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43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20篇
  158篇
综合类   177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高山红景天不同继代愈伤组织中红景天甙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莲  金日  刘宪虎  许明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05-14706
[目的]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红景天甙合成的特征。[方法]以高山红景天的种子和试管苗的茎、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培养6次,测定每代愈伤组织中红景天甙的含量。[结果]以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中所含红景天甙的含量不同,茎诱导的愈伤组织中红景天甙含量最高,达6.2100mg/g,其次为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以叶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中红景天甙含量最小。仅0.9968mg/g;红景天甙的含量在各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中的含量不同,在1~2代较低,3~5代最高,第6代明显下降。[结论]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与外植体和继代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82.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和谐社会的法律,因为大部分公民都与用人单位存在着劳动关系。随着《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的不断深入,其中的关于劳动合同期限、服务期、经济性裁员、劳务派遣、劳动合同的解除等几个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也颇具争议。这些规定过度地限制了企业的权利,这不仅有违《劳动合同法》确立的“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一立法目的,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到劳动者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83.
细胞系是动物病毒分离培养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现代商品化仔猪肾脏为原始材料,拟培育新的细胞系用于动物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利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相结合方法,分离纯化仔猪肾上皮细胞,并在体外进行传代培养和筛选。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得到一株可以连续传代的细胞株,命名为SDPK-D,且已在体外连续传代90代。SDPK-D细胞株F33和F83代倍增时间分别为40.9和32.7 h,细胞活率分别为97.55%和98.86%,8 h细胞贴壁率分别为91.67%和97.06%。在该细胞株接种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感病毒(SI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病料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本研究首次针对现代商品猪培育出一株可以在体外连续传代的细胞株,并对多种动物病毒敏感,为相关动物病毒的分离培养提供了新的细胞系选择。  相似文献   
84.
为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蓝莓快繁体系,以南高丛蓝莓‘南金’的幼嫩枝条为试验材料,取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分别进行外植体消毒、丛生芽诱导、组培苗继代增殖、组培苗生根和组培苗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用5%Na Cl O溶液消毒10 min、用0.1%Hg Cl2溶液消毒7 min时外植体的消毒效果最好;蓝莓茎段诱导形成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是改良WPM+ZT 4.0 mg/L,增殖倍数达3.86,平均芽高为19.4 mm;组培苗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是改良WPM+ZT 1.0 mg/L,增殖倍数为1.82,平均株高达44.7 mm;组培苗最佳生根培养基组合是改良1/4 WPM+IBA0.5 mg/L+NAA 1.0 mg/L;组培苗最佳移栽基质是蛭石+草炭土(体积比1∶1),移栽成活率可达96.95%。  相似文献   
85.
作为高校主流文化的补充,大学生亚文化具有积极健康的主题诉求,但同时受到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趋势影响,当代大学生亚文化也表现出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方面,如造成大学生道德感知的弱化、道德价值选择的不确定性、道德人格的缺失等。正确审视大学生亚文化中存在问题,理性思考不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打造网络平台,丰富大学生亚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开发积极向上的亚文化活动,加强对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式教育,实现亚文化积极因素的开发与消极因素的改造,使大学生亚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发展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6.
绿僵菌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产孢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绿僵菌菌株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其产孢量的2个影响因素(初始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得出菌株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须分别配以适宜的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以获取最大产孢量(燕麦培养基:1×107cfu/mL,65%;PPDA培养基:1×106cfu/mL,85%;玉米粉酵母浸膏培养基:1×108cfu/mL,75%)。另外,随继代培养代数增加,菌株在这3种培养基上前五代的产孢量比较稳定,第七代及之后的产孢量明显下降。根据3种培养基不同的功能,在PPDA培养基上培养菌株时要着重注意不同继代培养代数对产孢量的影响,其它2种培养基培养菌株一般不超过五代,产孢量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87.
油料作物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际国内油料作物科技文献数据量过大、无法快速和有效交流等问题,利用共引分析、共词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方法和技术,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油料作物研究领域的文献共引网络图谱、高被引文献的热点词汇图谱以及油料作物领域的前沿词汇图谱。直观地展示和分析了不同时期国际国内有关油料作物的高被引文献内容,分析了不同时期国际国内油料作物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国际国内有关油料作物高被引文献大多是关于实验方法和技术,近年来国内比较侧重于对油料作物产业及生物柴油方面的研究;国际国内有关油料作物早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油料作物的经济意义、生长环境、产量及品质等方面,近年来比较注重生物柴油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以白羊草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表面消毒方法、外界条件及继代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结果表明:外植体选用酒精浸泡30 s、0.1%升汞处理15 min为理想消毒方法;MSB+2.0 mg/L 2,4-D结合完全黑暗培养,愈伤诱导率达到86.7%;经继代培养基MSB+1.0mg/L 2,4-D继代后,分化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9.
应用Fuzzy正交分析法,研究了东方百合"帝伯"(Tiber)组培苗继代培养时蔗糖、6-BA、NAA对组培小鳞茎增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方百合组培继代增殖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MS+1.0 mg.L-16-BA+0.5 mg.L-1NAA+30 g.L-1蔗糖。  相似文献   
90.
Soil degrada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an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 in many ecosystems. Without integrative, interdisciplinary and historical approache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soil degradation is difficult. According to this idea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in order to study long‐term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use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with respect to temporal and spatial landscape changes.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colluvial sediments and soils in research area in Schleswig‐Holstein (Germany) with a high resolution in space and time—using the four‐dimensional landscape analysis—indicat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s and sediments from the Mesolithic until Modern times. Intensive soil degradation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the land clearance and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as since the Neolithic time. The general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the use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with ped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can help to reconstruct the long‐term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