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0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868篇
林业   560篇
农学   891篇
基础科学   766篇
  1518篇
综合类   2757篇
农作物   448篇
水产渔业   403篇
畜牧兽医   1155篇
园艺   158篇
植物保护   32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353篇
  2019年   408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430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413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573篇
  2011年   536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55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487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目的] 建立一种浑浊型微生态菌剂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黄原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稳定剂,以饲用微生态菌剂干粉为悬浮成分,制备微生物水悬浮体系。对制备的悬浮剂进行稳定性评价,测定指标包括稳定系数、黏度、存放稳定性、冷贮存稳定性和活菌总数。[结果] 随着稳定剂添加比例的增加,悬浮剂的稳定系数逐渐增加。添加0.20%稳定剂,体系的稳定系数达到91.38%,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悬浮体系的黏度随着稳定剂添加量的增加和贮存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当稳定剂添加比例为0.20%时,体系不出现分层现象,达到稳定状态。经过24 h冷贮存(4 ℃)后,添加0.10%稳定剂的悬浮剂活菌数出现下降,添加0.10%~0.25%稳定剂显著(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但仍维持在109 CFU/mL以上。[结论] 稳定剂添加量为0.20%时,饲用微生态菌剂悬浮剂无分层现象出现,无论常温还是冷贮存24 h后,制成的悬浮剂中活菌数均保持在109 CFU/mL以上,能够保证饲用微生态菌剂的有效活菌数。  相似文献   
112.
文章采用PEG的分子量、质量体积浓度、压力的变化作为影响因子,探讨了不同条件下的PEG对鱼鳞云杉尺寸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G处理过的鱼鳞云杉具有较高的尺寸稳定性,PEG的分子量、处理液浓度、抽真空度和浸渍加压压力对木材尺寸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比较母猪和仔猪不同形式的补铁补硒对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32头母猪随机分为8组,每组4头,1~4组基础日粮中添加硫酸亚铁和亚硒酸钠,5~8组基础日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铁和硒代蛋氨酸。2组和6组母猪所产仔猪于3日龄肌注铁硒合剂;3组和7组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硫酸亚铁和亚硒酸钠;4组和8组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铁和硒代蛋氨酸;1组和5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补铁补硒。母猪预产期前30 d开始饲喂试验日粮,仔猪7日龄时开始饲喂试验日粮,试验至仔猪21日龄断奶结束。测定并比较不同组别仔猪生长性能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以及免疫性能指标,以及不同组别母猪初乳和常乳中的铁硒含量。[结果] 在仔猪补铁补硒形式相同的条件下,母猪基础日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铁和硒代蛋氨酸(5~8组)与基础日粮中补充硫酸亚铁和亚硒酸钠(1~4组)相比,能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仔猪的初生重、断奶重、断奶存活率、断奶合格率,2日龄和21日龄血浆铁含量、血浆硒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转铁蛋白含量、IgA含量、IgG含量、IgM含量,以及母猪初乳和常乳中的铁硒含量;在2种形式的母猪补铁补硒条件下,与不补铁补硒相比,仔猪不同补铁补硒形式(2~4组和6~8组)对其断奶重、断奶存活率、断奶合格率,以及21日龄血浆铁含量、血浆硒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转铁蛋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IgA含量、IgG含量、IgM含量均有极显著(P<0.01)的提高作用,并且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铁和硒代蛋氨酸的效果优于肌注铁硒合剂和基础日粮中补充硫酸亚铁和亚硒酸钠。[结论] 母猪和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甘氨酸螯合铁和硒代蛋氨酸,能有效提升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  相似文献   
114.
