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4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920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1310篇
基础科学   335篇
  1116篇
综合类   2318篇
农作物   764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76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35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2个小麦品种籽粒灌浆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ichards方程对小麦品种‘绵麦37’(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和‘川麦42’(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灌浆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了2个品种的主要灌浆性状参数,结果表明,在四川盆地,灌浆速率比灌浆持续时间更能影响小麦粒重,小麦粒重主要受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灌浆速率的影响,灌浆中期对粒重的贡献达到45%以上。通过以上结果,认为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实践中,要兼顾较长的灌浆持续期、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以及抗倒伏性等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42.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宜的留桩高度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直接影响再生稻的产量。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前人对再生稻留桩高度的研究情况,综述了再生稻留桩高度对生育期、生长发育特性、经济性状及产量、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决定留桩高度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对今后再生稻留桩高度研究的展望,以期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重庆冬水田地区单季籼稻磷钾高效配施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以重庆为代表的冬水田地区稻田磷钾养分利用率和单季籼稻的单产水平,以重庆水稻生产主导品种‘渝香203’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水田地区单季籼稻的磷钾利用特点和磷钾高效配施方案。结果表明,水稻植株组织总的含磷率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磷收获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株总的含钾率及钾收获指数变化具有类似特点。磷、钾表观利用率随磷、钾用量相应增加而先上升后下降。N150P75K90处理的磷、钾农学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13.07 kg/kg、7.80 kg/kg。高效的氮磷钾处理为N150P75K90,实际产量为8194.50 kg/hm2,其配施方案为氮:磷:钾=2:1:1.2。  相似文献   
944.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生产的重任。本文运用松辽流域1986-2008年的粮食生产数据,采用非参数M alnquist指数方法,分析转型期的松辽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粮食生产资源投入要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变化率偏低,规模效率是制约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率;规范土地转租行为,同时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45.
有机酸、EDTA对镉污染土壤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寻求有效抑制污染土壤上水稻对重金属Cd的吸收、保持稻米卫生品质的技术方法,通过采用污染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了有机酸、EDTA对镉污染土壤上不同基因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污染浓度的增加,糙米中镉含量显著增加,直链淀粉、蛋白质、粗脂肪的含量降低。开花期施加外源有机酸、EDTA,镉污染水稻糙米中镉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以EDTA降低籽粒镉的含量幅度最大,其次是有机酸+1/2EDTA,有机酸作用较弱。外源有机酸、EDTA同时提高了镉污染水稻籽粒蛋白质的含量,EDTA > 有机酸、有机酸+1/2EDTA,但不同程度降低了水稻籽粒中直链淀粉、粗脂肪的含量,以EDTA降低幅度较大。就稻米品质而言,在镉污染土壤上,以有机酸+1/2EDTA对于水稻品质效果优于EDTA、有机酸。在镉污染土壤上种植常规水稻品种‘Ⅱ优527’较高镉积累型品种‘秀水63’更易获得高产优质稻米。  相似文献   
946.
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导入系L18和Y478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差异以及与zmAspAT基因表达模式的关系。考察L18和Y478在低氮和正常供氮条件下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zmAspAT基因的表达变化。在正常供氮条件下L18的单穗产量比Y478高17.21%,显著增加,行粒数极显著增加,百粒重显著减小;低氮条件下,L18单穗粒重比轮回亲本Y478显著减少,达到20.64%,行粒数显著增加,百粒重极显著减小。在低氮胁迫条件下,zmAspAT基因在L18中下调表达,在Y478则上调表达,表达模式不同。L18是氮低效的导入系,由于zmAspAT基因在L18与Y478表达模式不同,导致了L18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zmAspAT是重要的玉米氮利用效率基因。  相似文献   
947.
为了高效开发利用小黑豆资源,提高小黑豆产量,在山西隰县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行株距(密度)对小黑豆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40 cm的平均产量优于行距60 cm的平均产量;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中,R40P30(8.34万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结荚高度4个性状均优于其他处理,R60P15(11.12万株/hm2)处理的百粒重性状优于其他处理,株高性状以R60P25(6.67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对有效分枝性状不存在影响;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处理对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序列为产量>结荚高度>单株籽粒产量>百粒重>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株高。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小黑豆产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8.
