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28篇
  免费   1239篇
  国内免费   1296篇
林业   2955篇
农学   1639篇
基础科学   1499篇
  2644篇
综合类   10938篇
农作物   546篇
水产渔业   1185篇
畜牧兽医   1857篇
园艺   367篇
植物保护   1233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293篇
  2022年   453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556篇
  2019年   689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650篇
  2016年   865篇
  2015年   767篇
  2014年   1076篇
  2013年   1084篇
  2012年   1716篇
  2011年   1628篇
  2010年   1357篇
  2009年   1385篇
  2008年   1371篇
  2007年   1537篇
  2006年   1448篇
  2005年   1277篇
  2004年   917篇
  2003年   771篇
  2002年   645篇
  2001年   529篇
  2000年   433篇
  1999年   313篇
  1998年   258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05篇
  1995年   228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71.
[目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都江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为该区域环境保护与合理城市开发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都江堰市1995,2007,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使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谢高地2002版价值当量,经当量修正,敏感度指数检验后,评估都江堰市19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其变化趋势。[结果](1)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以森林、农田为主(共80%以上)。1995—2014年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较大,生态用地减少。(2)1995—2014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629.46万元。森林是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最大的系统(占83%以上),其次为农田、水体、草甸、未利用地。水源涵养、废气处理是都江堰市最突出的两项生态服务(共56%以上)。(3)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研究区2021—2035年土地覆被面积,结合精度检验预测此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增加136.6万元,年均增长0.17%。[结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以交通为代表的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生态用地减少,而增加森林、水体等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土地覆被类型是维持与提高区域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72.
清末民国时期临汾地区旱灾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临汾地区清末民国时期洪涝灾害变化规律及与气候变化关系等问题,恢复历史时期气候特征,通过对临汾地区历史资料的统计整理,利用数理方法对其旱灾频次、等级序列特点、时间变化以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840—1949年临汾地区的旱灾共计54次,平均每2年就发生一次。其中Ⅱ级以上旱灾比重高达66.7%,表明这110年间受灾程度严重。清末旱灾频率比民国时高出约19%,尤以Ⅲ级旱灾最为明显。这两个时期都属旱灾多发期,且Ⅳ级旱灾较多。全年或跨年大旱与特大旱灾指示当时年降水量多低于332.7mm。气候冷干、暖干化以及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事件是影响旱灾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当年降水大幅减少是引发(特)大旱灾的主要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毁林围湖开荒等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也加剧了旱灾频发、灾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73.
[目的]对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分状况与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定位试验结果,分析研究区非植物生长季节的水热状况。[结果]研究区大部分地区植物经历春季萌发和秋季枯死过程,土壤经历冻融过程,最大冻土深度186cm,并有一定量的降雪,最大降雪深度30cm,非生长季节降水平均占全年降水的7.7%。陕西省北部的典型定位观测点的土壤冻结时间达3月之久,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结论]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热过程较弱,但是在水资源短缺条件下,能够明确非植物生长季节的水热过程,提高这一时段的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4.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在下伏古地貌上堆积厚层黄土而形成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 ,由于植被的保护作用 ,水土流失轻微 ,在漫长的堆积过程中 ,虽然有侵蚀与堆积的多次轮回 ,水土流失也有多次强弱交替 ,但总的说来是水土流失强度小于黄土的堆积强度  相似文献   
975.
针对水土流失的三峡重庆库区土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重庆库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针对水土流失建立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压力指标包括降雨压力、可蚀性压力、地形压力、土地压力、人口压力、收入压力等指标;状态指标包括侵蚀状态、肥力状态、格局状态等指标;响应指标包括利用响应和政策响应.采用专家打分、分级赋值、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三峡重庆库区土地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三峡重庆库区的土地质量综合得分为2.76分,土地质量偏低评定为3等.压力指标得分最低为2.14分,状态指标得分为3.13分,响应得分为3分.人为干扰是引起区域土地质量低下的最主要原因,紫色土广布和地形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状况是土地质量低下的第二大原因.本研究可为同类地区土地质量评价和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6.
