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069篇 |
免费 | 3642篇 |
国内免费 | 488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000篇 |
农学 | 3501篇 |
基础科学 | 2398篇 |
23820篇 | |
综合类 | 22038篇 |
农作物 | 2568篇 |
水产渔业 | 1427篇 |
畜牧兽医 | 3724篇 |
园艺 | 1199篇 |
植物保护 | 49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1篇 |
2023年 | 1532篇 |
2022年 | 2149篇 |
2021年 | 2250篇 |
2020年 | 2294篇 |
2019年 | 2625篇 |
2018年 | 2042篇 |
2017年 | 3121篇 |
2016年 | 3696篇 |
2015年 | 2600篇 |
2014年 | 3046篇 |
2013年 | 4068篇 |
2012年 | 5189篇 |
2011年 | 4215篇 |
2010年 | 3413篇 |
2009年 | 3385篇 |
2008年 | 3079篇 |
2007年 | 3365篇 |
2006年 | 2838篇 |
2005年 | 2337篇 |
2004年 | 1769篇 |
2003年 | 1472篇 |
2002年 | 1153篇 |
2001年 | 1114篇 |
2000年 | 927篇 |
1999年 | 751篇 |
1998年 | 617篇 |
1997年 | 615篇 |
1996年 | 529篇 |
1995年 | 534篇 |
1994年 | 490篇 |
1993年 | 388篇 |
1992年 | 334篇 |
1991年 | 332篇 |
1990年 | 222篇 |
1989年 | 198篇 |
1988年 | 128篇 |
1987年 | 107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62年 | 6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草地土壤氮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中段(西坡)及山前地带不同海拔下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草地土壤全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植被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典型草原中沿土壤垂直剖面依次降低,在高寒草甸、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0~20与20~40 cm土层中差异不显著,但高于40~60 cm土层.在海拔1 360~1 380 m草原化荒漠的5个样地上,由于放牧利用程度和植被类型的不同,0~20 cm土层土壤氮的含量变幅在0.022 8%~0.034 7%.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年降水量、植被盖度、草地生产力、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和<0.05 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影响0~20 cm土层全氮(TN)含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植被盖度(C)和年降水量(AP),相关方程是TN%=0.002 040 C 0.000 585 AP-0.076 800;而影响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草地生产力(B),与土壤全氮回归方程为TN%=0.001 6 B 0.024 7.而各环境因素中影响土壤全氮含量最主要的因素,0~20 cm土层为土壤有机碳和年降水量,20~40 cm土层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2.
不同桑树品种在土壤水分胁迫下膜伤害和保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北方蚕区现行主要桑树品种选792、沙2、新一之舽、陕305、湖桑32号、农桑14号的1年生绿枝扦插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不同桑树品种的膜伤害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在水分胁迫下,细胞膜受到伤害,细胞膜透性增加,电导率随之增强,作为膜脂过氧化产物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各品种细胞膜受到的伤害度有差异。保护酶SOD、POD、CAT活性都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变化规律又有所不同。推测各品种抗旱性存在较大差异,6个供试桑品种抗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选792>陕305>农桑14号>湖桑32号>新一之舽>沙2。 相似文献
163.
164.
165.
抽提条件对酶制剂中果胶酶活力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1mol/L氯化钠、0.02mol/L,pH7.4的磷酸缓冲液和蒸馏水,于40℃和4℃对浙江酶、华芬酶和Avizyme-1500酶制剂分别抽提1.5小时和12小时,对3种酶制剂中的果胶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用0.1mol/L氯化钠于4℃抽提12小时,对浙江酶制剂中的果胶欧抽提效果最好;用蒸馏水于4℃抽提12小时,对华芬酶和Avizyme-1500酶制剂中的果胶酶抽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6.
基于Biolog-Eco技术,研究了长期受放牧干扰的松嫩草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禾草、豆科植物和杂类草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规律。结果表明,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杂类草功能群土壤细菌代谢活性最高,其次是禾草功能群、羊草功能群,豆科植物功能群最低。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均对糖类和氨基酸这两类碳源利用较好,对酚酸和胺类这两类碳源利用情况较差。杂类草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Gini多样性指数最高,而豆科的最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中全氮和有机质对杂类草及豆科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影响较大,电导率、pH以及含水量则对羊草和禾草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7.
