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83篇 |
免费 | 477篇 |
国内免费 | 76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22篇 |
农学 | 398篇 |
基础科学 | 365篇 |
2070篇 | |
综合类 | 2627篇 |
农作物 | 109篇 |
水产渔业 | 380篇 |
畜牧兽医 | 266篇 |
园艺 | 120篇 |
植物保护 | 7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4篇 |
2023年 | 283篇 |
2022年 | 347篇 |
2021年 | 332篇 |
2020年 | 315篇 |
2019年 | 367篇 |
2018年 | 269篇 |
2017年 | 380篇 |
2016年 | 492篇 |
2015年 | 352篇 |
2014年 | 425篇 |
2013年 | 486篇 |
2012年 | 570篇 |
2011年 | 464篇 |
2010年 | 386篇 |
2009年 | 319篇 |
2008年 | 285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241篇 |
2005年 | 174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滩湿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NO3--N和NH4+-N的水平变异性在不同土层差异较大,较高的水平变异性主要与其在潮滩湿地良好水分条件下较为活跃的物理运移特性有关;潮滩湿地表层土壤NO3--N的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符合高斯模型,并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自然结构因素在引起NO3--N空间异质性中的贡献占优,随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层土壤NO3--N的空间变异性以向低潮滩延伸且受潮汐涨落影响较大的方向最大;潮滩湿地表层土壤的NO3--N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向低潮滩延伸方向形成明显斑块低值区,边缘则形成斑块高值区的特征。微地貌特征和潮汐微域物理扰动强度是导致空间异质性的两个重要随机因素,而水盐条件、土壤类型和潮汐物理扰动是3个重要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992.
993.
辽宁省洪涝灾害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Z指数方法和区域旱涝等级评定,并运用Morlet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辽宁省近51年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1958-2008年间的降水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减小趋势为1.96mm/a,年际变幅比较大,且呈周期性变化,主周期约为9年,次周期约为24年和3年;从空间变化方面来看,根据EOF分析,辽宁省降水分布呈现整体一致性、东南-西北对称相反性、中部-两侧对称相反性。主体变化是由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洪涝灾害区主要集中在辽北、辽中、辽西北部分地区的大、中河流的中下游平原。 相似文献
994.
突扩能够使局部范围内水流紊动剧烈,可以作为水利工程中消能工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探讨突扩比对下游流体水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RNG k-ε紊流模型和PISO压力-速度耦合算法,采用非均匀结构网格技术,建立了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对突扩比分别为1000,0833,0.667,0500,0333等5种空间水跃进行了多工况数值模拟,结合试验数据,计算结果量纲一化,讨论了不同突扩比大小对下游水力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下游流速、紊动能及消能率等随突扩比的变化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突扩比对下游流速、紊动能及消能率影响显著,突扩比越小,下游流速变化越显著,主流在空间内扩散愈迅速,流态转变越明显;随着突扩比的减小,紊动应力愈小,紊动能量愈小,而消能率越大;突扩水跃较典型水跃消能效果明显增强,当突扩比小于0500时,消能率增大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995.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伊犁地区草地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46个草地样地的土壤全碳含量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并利用地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分析了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含量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影响土壤全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0-10、10-20、20-30、30-40cm和4个土层均值)的全碳含量与海拔、年均气温、≥10℃年积温和8月份NDVI极显著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和湿润度显著相关(P0.05),以这6个生态要素建立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反演得到空间分辨率1km的不同草地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布数据,检验结果表明空间化结果精度较高。2)伊犁地区草地0-40cm土层土壤全碳平均含量为4.251 9%,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呈下降趋势。3)伊犁地区空间化结果反映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土壤全碳含量最小值出现在伊犁河沿岸两侧及特克斯河与伊犁河交汇处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最大值均出现在南、北天山两侧,并沿着伊犁河向两侧高海拔区域逐渐增加。4)伊犁地区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草地类型分布规律一致;人为活动干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对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6.
3种鱼群个体间距的计算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实验室水族箱中的鱼群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录像,采用质心法、线段法和三点折线法计算个体间距离。结果表明,由3种方法计算获得的个体间距值均随着群体的个体尾数的增加而趋近于0.5~2倍体长(BL)的范围内。线段法与三点折线法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而质心法的计算结果的精度低于其它两种方法。在间距大于0.2 BL时,三点折线法计算得到的个体间距的频率分布普遍高于线段法,计算结果更准确。同时线段法和三点质心法所获得的个体间距在0.6~0.8 BL范围内的频率达到最大,该范围为鱼类偏好的距离范围。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方法,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城乡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消费能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性支出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收入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提高约0.1个百分点。2)总人口抚养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5个百分点,西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1个百分点。3)城乡收入差距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产业占比以及人口抚养比等因素显著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且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98.
原料乳生产过程中资源、产业、环境、市场与产能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促进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各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上升,在地理空间层面,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态势;(2)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在直接效应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产业集聚度对本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未对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原料乳生产系统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辽宁省53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温度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近50年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全省一致性气候特征,但也存在着东西、南北间的差异。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的增温趋势,最高气温极值出现在辽西,最低气温极值出现在辽东,两者的变化趋势存在非对称性,冬季增温最强,秋季最弱。全省各地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几乎以相等间距递减分布。对各特征向量进行时间系数分析发现,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时间系数年际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降水时间系数年际变化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表明辽宁省气候大体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