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GPS野外定点调查取样197个,用于成都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Cd、Pb、Cr、H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研究。与20年前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广汉、新都、邛崃土壤C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1、1.3和2倍;Pb则以新津、德阳、广汉、新都增加最多,达1.1~3.3倍;Cr、Hg含量变化不大。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表明,除Cd含量表现为东北-西南向逐渐降低外,其余元素的空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结果表明,近50%的土壤Pb、Cd含量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以Pb最为明显。Pb污染级别为1~4级,重点污染区域为新都、广汉、新津、德阳等地;Cd污染级别虽小(1~2级),但污染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新都、德阳、广汉、双流、新津、彭州等地;仅有少部分样点受到Cr、Hg污染。  相似文献   
977.
泾河中游现代洪水痕迹调查对实测洪水的校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泾河流域实地调查,在泾河中游景村水文站上下游发现了3处非常明显的4次洪水痕迹.结合实地走访,资料查阅等,准确确定了4次洪痕的对应年代,并通过弯道超高水位的计算,以及水位一流量关系和比降法模型模拟,推算出了这4次洪痕对应的流量,与实测洪水资料相比较,流量基本接近,误差分别在1.42%~4021%和~2.13%~3.16%之间.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水文测量的精度,可以借助河岸遗留的洪水痕迹校核实测洪峰流量,同时也可为历史洪水调查和缺乏水文观测站数据的流域以洪痕推算特大洪峰流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8.
为了确定水资源不足地区植被恢复潜力和水土保持林建设目标,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宁夏固原上黄试区,对相同立地条件的16年生人工柠条林进行疏伐,建立不同密度林地,进行林分密度、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和土壤水分关系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基径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二者为线性关系;盖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盖度与密度为对数关系;林冠截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二者为指数关系;地表径流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二者为对数关系;泥沙含量随密度的减少而增加,二者关系可用倒S形曲线描述。虽然密度增加,盖度增加,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增强,但是受土壤水资源的限制,柠条林有一个最大恢复限度。当超过限度时,势必会引发或加剧土壤旱化。  相似文献   
979.
典型黄土坡面天然草地产流产沙规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黄土区天然草坡的产流、产沙规律。试验设2个地类(草地和裸地)、3个降雨强度水平和3个坡度水平。结果表明: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裸地相比,草地在降雨强度较大时(〉2.0 mm/min)加快坡面产流,在中(1.0-2.0 mm/min)、小等级降雨强度(〈1.0 mm/min)下则延缓产流;降雨强度较大时,裸地大坡度的产流强度随时间呈对数函数形式增长,中小等级降雨强度下的增长方式不符合这一规律;与中、小等级降雨强度不同,裸地在降雨强度较大时的产流产沙过程不一致;与裸地相比,草地的产流过程更为复杂,并不符合产流强度随时间呈对数函数形式增长的一般规律,草地产沙过程线与产流过程线的相对吻合程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80.
氮水平对水稻植株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5N差值法,在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植株氮损失的影响,并就影响水稻氮损失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前期正常供氮的水稻幼苗做为期10 d的不同氮(N 04、0、801、60 mg/L)处理,水稻植株生物量未受显著影响,表明前期吸收氮可维持水稻生长。但是,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叶片及根的含氮量显著增加,而15N的丰度却显著下降,叶片15N的丰度显著高于根。说明高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吸氮量并稀释了前期吸收的15N,而且根系累积的氮向地上部转移。缺氮(N 0 mg/L)与过量供氮(N 160 mg/L)均显著增加植株氮的损失率,而适量供氮(N 80 mg/L)则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水稻的生长期显著影响植物氮的损失率,在N 80 mg/L的条件下,随着水稻生长期的延长,植株氮损失从11.6%增加到22.3%。同时,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叶片中NH4+-N含量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显著增加,叶片组织pH也随之增加。表明植物体内铵浓度增加而引起的氨挥发是导致植物氮损失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