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7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林业   85篇
农学   804篇
基础科学   3篇
  114篇
综合类   1559篇
农作物   508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212篇
园艺   235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白榆D33雄性不育花芽发育的形态及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榆树雄性不育系花芽形态的特征及内源激素在榆树雄性不育系花芽中的调控作用,在花芽发育的不同时期,观察白榆D33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Y3、Y4的花芽形态特征,并利用石蜡切片对其花药的内部形态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花芽发育过程的玉米素(ZT)、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可育株Y3、Y4相比,不育系白榆D33在花蕾发育期间,花丝不伸长,花药干瘪,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但其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花粉而形成翅果;不育系白榆D33的ZT含量明显高于Y3、Y4,GA3含量动态变化较大,IAA含量出现下降趋势,并且在D33中GA3/IAA和GA3/ZT值动态变化幅度较大。不育系白榆花芽雄蕊发育不正常,花药不能产生花粉进行自花授粉,但其雌蕊发育正常;不育系白榆花芽的ZT、GA3和IAA含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82.
在二系杂交水稻种于生产中,由于母本雄性不育不彻底,往往造成自交种子污染;在不育系繁种时,由于与外源花粉串粉杂交或机械混杂,因此难以保证不育系纯度。作者选用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为模式标记,讨论了标记性状必需具备的条件及其应用方法。最后以一个转绿型白化突变体为例,证明了标记性状对当代及F_1杂种优势无负效应,从而证实了这一去杂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人工控制的9种光温处理下,对76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根据自交结实率的光周期效应、温度效应和光温互作效应的分析,供试的两用核不育系中,占96%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可归为以下3种:(1)光周期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效应和光周期效应显著而温度效应不显著;(2)温度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显著而光周期效应不显著、光温互作效应显著或不显著;(3)光温互作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不显著,仅光温互作效应显著。在供试的粳型不育系中,有34.8%、13.0%和47.8%的材料分属上述3种光温反应型;在供试的籼型不育系中,有73.6%和22.6%的材料分属温敏型和光温互作型,没有一份材料为光敏型。结果表明现有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是多型性的。文中还对实用性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选择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4.
 系统考察了偏、粘、易和二角4种异质1B/1R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恢复性,测定了它们杂种F#-1中雌雄可育(1B)与不育(1BL/1RS)配子的传递率。结果表明:(1)其不育性可分为完全不育;转育过程中从低到高世代育性一直分离;低世代不育,高世代育性分离至全育3种类型。欲使不育性既稳定又易恢复,应注意选择仅含主效不育基因(或不带有任何修饰基因的1RS片段)的不育核型是一关键。(2)4种异质全不育系和它们的恢复系,各自核内的育性基因系列组成在不同品种(系)中分布不同,这与其恢复性直接相关。全不育系核内是以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或是1RS片段)A#-1]和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抑制基因(A#-2)两种形式存在。恢复系核内则有4种形式:即主效恢复基因+微效可育基因(C#-1);主效恢复基因(C#-2);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3);仅含微效可育基因(C#-4)。它们彼此结合后可构成8种育性表现,其中,仅3种育性基因组合方式(A#-1×C#-1 、A#-1×C#-2和A#-2×C#-1)恢复度最高,而且较稳定。而其余5种组配形式都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着较大的恢复度变异。(3)杂种F#-1中的1BL/1RS不育配子雌雄传递率明显不同,在雄配子中极低,甚至部分组合为零。从而使F#-1恢复度很大程度上由1B配子的数量和授粉时对1BL/1RS配子的补偿能力来决定。  相似文献   
85.
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5~1996年试验结果表明,SC2053是一种高效小麦化学杀雄剂,可诱导相对雄性不育率达97.5%~100%。不同品种对SC2053的敏感程度不同。SC2053的最佳喷药期为小麦幼穗发育长度为0.5~1.2cm时,最佳用药剂量为0.5~0.7kg/hm2。SC2053可降低株高5cm左右,但对雌蕊等其他性状无明显副作用。在父母本行比为3:6时,相对异交结实率可达53.5%~67.8%,制种产量为1747.5~2049.0kg/hm2。  相似文献   
86.
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A31光敏育性可能是由1对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87.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利用cDNA AFLP技术 ,对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可育株群和不育株群分析显示 :花蕾之间基因表达存在差异 ;莲座期叶片之间、开花期叶片之间和花茎之间基因表达无差异 ;叶片、花茎和花蕾之间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对开花期的小蕾、中蕾和大蕾分析显示 :10对引物中 ,1对在可育株中蕾和大蕾中扩增出 1条特异带 ,另 1对扩增出 1条在可育株中蕾中表达丰度高于不育株中蕾的条带 ,其余 8对未发现差异条带。对上述表达丰度有差异的基因进行Northern验证 ,结果与之一致 ,表明cDNA AFLP技术可以用于植物雄性不育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通过线粒体类质粒分析,表明华中农业大学发现的新雄性不育胞质WB带有S组特有的S1、S2类质粒,据此将WB确认为S组雄性不育胞质.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以姥山杉木初级种子园、杉木种源林和普通杉木林为对象,对杉木雌雄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及其发育过程,雄球花特征值频率分布,雄球花大小分类及花粉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雌雄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具有成层性。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上、中部,雄球花则主要分布在下、中部。杉木雄球花及花粉特征值频率分布为偏态分布。雄球花的大小可按小孢子叶球数平均值一倍的标准差,分为大、中、小3类。花粉的客重为656.071 8mg/cm~3。用容重法测得的每个孢粉囊产生的花粉为3700粒。姥山杉木种子园平均每株母树产生花粉约697 g,约35.1亿粒。整个种子园产花粉约12681kg,约6.5478×10~(14)粒。偏雄,宜进行适当改造。  相似文献   
9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十字花科植物花旗竿的花药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旗竿每朵花6枚雄蕊,每个花药4个花粉囊;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近球形,属3-细胞型花粉粒并有3个萌发沟;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1层~数层)和绒毡层(1层);绒毡层发育属分泌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