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9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林业   232篇
农学   336篇
基础科学   456篇
  594篇
综合类   1323篇
农作物   283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251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21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42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1 毫秒
71.
对新疆年降水量250mm荒漠草地牧草混播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各参试草种的生长发育、植株变化、草群覆盖度、杂草侵入、牧草产量与草群营养状况,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最佳混播方案。  相似文献   
72.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 × 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 100、20?? 80、30?? 70、40?? 60、50?? 50、60?? 40、70?? 30、80?? 20、100?? 0)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的平均鲜草产量(41.80 t·hm–2)最高;从混播比例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豆科牧草50?? 50混播时平均鲜草产量(44.4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豆科牧草单播平均分别提高了17.94%和17.53%;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混播时总鲜草产量(45.5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饲用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20.09%和17.00%。相关分析表明,混播群体的鲜草产量与小黑麦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豆科牧草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因此,在青海省东部农区推荐‘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进行混播。  相似文献   
73.
为筛选出适宜甘肃陇西半干旱山区种植的优良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最佳播期,本文研究了7个燕麦品种在4个播期(5月6日、5月16日、5月26日、6月5日)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互作对燕麦的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饲草品质具有极显著影响(P < 0.01)。28个处理相比较,5月26日种植的‘梦龙’干草产量最高,为13 550.80 kg·hm?2;6月5日种植的‘莫妮卡’种子产量最高,为2 147.31 kg·hm?2;5月26日种植的‘青燕1号’粗蛋白含量最高,为6.94%。利用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对值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得出,5月6日种植的‘陇燕3号’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5月26日种植的‘梦龙’。通过系统聚类将28个处理根据干草产量、种子产量、饲草粗蛋白含量聚为四大类。综上,在陇西半干旱山区选择适宜的播期种植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4.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能与约80%的陆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本研究通过构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组合,设置接种AMF和磷添加处理,探讨土壤有效磷水平与AMF互作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体系地上生物量及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接种AMF处理相比,接种AMF处理下紫花苜蓿单播体系地上生物量提高17.59%,无芒雀麦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10.23%和10.26%。施磷处理下,接种AMF对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混播体系中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率大于紫花苜蓿,接种AMF对紫花苜蓿地上竞争率无显著影响,使无芒雀麦地上竞争率降低56.41%。接种AMF使混播体系中紫花苜蓿地上磷吸收量提高66.12%,对无芒雀麦地上磷吸收量无显著影响,缓解了无芒雀麦对紫花苜蓿的竞争排除作用。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构建的(1:1)混播体系中AMF能有效抑制禾草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力,利于豆禾混播体系的维持。  相似文献   
75.
本研究通过测定紫花苜蓿分别与3种生活型禾草混播草地牧草生产力和生理指标对混播成分和比例的响应,为建植可持续高产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混播紫花苜蓿和苇状羊茅MDA含量减小,抗逆能力和光合能力增强;建植初期混播草地早熟禾MDA含量大于单播,抗逆生理和光合生理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混播无芒雀麦MDA含量大于单播,抗氧化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单播,说明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时二者生理协同效应较好,建植初期豆禾比为7∶3时紫花苜蓿对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有种间竞争胁迫,适当下调紫花苜蓿比例有利于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生长。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紫花苜蓿与丛生型苇状羊茅3∶7混播时两种牧草生理表现最好,增产率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影响木荷播种苗产量和质量的4个主要因素--播种方法、施肥种类、覆土厚度和播种量进行了系统研究,观测了在4种技术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苗木的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苗木总产量和合格苗产量,然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苗木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变异情况.通过观测分析,总结出一套能保证木荷丰产优质的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77.
油松育苗播种时间不同,效果明显不同,适时早播,不仅能提高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躲过苗木出土初期的日灼,还由于延长了苗木生长期,可增强木质化程度和抗寒、抗旱性能,为安全越冬创造有利条件,并能提高单位面积优质苗产量。所以,油松育苗实行适时早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8.
干热河谷和干旱山地的人工混播造林试验,于1991~1992年在永胜大龙潭、猫猫山和水平水泄3个造林困难的地区进行。选用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滇合欢、银荆、黑荆等树种进行人工混播造林试验。还分别进行了云南松与车桑子、银荆、黑荆、滇合欢、红木荷、金合欢的混播造林试验。经3、4年的试验,通过对各参试树种的种质评价,落种状况、出苗率、成苗率和各成苗期,苗木生长状况的观测。得出以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作为干热河谷和干旱山地的混播造林种较好。可在今后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林分环境。  相似文献   
79.
80.
吴文阁  顾凤玲 《林业科技情报》2007,39(3):121-121,123
软土路基处理应根据软土、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质、埋层深度、材料条件、公路等因素分别采取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