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733篇 |
免费 | 2911篇 |
国内免费 | 381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137篇 |
农学 | 2512篇 |
基础科学 | 2446篇 |
23187篇 | |
综合类 | 17337篇 |
农作物 | 1175篇 |
水产渔业 | 281篇 |
畜牧兽医 | 1617篇 |
园艺 | 594篇 |
植物保护 | 31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0篇 |
2023年 | 1312篇 |
2022年 | 1730篇 |
2021年 | 1777篇 |
2020年 | 1840篇 |
2019年 | 2097篇 |
2018年 | 1721篇 |
2017年 | 2597篇 |
2016年 | 3064篇 |
2015年 | 2116篇 |
2014年 | 2407篇 |
2013年 | 3386篇 |
2012年 | 4307篇 |
2011年 | 3218篇 |
2010年 | 2524篇 |
2009年 | 2584篇 |
2008年 | 2305篇 |
2007年 | 2533篇 |
2006年 | 2188篇 |
2005年 | 1819篇 |
2004年 | 1381篇 |
2003年 | 1189篇 |
2002年 | 940篇 |
2001年 | 905篇 |
2000年 | 763篇 |
1999年 | 567篇 |
1998年 | 484篇 |
1997年 | 507篇 |
1996年 | 427篇 |
1995年 | 456篇 |
1994年 | 416篇 |
1993年 | 316篇 |
1992年 | 263篇 |
1991年 | 258篇 |
1990年 | 177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100篇 |
1987年 | 78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7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基于空间分析的森林土壤养分分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一种适用于森林土壤养分分级方法,本研究以广西乐里林场太阳盘分场为研究区域,通过网格化方式布设土壤采样点,分析土壤有效磷含量并进行空间插值,利用森林资源规划数据,提取速生杉木种植小班平均土壤有效磷含量,选取速效氮、速效钾水平中等的小班,计算各小班杉木(Cuninghamiaspp.)年平均生长量,根据相对产量公式计算小班年相对生长量,以"对数"类型拟合年相对生长量与对应土壤养分值之间的关系,分别以相对生长量为50%、75%、90%和95%计算对应的土壤磷素含量,根据计算结果划分土壤磷素丰缺指标,获得该区域土壤有效磷临界值分为2.6、4.0、5.7和6.3,得出研究区杉木林地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为制定区域速生林木施肥配方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2.
3种豆科牧草山地红壤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地红壤中对印尼大绿豆、印度豇豆和白扁豆等3种豆科牧草进行适应性种植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印尼大绿豆具有生育期长(201d),鲜草产量高(59774.4kg/hm^2),粗蛋白含量高(16.92%),生长表现良好,饲用价值高特点,便于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03.
"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以产草量为标准对“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人工植被的施肥时间和氮磷钾的用量进行2年定位试验,建立牧草产量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单因素增产效应为施肥当年:氮肥>磷肥>钾肥>施肥时间;第2年:氮肥>磷肥>施肥时间>钾肥。确定“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人工植被的施肥组合方案为施肥时间在分蘖~7月上旬、N:75~130 kg/hm2、P2O5:50.0~112.5 kg/hm2、少施或不施钾肥,可取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为获得较高牧草产量,以每2年施肥1次为好。 相似文献
104.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不同季节土壤理化性质对放牧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湿地在全年放牧、冬季放牧和全年禁牧3种放牧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及季节性动态。结果如下:1)沿着全年禁牧—冬季放牧—全年放牧3种放牧模式,土壤表层(0~15 cm)及下层(15~3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表现为无规律。3)3种放牧模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9月>5月>7月;全氮和全磷含量一般都在9月份较高,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9月份最低,每种放牧模式下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也不完全相同。4)除5月份,两个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全年放牧模式加快了土壤中C、N、P的周转,使土壤养分输出量增加,进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地退化。 相似文献
105.
三江源区高寒草原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16年高寒草原土壤湿度、牧草生育期资料,分析了高寒草原土壤湿度的年、季变化特征以及牧草生长季不同生育期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原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湿度均随年际延长呈增加趋势,春季除40-50 cm土层外,其他各层土壤湿度均随年际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高寒草原牧草生长季的土壤相对湿度随年际延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且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随着气候变化,牧草抽穗、开花、成熟和枯黄期的土壤相对湿度随年际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牧草抽穗期、枯黄和全生育期的土壤湿度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高寒草原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的增加有利于草地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106.