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0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低云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低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云量的稳定性夏季高于冬季,南部高于北部.江河上游区域、藏东谷地、川西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是青藏高原低云量多,且比较稳定的地区;青藏高原西部低云量月变化振幅大,尤以西南部为最,夏季云量最多;高原东南部江河上游区和藏东谷地3~9月低云量多,且起伏变化小,6月和9月出现峰值;高原东南部低云量稳定性较好;低云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 江河上游区和高原东南部的低云量变化缓慢,高原西北部有显著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冬、春、夏、秋西北上升西南下降,春、秋季中东部持平,夏、冬略降.  相似文献   
115.
基于改进MobileNet-V2的田间农作物叶片病害识别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农作物病害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利用智能化手段准确地识别农作物病害有利于病害的及时防治,该研究基于改进的MobileNet-V2识别复杂背景下的农作物病害,对未来覆盖各种作物的智能化病害识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创建含有11类病害叶片及4类健康叶片的农作物数据集,采用数据增强操作构造不同的识别场景。其次在原始模型MobileNet-V2的基础上,嵌入轻量型的坐标注意力机制,建立通道注意力与位置信息的依赖关系。然后对网络中不同尺寸的特征图采取上采样融合操作,构建兼具网络高、低层信息的新特征图。此外,采用分组卷积并删除模型中不必要的分类层,减少模型参数量。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参数量为2.30 MB,改进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在背景复杂的农作物叶片病害数据集中达到了92.20%,较改进前提高了2.91个百分点。相比EfficientNet-b0、ResNet-50、ShuffleNet-V2等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架构,改进模型不仅达到了更高的识别准确率,还具有更平稳的收敛过程以及更少的参数。该研究改进的模型较好地平衡了模型的复杂度和识别准确率,为深度学习模型移植至田间移动病害检测设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6.
西宁盆地黄土区荷载条件下植被护坡力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西宁盆地黄土区边坡在荷载条件下植物根系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该项研究以西宁盆地西山长岭沟流域为试验区,在自建边坡上种植草本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通过在边坡坡顶施加载荷,边坡坡面布设位移计与土压力盒的方式,监测荷载条件下边坡坡面土体位移与土压力变化;在此基础上,对边坡植被根-土复合体开展剪切试验,分析荷载条件下边坡坡面不同位置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及其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坡顶荷载条件下,在边坡相同位置处的根-土复合体粘聚力c值均大于施加载荷前;3种植物边坡的根-土复合体粘聚力c值均大于相同条件的未种植素土边坡;在荷载条件下,组合植被边坡的坡面土体位移量显著小于单一植被边坡和素土边坡,组合植被边坡在竖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量与草本植被边坡相比减小1.60~1.77 mm,与灌木植被边坡相比减小3.78和4.11 mm,与素土边坡相比减小7.39和6.29 mm。研究结果对防治高寒半干旱地区坡面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7.
基于生物酶法的酰基化桑椹花青素的制备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尽可能减少花青素的降解,提高其稳定性,采用生物酶法,对桑椹花青素进行酰基化修饰,并与非酰基化花青素进行对比研究。运用单因素试验筛选脂肪酶、反应溶剂和酰基供体,分析对花青素酰基转化率的影响。确定酰基化反应的优化条件为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为酰基化催化酶、吡啶为催化反应溶剂、苯甲酸甲酯为酰基供体,酰基化效果最好,转化率最大为13.5%。采用傅里叶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对产物进行分析,经鉴定,酰基化产物为单酰基或多酰基花青素。此外,研究了酰基化对花青素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的影响。酰基化可提高花青素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耐酸碱稳定性。相同温度下,酰基化花青素保留率提高约5.0%,光照6d后,酰基化花青素的保留率仍高达96.1%。酰基化可以显著增加花青素体外抗氧化性,增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比非酰基化花青素提高30%,金属离子螯合能力高达90%。酰基化花青素肿瘤细胞活性抑制率可达81%,而非酰基化花青素仅为50%。