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林业   83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476篇
  435篇
综合类   245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31.
通过对辽宁东港灌区稻田排水沟距的综合对比试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稻田不同排水沟距对控制地下水位、渗漏量、土壤Eh值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初步提出该地区稻田适宜的排水沟距。为今后该地区及类似地区排水沟道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水田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根据田间实测的排水渠与观测井水质资料 ,分析了地下水中全盐量与其组分间的关系 ,以及排水渠与其邻近观测井地下水全盐量及主要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为探讨观测井与排水渠水质间内在关系 ,研究观测井水质与排水渠水质相互转化关系 ,为简化水质监测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双侧脑室冲洗、引流结合腰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全脑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破入全脑室的83例分成双管组(n=57)和单管组(n=26),双管组采用双侧脑室引流、冲洗结合腰穿的方法治疗(57例);单管组用单管引流治疗(26例),将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双管组:良好和中残35例(61.4%)、重残11例(19.3%)、植物生存2例(3.5%)、死亡9例(15.8%),单管组分别为6例(23.1%)、6例(23.1%)、1例(3.8%)、13例(50.0%),以双管组的疗效为优(P<0.01);且双管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单管组(P<0.01).双管组的脑脊液廓清时间为3~6(4.2±1.3)d,明显短于单管组的6~15(8.6±2.1)d(P<0.01).结论 双管引流比单管引流更容易保持引流通畅,脑脊液廓清迅速,并发症减少,能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全脑室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新疆阿拉尔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制约阿拉尔灌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子。在阐述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背景条件的基础上,作者以田间水盐平衡模型为依据较深入分析了灌区土壤盐分动态、盐碱化趋势及其效应问题;其次,根据区域水盐平衡理论估算区域尺度上的灌排比并探讨了排水的出路问题;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持续灌溉农业和遏制灌区农业副效应目标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5.
暗管排水在降低地下水位过程中普遍存在悬帷段,悬帷段的存在对于暗管排水理论计算提出了挑战。该研究考虑悬帷段对排水流量的影响,提出了悬帷段作用下的暗管排水流量计算公式,基于HYDRUS模型得到不同暗管间距、暗管埋深、不透水层深度以及土壤质地条件下的排水流量模拟值及理论计算公式中的作用水头参数,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壤质地以及悬挂水头影响下排水流量理论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提出的考虑悬帷段的暗管排水流量公式计算值与模拟值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提出的6种组合公式计算值与模拟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11%,其中Hooghoudt-Ploeg-B.И.阿拉文公式以及Hooghoudt-Ploeg-Kirkham公式误差更小,此2个理论公式也通过了已有文献的验证,而不考虑悬帷段条件时采用Hooghoudt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则普遍小于模拟值,误差可能超过50%;从不同土壤质地来看,提出的考虑悬帷段的暗管排水流量计算公式在粉土和壤土的适用性最高,其次是砂土;此外,该研究初步证实了悬挂水头和单长暗管排水流量与渗透系数比值之间成线性相关关系。该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农田排水理论及技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二次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壤中流的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径流及壤中流中N、P的流失是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以重庆地区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N、P流失随地面坡度、降雨强度及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AM)施用量的不同而变化的特点,分析了不同土层深度壤中流的N、P流失特征,为防治非点源污染、增加土壤蓄水、提高土壤养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王慧  刘方 《农业环境保护》2011,(6):1051-1057
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废弃煤矿区酸性排水进行样品收集与分析,探讨煤矿酸性排水的污染特征及对作物种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矿附近50~350m距离内溪沟水pH变化达2.35~6.3,污染物主要以SO24-、Fe、Mn为主;矸石堆洼地蓄积水完全抑制两种植物的萌发;距井口50m溪沟水和距井口30m农田水处理油菜都表现为种子发芽后发霉死亡;距井口100m处溪沟水和距井口30m农田水处理油菜和水稻的种子发芽率、幼苗鲜重和干重、发芽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与对照(蒸馏水处理)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煤矿酸性排水胁迫下,水稻各项指标变幅低于油菜,说明物种耐性强度为水稻〉油菜。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究串联式水平潜流湿地内部水流规律及其对水禽污水的处理效果,对三级串联式水平潜流湿地运行效果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了单位面积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去除率月变化,进水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对出水TP质量浓度的影响,并通过推流式反应器模型(plug-flow,PF)、扩散流模型(dispersed-flow,DF)和串联反应器模型(tanks-in-series,TIS)对水流形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磷去除率随处理单元(P1,P2,P3)增加而降低(P1:(0.11±0.09)g/(m2·d)、P2:(0.08±0.03)g/(m2·d)、P3:(0.05±0.01)g/(m2·d));进水流量小于55 m3/d时,增加进水流量可提高P1单位面积去除率,但会降低P2和P3单位面积去除率,P2和P3在HRT85 d时对HRT具有较强敏感性,各处理单元最佳进水流量和HRT分别为P1:55 m3/d,166 d;P2:3.4 m3/d,151 d;P3:9.5 m3/d,176 d;P1在6月单位面积TP去除量大于释放量,P2和P3在7月-9月均存在TP净释放过程;P1(k:0.663~0.751 cm/d)理化环境较P2(k:0.641~0.722 cm/d)和P3(k:0.429~0.458 cm/d)更有利于除磷;TIS模型(R2:0.567~0.883,P0.05)对出水质量浓度的拟合大于DF(R2:0.510~0.723,P0.05)和PF模型(R2:0.465~0.626,P0.05),表明实际水流形态更接近混合流。该研究对于深化水平潜流湿地内部水流规律认识,全面了解不同运作下磷迁移转化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灌排调控的稻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基于农田排水氮素浓度及湿地进出口断面总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浓度的监测,研究了灌溉排水措施以及沟塘湿地对农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稻田排水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较常规灌溉处理低12.08%、20.33%和13.51%;控制排水处理下稻田排水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较常规排水处理低2.21%、7.08%和20.92%;湿地出口水体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比入口降低了16.8%、14.4%和50.9%,湿地水体中TN、NH4+-N、NO3--N浓度随时间近似服从指数函数衰减趋势。控制灌溉、控制排水及沟渠塘湿地系统的调控措施对农田排水中氮素的净化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40.
退耕林地麻栎刺槐林壤中流及其磷素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退耕还林后林地对壤中流磷素的调控效果,探究雨强对壤中流磷素流失的影响,选取鲁中南山区典型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林地壤中流及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壤中流占总产流的36.16%~46.93%,荒草地壤中流比例为18.58%,林地雨水下渗能力高于荒草地的,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雨水下渗能力最好。随着雨强的增大,林地壤中流比例由54.34%减小到37.62%。(2)林地壤中流TP流失量低于荒草地的,为荒草地的45.88%~63.25%。林地TP总流失量比荒草地少55.32%~77.43%,与荒草地相比,林地对磷素的调控效果更优,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的调控效果最好。随雨强的增大,林地壤中流TP流失量增加了0.68~1.33倍。(3)林地和荒草地的壤中流TP流失量占TP总流失量的12.12%~25.00%,壤中流TP流失在TP总流失中占据一定比例,在磷素流失中不容忽视。随着雨强增加,林地壤中流TP流失比例由30.66%下降到10.62%。研究成果对探究林地壤中流磷素流失规律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