,心,脾等组织器官损害严重如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肾实质退行病变;心肌纤维变性,充血,肺淤血,水肿:脾萎缩,淋巴细胞坏死,肝,肾,心细胞内线粒高度肿胀,嵴减少,断裂或消失成空泡。  相似文献   
38.
VE在硒缺乏动物自由基代谢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VE在硒缺乏动物自由基代谢中的作用及添加VE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低硒(低于10-9)、补VE(10-4)日粮饲喂小鼠,并对动物增重,血液、肝组织内丙二醛(MDA)、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及自由基(FRs)水平进行了系统检测。试验发现,添加VE除可阻止缺硒所致的动物生长迟缓外,还可明显降低相关组织内MDA的含量,但它并不直接影响Se-GSH-Px的活力。试验结果表明,VE主要通过对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自由基所致膜结构损伤的修复而参与机体自由基代谢,在硒缺乏状态下,它能与硒协同作用而影响病程发展和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39.
牛羊猪肉组织中伊维菌素残留量检测HPLC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牛、羊、猪肉组织中伊维菌素残留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样品用乙腈提取,用正己烷脱脂并于50℃减压蒸干。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溶解,过C18SPE柱,用乙酸乙酯-甲醇(1:1)溶液洗脱;收集流出液和洗脱液,合并蒸干后于(50±3)℃减压干燥20min;残留物用N-甲基咪唑溶解并与三氟乙酸酐-乙腈(1:2)溶液于(67±2)℃衍生1h。用配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本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2.0±6.6)%,批内RSD〈10%,伊维菌素浓度在5~400ng/mL时,呈线性关系,r=0.9997。检测限为2μg/kg。  相似文献   
40.
以芡欧鼠尾草(Salvia hispanica)成熟种子为外植体,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从而初步建立了芡欧鼠尾草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诱导种子愈伤组织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2MS+10.0mg·L~(-1) 6-BA+1.0mg·L~(-1) NAA+0.4mg·L~(-1) ZT,诱导率为66.5%;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3.0mg·L~(-1) 6-BA+0.5mg·L~(-1) NAA,增殖倍数为7.69;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5mg·L~(-1) NAA,生根率达100%,平均生根数为5.68;移栽后植株生长良好,成活率较高,达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