该研究为花青素稳定性提高和性能改善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双轴旋耕碎土试验台设计与分层耕作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耕作试验台难以满足双轴耕作部件测试的需求、室内测试重塑土难以反映作业现场真实环境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集前轴正转抛土、后轴反转碎土功能于一体的双轴旋耕碎土田间移动式试验台,可实现前后刀轴相对位置及转速比的实时调整。阐述了整机工作原理,分析了前后刀轴相对位置的调节范围、碎土刀轴位置调节机构结构参数、旋耕刀轴调速装置的运动参数,计算并选型了碎土刀轴调速系统、功耗测试系统中液压及电气元件。为提高分层耕作质量同时降低作业能耗,以前期研究的双轴起垄机的双轴旋耕碎土关键部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分层旋碎的田间试验,并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以两轴水平间距、垂直间距、碎土刀轴转速为影响因素,以双刀辊作业平均功耗、表层5 cm土层的碎土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曲面分析。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各因素和平均功耗、碎土率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平均功耗、碎土率的显著性,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平均功耗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水平间距、碎土刀轴转速、垂直间距;各因素对碎土率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水平间距、垂直间距、碎土刀轴转速;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水平间距为570mm、垂直间距为96mm、碎土刀轴转速为340r/min,对应的平均功耗为17.92 kW、碎土率为91.65%,且各评价指标与其理论优化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试验表明,所设计的双轴旋转耕作部件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多因素多水平的测试需求,为双轴旋转型耕作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19.
油脂预乳化提高大豆拉丝蛋白素食香肠品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大豆拉丝蛋白(Textured Fibril Soy Protein,TFSP)素食香肠的品质,该研究将油脂预乳化工艺应用于TFSP素食香肠的加工,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预乳化工艺条件,采用质构分析仪测定分析了产品的质构特性,并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预乳化工艺条件为菜籽油含量445g/L、大豆分离蛋白浓度105g/L、乳化机剪切速率9.0×103r/min。与对照组相比,此条件下制作的预乳化-TFSP素食香肠的凝胶强度、硬度和咀嚼性分别提高了约1倍、10%和26%,且产品口感鲜嫩、富有汁液感,感官评价得分显著提高。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了不同工艺制作的TFSP素食香肠在煮制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油脂预乳化工艺可大大提高乳化油脂的稳定性和在香肠凝胶基质中的均匀分布,从而使乳化油脂的‘填充作用’得以发挥,不仅增强了TFSP素食香肠的保水保油能力,降低了蒸煮损失率,而且对香肠的质构和感官特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油脂预乳化工艺是一种辅助提高素食香肠整体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0.
改进AOA模式的大田农机无人驾驶导航参数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星导航、视觉导航和雷达导航的成本昂贵、系统构成复杂和适用作业场景有限,在生产特征呈现区域化、适度小规模和分布零散的国内南方水田难以实现便捷跨区域作业和无法适用多农业场景。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以大田环境下无人驾驶农机的牛耕式往复作业路径模式为背景,提出了改进AOA(信号到达角度,Angle-of-Arrival)模式的农业机械无人驾驶导航参数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UWB(超宽带通信,Ultra Wide Band)基站-标签作为检测传感器,设计了TBZ(田边双基站-车身纵向双标签)和TBH(田边双基站-车身横向双标签)2种传感器布置方式,实现农业机械无人驾驶过程中导航参数的快速精准检测。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种传感器布置方式,在固定的基站间距和标签间距下,随着标签间距或基站间距的增大导航参数检测精度均有所提高,横向偏差检测误差≤8 cm,航向偏差趋近于0,但不大于1°,并通过正交组合试验方差分析明确了2种传感器布置方式的关键参数对横向偏差和航向偏差检测精度影响的显著性,确定了主次因素和较优参数组合。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车速增大,横向偏差和航向偏差的检测精度有所降低,横向偏差误差均不超过10 cm,航向偏差的检测误差均小于3°,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说明动态环境下自主导航参数检测系统仍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可满足农机大田自主导航作业需求。研究结果可为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和便捷的无人驾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