【目的】评价豫综5号玉米群体淀粉含量的改良效果,为创制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选育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和继续改良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提高玉米群体淀粉含量为目标,利用近红外技术对豫综5号群体完成了4轮的群体改良。以改良群体为父本,以黄早4、丹340、齐319、掖478和Mo17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20个测交组合。通过对不同轮次改良群体和20个测交组合在2个环境中的评价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淀粉含量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豫综5号群体的淀粉含量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呈逐渐提高的趋势,由C0的69.39%增加到C4的72.31%,4轮选择后淀粉含量实际增益为2.92%。同时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呈逐轮下降趋势。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各测验种与各轮改良群体测交组合的淀粉含量逐轮提高,说明非破坏性单粒淀粉含量的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淀粉含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就一般配合力而言,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呈逐轮提高的趋势;从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早4与各轮群体间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逐轮提高,其它4个测验种与群体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呈现一定的波动。【结论】利用非破坏性单粒淀粉含量的轮回选择改良豫综5号淀粉含量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49.
【目的】阐明磷肥用量以及水稻磷营养特性对砷污染水稻产量、生物量及其安全性的影响,探讨降低水稻砷污染的农艺措施。【方法】以2个耐低磷(磷高效吸收型品种99011和磷高效利用型品种580)和1个低磷敏感型水稻(99056)为材料,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不同磷用量对中、高度砷污染土壤上水稻产量、生物量以及秸秆、颖壳和稻米P、As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无砷处理相比,50 mg•kg-1的砷略微增加水稻的生物量,但降低水稻产量,增施磷肥显著提高生物量和产量;100 mg•kg-1的砷显著降低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增施磷肥显著提高生物量,但产量在磷用量为30 mg•kg-1时最高,磷用量为150 mg•kg-1时最低(为0)。砷污染土壤上,水稻不同部位As含量为秸秆>>颖壳>>糙米,且As含量随磷用量或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砷胁迫或者磷、砷双重胁迫下,同一处理的水稻产量、生物量以及秸秆、颖壳和糙米P含量均为99011>580>99056,3个品种之间差异显著,且磷用量越少、砷浓度越高,品种之间差异越大;秸秆、颖壳和糙米As含量为99056>580>99011,3个品种之间差异显著,且磷用量和(或)砷浓度越高,品种之间差异越大。在砷浓度≤50 mg•kg-1和磷用量≤30 mg•kg-1时,磷高效吸收型品种99011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且稻米As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结论】砷胁迫下,水稻产量及其As含量与品种磷营养特性以及施肥量密切相关。在中、轻度砷污染土壤上,可以通过选用磷高效吸收型水稻品种,并根据土壤磷丰缺程度适当减少磷肥用量等措施来保证水稻数量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950.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in space or time can drive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an adaptive trait. This concept could b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es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that aims to delay the evolution of a resistance allele. Using a population genetics model, the dynamics of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a weed species was simulated in a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with alternation of two unrelated herbicides in time, in space or in both time and space. The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habitat grain) was simulated by a variation in the size of the herbicide-treated areas. RESULTS: The model confirms that several strategies based on habitat heterogeneity efficiently slow down and even prevent resistance evolution. For a recessive resistant trait in outcrossing species, a medium level of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intermediate habitat grain)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for delaying herbicide resistance, as previously observed fo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In selfing species or for a dominant resistant trait in outcrossing species, a low level of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coarse-grained habitat) was more efficient in delaying resistance evolution when heterogeneity in both space and time were considered. CONCLUSION: This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choice of optimal tactics for delaying herbicide resistance by enhanced heterogeneity in space or time firstly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breeding system and the dominance of the resistance allele in the presence of herbicide, then on the value of the fitness cost and lastly on the dominance of this fitness c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