土壤节肢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放牧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以土壤为主要生存场所的土壤节肢动物。为了明确不同放牧家畜及其混合比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于2020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设置中等放牧强度下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2混合放牧(MG1∶2)、牦牛藏羊1∶4混合放牧(MG1∶4)和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MG1∶6)5个放牧样地,以无放牧(CK)为对照样地,采集0~5 cm、5~10cm、10~15 cm的土样,利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分离土壤节肢动物,并进行鉴定统计。结果表明:1)试验样地分离得到的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螨总科(Acaroidae)和甲螨总科(Oiibatida),分别占土壤节肢动物总捕获量的36.67%和41.14%,且在0~5 cm土层数量最多,具有表聚性;2)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组成、群落结构、密度及多样性存在不同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放牧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螨总科的组成比例,而增加了甲螨总科的组成比例;无放牧样地与其他放牧方式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类群数均表现为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而均匀度指数与之相反;3)土壤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全碳、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有机质、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平均密度、总类群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4)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速效氮、速效磷在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速效钾、有机质在无放牧样地最高;pH、土壤含水量在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样地最高。综上所述,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藏羊单牧对于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7.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on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uminous forage,alfalfa(Medicago sativa),in a lightly degraded Leymus chinensis meadow and investigated the sowing date×cutting interaction. The factorial experiment comprised four sowing dates(May 1,June 1,July 1,August 1)and cutting treatment(cut or uncut)prior to sowing,and evaluated the establishment performance of alfalfa and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s related to establishment. It was found that soil moisture during emergence of alfalfa was the greatest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and clipp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lant height of L. chinensis during emergence and seedling growth of alfalf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owing date×cutting interaction effect on alfalfa establishment. Clipp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mergence percentage of alfalfa through reducing the plant height of L. chinensis and associated above-and below-ground competition,and the seasonal soil moisture change resulted in a 20% higher(P<0. 05)alfalfa emergence rate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With cutting,the number of surviving alfalfa seedlings and seedling survival rate were greatest(83 plants· m−2 and 53%,respectively)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For later sowing,owing to the shortened growing time,the development and overwintering survival rates of alfalfa seed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verwintering rate of alfalfa seedlings through improving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cutting treatment,the number of overwintered alfalfa seedlings(22 plants·m−2)when sowing was on July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or other reseeding dates. In the second year,a botanical composition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clipping prior to reseed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lfalfa biomass within the meadow,and the alfalfa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other treatments when sowing occurred on July 1 after cutting. Cutting prior to sowing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forage.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results,normal production practice should include cutting when alfalfa is sown into L. chinensis meadow. Combined with cutting,a sowing date around July 1 is the most favor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lfalfa.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08.
为揭示盐渍化草地根际效应及其对降水改变和氮添加的响应,对增水、减水和氮添加及其交互处理下晋北盐渍化草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减水及减水+氮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Na+含量,氮添加提高了非根际土壤208.1%的硝态氮和105.3%的无机氮含量(P<0.05);增减降水与氮添加交互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均无显著影响;根际土壤pH值比非根际低0.25个单位,铵态氮、硝态氮、有机酸、氨基酸、全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比非根际高412.0%,81.4%,37.5%,22.4%,37.3%和43.6%(P<0.05);主成分分析发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对水、氮交互处理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表明盐渍化草地植物具有较强的根际效应,但其对增加降水及水、氮交互的响应不敏感,结果可为预测未来降水变化和大气氮沉降增加情境下盐渍化草地根际效应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筛选获得对复合重金属具有耐受能力且能在本地豆科植物根系内定殖共生的抗性根瘤菌,本研究从贵州省内的锰矿区、铅锌矿区采集野生豆科牧草根瘤样品,经分离纯化、菌体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获得71个根瘤菌保存菌株。系统发育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分属7属28种,其中根瘤菌属(Rhizobium)的分布频率高达54.93%,为优势属,木兰根瘤菌(R.indigoferae)的分布频率最高(15.49%),为优势种。选择来自不同尾矿区、不同种类的根瘤菌17株,采用重金属平板法测定各供试菌株对贵州尾矿土分布较多的Pb2+,Zn2+,Cr6+,Mn2+,Cd2+五种重金属的耐受性,结果发现17个菌株对3种或3种以上的重金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耐受能力,其中HMZT039-6,HSST042-6,HSST042-1,ZHQT052-1和HXTT050-1对5种重金属离子均有耐受能力,为筛选出的最优抗性根瘤菌株。本研究结果可为本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共生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0.
甘南高寒草甸草原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甘肃夏河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0~10cm土层电导率外,其余各土层土壤理化指标均与海拔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pH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势态;0~10cm表层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P0.05),10~30cm土层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先缓慢下降后平缓上升。因此,对于该区域草甸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利用,不但考虑植被类型及状况,也需关注不同海拔梯度的草地土壤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