利用萌发法研究了甘南退化高寒草甸不同改良措施(经综合恢复即围封+划破草皮+补播+灭鼠(ESRD)、围封+灭鼠(ED)、围封(E))下土壤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样地中共统计到35种植物,隶属18科29属。对甘南退化高寒草甸采取综合恢复(ESRD)时,土壤种子库物种数趋于增加,比ED高出16.9%,比E高出63.9%。ESRD措施下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451.5粒/m2,比ED高出354.8粒/m2,比E高出957.1粒/m2;杂类草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减少,比ED低19.3%,比E低26.2%;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他两种措施。3组改良措施鼠丘种子库密度依次为ESRD(938.1粒/m2)ED(762.8粒/m2)E(719.1粒/m2);鼠丘上禾本科物种所占比率为综合恢复ESRD(23.26%)ED(12.31%)E(11.92%)。ESRD改良下鼠丘上的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小于其他组。说明对退化高寒草甸草地及时进行综合恢复和灭鼠以及对鼠丘进行补播是改良天然退化草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8.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栽培草地的重要模式之一,能显著改善土壤,提升系统可持续生产能力。牧草根系是土壤有机质返还的重要来源,但混播草地中牧草根系特性的变化尚不清楚。以箭筈豌豆和燕麦草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肥水平和混播比例下其根生物量、根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混播比例和施氮肥对草地根生物量和根性状有显著交互作用,混播草地根生物量显著大于单播;与高氮肥处理相比,根生物量在低、中氮肥处理下更高;高氮肥对根长、比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面积在植物生长前期表现为抑制作用,在生长后期随混播中箭筈豌豆比例的增大,抑制作用减轻。2)混播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含量大于单播,而土壤铵态氮含量仅在乳熟期时大于单播,且随混播中箭筈豌豆比例增大,矿质氮含量增加;施氮肥对0~30 cm土层中的矿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其含量在施氮肥100 kg·hm-2下最高,不施肥下最小。3)根生物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间显著正相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土壤硝态氮含量间显著负相关。综上,混播中箭筈豌豆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土壤矿质氮,优化混播草地根性状。 相似文献
169.
以前期研究获得的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ADP核糖基化因子(ARF)基因干扰表达转化植株为材料,用qRT-PCR法对转基因植株的ARF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转基因叶片中AR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降低,生长后期略有增加,表明ARF基因干扰表达量随马铃薯生长发育发生改变。ARF基因干扰表达影响马铃薯叶片中酶活性,不同发育阶段转基因叶片与对照相比,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升高11.61%~27.84%,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活性提高21.10%~41.32%,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 PLD)活性降低2.88%~57.64%,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PS)活性提高29.00%~39.57%;不同温度(4℃和室温)贮藏的块茎中AR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先降低,再升高,但前者较后者ARF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室温较4℃贮藏的转基因块茎PPO活性升高30.44%~56.28%,NR活性提高17.41%~40.92%,PLD活性降低24.39%~85.11%,SPS活性提高30.89%~45.78%。室温较4℃贮藏的非转基因块茎PPO活性升高25.11%~70.66%,NR活性提高36.07%~89.62%,PLD活性降低11.35%~72.64%,SPS活性提高27.31%~61.33%。本研究通过探讨ARF基因干扰表达对马铃薯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ARF基因在马铃薯生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0.
Abias Santos Silva Luiz Gustavo Ribeiro Pereira Márcio dos Santos Pedreira Fernanda Samarini Machado Mariana Magalhães Campos Cristina Simões Cortinhas Tiago Sabella Acedo Rafael Dantas dos Santos João Paulo Pacheco Rodrigues Rogério Martins Maurício Thierry Ribeiro Tomich 《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2020,104(1):76-87
The effect of exogenous amylase on the in vitro rumen digestion kinetics of whole-crop maize silage made from dent (RB9004) or flint grain type (RB9308) was evaluated at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tages: soft dough (SOD), early dent (EAD), ½ milkline (½M) and ¾ milkline (¾M). Forage was harvested from 70 to 110 days after sowing. Two rumen-cannulated cows receiving or not exogenous amylase (0.7 g/kg dry matter—DM, provided to achieve 396 kilo Novo units of amylase activity/kg of TMR DM) were used as donor of ruminal fluid. The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kinetic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a dual-pool logistic model.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gas production kinetics were affected by the hybrid and phenological stages. The flint hybrid had lower range for chemical analysis among physiological stages. Harvesting at ½M and ¾M improved DM content, bromat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silage quality parameters compared to dent or flint types. Amylase (i) increased methane (CH4) production and 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IVDMD) in ½M stage, (ii) improved digestion kinetics by reducing lag time and increasing total gas production and fermentation rates of non-fibrous carbohydrates (NFC) and fibrous carbohydrates (FC), and (iii) increased extent and fermentation rate of NFC and increased fermentation rate of FC fraction in whole-crop maize silages produced from dent or flint types in all phenological stages. Harvesting between ½M and ¾M is the best phenological stage to improv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ilage quality parameters. Exogenous amylase showed improvements on fibre digestion of silages at ½M and ¾M phenological stages in both grain types of cor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