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林业   40篇
农学   525篇
基础科学   77篇
  358篇
综合类   1502篇
农作物   23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72篇
园艺   217篇
植物保护   21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6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越南紫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质优良,薯块均匀,商品性好,但产量偏低,产量性状亟待遗传改良,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快速繁殖和保持种性稳定的基础,对紫薯的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采用激素处理越南小紫薯外植体,研究越南紫薯的体细胞胚胎再生途径,为通过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紫薯高产优质新材料提供新方法。【方法】以市场销售的越南紫薯为材料,以叶片和茎段作外植体,探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种类(6-BA、NAA、2,4-D、ABA)及配比对越南紫薯培养的影响,建立越南紫薯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再生植株体系。【结果】叶片和茎段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相同,难易程度一致,诱导配方为 MS+6-BA 1.0 mg/L + NAA 0.2 mg/L;在普通愈伤组织诱导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过程中,2,4-D 起重要作用,其他激素起辅助作用,较好的诱导配方为 MS+6-BA 0.1 mg/L + 2,4-D 2.0 mg/L;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体细胞胚过程中,ABA 起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发育和分化的适宜的培养基为 MS+6-BA 0.1 mg/L + NAA 0.2 mg/L + ABA 0.5 mg/L。【结论】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 MS+6-BA 1.0 mg/L+0.2 mg/L NAA,愈伤组织转化为胚性愈伤最佳培养基为 MS+6-BA 0.1 mg/L +2,4-D 2.0 mg/L;胚性愈伤形成体细胞胚胎最佳培养基为 MS+6-BA 0.1 mg/L + NAA 0.2 mg/L + ABA 0.5 mg/L。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近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变化规律,探索甜玉米的育种进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甜玉米育种的水平.[方法]根据2009—2019年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品种多点试验数据,分析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及综合品质等主要性状表现.[结果]11年间参试品种株高平均增加15 cm左右,穗位高总体稳定在68 cm左右,平均茎粗趋向稳定接近2.0 cm;穗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为1.5 cm,穗粗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表明注重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区试品种产量在波动中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育成品种中高产品种占据较大比例;抗小斑病育种取得较好的成果,多数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级别达中抗以上,但近3年来对纹枯病的抗性一般,部分品种感病,抗性级别降低;优质品种占参试品种的比例达30%以上,对品质的选育也在加强.[结论]连续11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表明,甜玉米主要性状的改良取得一定成效,相关农艺性状在不断探索协调产量构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促使产量逐步提高,优质抗病品种比例有所提升,当今甜玉米育种在朝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等复合性目标迈进,注重品种转化及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甜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3.
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及高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微生物菌肥施用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将有机废弃物资源有效再利用,研究微生物菌剂对高粱不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对高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肥的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蔗糖酶、磷酸酶的活性,以T5、T6对脲酶的影响最大。在高粱生长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中的脲酶活性较高,分别为1.441、1.495、1.407和1.379 mg·g-1·d-1,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各处理对高粱拔节期土壤脲酶的影响效果为T5>T6>T1>T4>T2>T3>CK,各处理对高粱不同生长发育期脲酶活性影响大小为拔节期>抽穗期>苗期>成熟期,这说明适宜微生物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从而提高作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利用。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磷酸酶活性呈现先降后升趋势。T5各生育时期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T6次之。表现突出的T5、T6所用两个菌株是前期筛选出的耐盐菌株,可以改善盐碱地理化性状,为盐碱地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青贮甜高粱与玉米秸秆饲喂肉牛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饲喂青贮甜高粱与玉米秸秆对肉牛增重的效果研究,选择11月龄、体重280Kg 的西门塔尔公牛20头进行饲喂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试验组平均每头日增重为0.98 kg、1.45 kg。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日多增重0.47 kg,提高47.96%;净收益每头每天比对照组多9.78元。[结论]表明:青贮甜高粱饲喂育肥肉牛增重效果明显,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6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混合比例对甘薯蔓、酒糟及稻草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5个组:对照组(鲜甘薯蔓单一青贮)、凋萎组(经2 d自然晾晒处理的甘薯蔓)、40%组(40%鲜甘薯蔓+40%酒糟+20%稻草混贮)、55%组(55%鲜甘薯蔓+25%酒糟+20%稻草混贮)、70%组(70%鲜甘薯蔓+10%酒糟+20%稻草混贮),每个组10个重复,压实密封后室温贮藏60 d,取样分析青贮品质。结果表明:1)甘薯蔓与酒糟和稻草混合以及凋萎处理后青贮均改善了其感官品质;2)与对照组相比,凋萎组干物质、粗蛋白质、乳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氨态氮/总氮、丙酸、丁酸含量及p H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和凋萎组相比,3个混贮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乳酸含量都极显著增加(P<0.01),氨态氮/总氮、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及p H极显著降低(P<0.01);4)随着混贮组中甘薯蔓比例的升高,干物质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总氮、丙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5)与青贮前各组原料相比,对照组和凋萎组干物质、粗蛋白质损失较多,40%组损失最少。综上所述,鲜甘薯蔓、酒糟及稻草混合比例为40∶40∶20青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66.
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质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种植于大棚内的7种菜用甘薯茎尖的12种矿质元素和17种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薯茎尖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和氨基酸,不同甘薯茎尖的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略有区别。常量元素方面,镁的含量波动较小,为2 904.53~3 903.17 mg/kg,钾、钙、钠的含量波动较大,特别是钠,为544.24~11 086.49 mg/kg;微量元素方面,7种甘薯茎尖含量较大的分别为铁、锌、锰、硼,在18.64~115.88 mg/kg,含量较小的分别为铜、铬、钼、钴,在0.02~21.65 mg/kg。7种甘薯茎尖的氨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总量在26.61%~30.03%,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例E/T值在33.20%~37.66%,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之比E/N值在0.50~0.60,基本符合FAO/WHO关于理想蛋白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紫薯发芽难、发芽慢,造成紫薯种植中低产、低效。采用电热加温育苗,提早紫薯播种育苗,可有效解决薯块发芽难问题,提高紫薯发芽率以及育苗产率。早播促早发,早发促早栽,早栽促丰产、高效。  相似文献   
68.
“红安苕”种薯资源评价及标准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安苕"种薯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安苕"标准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9.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sweet potato accessions cultivated in China, and to establish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ir germplasm types, a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240 accessions was analyzed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arkers. The mean genetic similarity coefifcient, Nei’s gene diversity, and shared allele distance of tested sweet potato accessions were 0.7302, 0.3167 and 0.2698, respectively. The 240 accession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ix subgroups and ifve subpopulations based on neighbor-joining (NJ) clustering and STRUCTURE results, and obvious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ested sweet potato accessions were identiifed. The marker-based NJ clustering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showed no distinct assignment pattern corresponding to lfesh color or geographical ecotype of the tested sweet potato germplasm.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revealed small but signiifcant difference between white and orange-lfeshed sweet potato accessions. Small but signiifcant difference were also observed among sweet potato accessions from the Southern summer-autumn sweet potato regio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spring and summer sweet potato reg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ummer sweet potato reg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tested sweet potato germplasm collection in China is lower than that in some reported sweet potato germplasm collections from other regions. Pedigree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more diverse Chinese sweet potato varieties should be formed by broadening the selection scope of breeding parents and incorporating the introduced varieties into future 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70.
对7个甜玉米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上品、榕甜2号具有丰产、稳产,抗大斑病、小斑病、锈病,中抗玉米螟等特点,鲜果穗外观性状好、籽粒排列整齐、色泽优、食味感好,分别比对照种增产30.9%、19.6%,达极显著水平,适宜在当地推广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