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55篇
  免费   678篇
  国内免费   1565篇
林业   1270篇
农学   1091篇
基础科学   1627篇
  2731篇
综合类   6772篇
农作物   872篇
水产渔业   104篇
畜牧兽医   1335篇
园艺   372篇
植物保护   624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545篇
  2021年   601篇
  2020年   579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640篇
  2016年   762篇
  2015年   609篇
  2014年   942篇
  2013年   874篇
  2012年   1243篇
  2011年   1230篇
  2010年   891篇
  2009年   907篇
  2008年   706篇
  2007年   888篇
  2006年   775篇
  2005年   655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396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52.
Optimizing the amino acid (AA) profile of rumen undegradable protein (RUP) can positively affect the amount of milk prote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mprove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AA profile of rumen undegradable protein from corn stover, rice straw and alfalfa hay as well as the total mixed ratio diets (TMR) based on one of them as forage source [forage‐to‐concentrate ratio of 45:55 (30% of corn stover (CS), 30% of rice straw (RS), 23% of alfalfa hay (AH) and dry matter basis)]. The other ingredients in the three TMR diets were similar. The RUP of all the forages and diets was estimated by incubation for 16 hr in the rumen of three ruminally cannulated lactating cows. All residues were corrected for microbial colonization, which was necessary in determining the AA composition of RUP from feed samples using in situ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ir original AA composition, the AA pattern of forages and forage‐based diets changed drastically after rumen exposure. In addition, the extent of ruminal degradation of analysed AA was not constant among the forages. The greatest individual AA degradability of alfalfa hay and corn stover was Pro, but was His of rice straw.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microbial attachment corrected and uncorrected AA profiles of RUP, except for alfalfa hay and His in the three forages and TMR diets. The ruminal AA degradability of cereal straws was altered compared with alfalfa hay but not for the TMR diets. In summary, the AA composition of forages and TMR‐based diet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ruminal exposure, indicating that the original AA profiles of the feed cannot represent its AA composition of RUP. The AA profile of RUP and ruminal AA degradability for corn stover and rice straw contributed to missing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53.
为搞清湿地土壤驱动N2O排放的关键氮源类型,有效减少湿地N2O的排放,本文通过室内控制温湿度,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外源氮素对湿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氮源组总是高于对照组N2O排放量(4.4 mg·m-3)。在设定的剂量范围内,单独添加尿素或尿素与硝酸铵1∶1配合时N2O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分布趋势,峰值分别为10.6 mg·m-3和229.0 mg·m-3;单独添加硝酸铵时N2O排放量(32.6~111.0 mg·m-3)随着氮素添加量增加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单独添加尿素或硝酸铵、尿素与硝酸铵1∶1配合均促进N2O的排放,但硝酸铵尿素混合添加对N2O排放量的贡献单独添加硝酸铵单独添加尿素。这为预测内蒙古高原区农牧交错带湿地氮素输入可能带来的温室效应和有效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研究利用芒属植物(芒02381和荻04005)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开发12对InDel标记。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cpInDelPCR体系,得到模板DNA、dNTPs、Mg2+、引物、TaqDNA聚合酶5个关键因素在体系中的最佳组合。12对InDel标记对43份芒属和2份甘蔗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538条条带,其中3对引物扩增出13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数的2.4%。将所有位点读带转化为数值矩阵并用UPGMA法聚类,在遗传相似系数1.4的水平上,和南荻聚为一类,而芒和与五节芒、双药芒、红山茅、尼泊尔芒、甘蔗聚为一类,4个具有杂交种特征的材料单独聚为一类。试验开发的芒属植物cpInDel标记可用于芒与荻的区分,指导芒属植物的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55.
非洲凌霄(Podranea ricasoliana (Tanf.)Sprague)是紫葳科非洲凌霄属植物,原产非洲南部,近年引入广州栽培,通过近5年试种和繁殖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文章介绍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繁殖技术与苗圃栽培,并阐述其在园林中的多种应用方式,为其在广州园林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为探明拔节期氮肥运筹对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滴灌技术条件下,以‘新冬4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拔节期氮肥运筹处理[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对3种不同滴灌量[W1(1500 m3/hm2)、W2(3000 m3/hm2)、W3(3450 m3/hm2)]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滴灌量下各氮肥处理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叶片SPAD值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均在灌浆期;LAI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在孕穗期达最大。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滴灌量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增加,而胞间CO2浓度(Ci)则降低。滴灌量较低时(W1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能有效提高滴灌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系数;水分充足时(W2、W3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反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各项产量指标及氮肥利用效率得出,在滴灌量3000 m3/hm2条件下,拔节期施氮量180 kg/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较高,氮肥利用率最大,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57.
木霉菌是目前生防菌中的研究热点,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代替多种化学杀菌剂的生防因子。随着木霉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木霉菌在园林园艺植物中的生物防治也受到广泛关注。现对木霉菌在园林园艺植物中生物防治和促生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进一步阐述木霉作为生防菌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在园林园艺植物上的应用进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58.
值得在华南地区推广应用的3种野生观赏樱属植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华南地区野生樱属植物进行深入的调查,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观赏价值、园林应用等方面,介绍了钟花樱桃、尾叶樱桃和海南樱桃3种适合在华南地区推广应用的樱属植物。  相似文献   
59.
谷子秸秆剪切力与其饲料营养特性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谷子秸秆力学性质与其饲料特性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选用谷物完熟期的谷子秸秆,将其分为5段(近根部、中下部、中部、中上部、上部)并每隔7 d进行秸秆节间、茎节力学性质(剪切、压缩)和饲料特性(形态指标、营养成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谷物完熟后,随着时间的推进,秸秆节间、茎节剪切力、抗压强度、干物质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总体上呈增大趋势,而秸秆含水率、当量直径、横截面积、线性密度和粗蛋白含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谷子秸秆单位直径剪切力与含水率和线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R2≥0.903),与其干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2≥0.845),与其粗蛋白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采收期内,谷子秸秆基部起秸秆剪切力至顶部逐渐增大,且剪切力与当量直径、横截面积呈正相关关系(R2≥0.916)。试验表明谷子秸秆饲料特性指标验证试验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不大于6.48%,预测模型合理。测量秸秆剪切力可用于预测其形态指标参数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而一定程度地反映秸秆饲用价值和反刍动物择食趋向。采收期内,谷子中部及以上秸秆单位直径剪切力显著小于其近根部(P<0.05),更适合饲用;且谷物完熟后,及时采收可避免秸秆饲用价值降低。该研究可为高效利用谷子秸秆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探讨园林植物在防灾避难方面的功能,提出园林植物应用的配置原则,对防震、防火和防洪等功能的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进行论述,为今后防灾型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