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拟水狼蛛三种不同生理状态捕食白背飞虱成、若虫的六个组合功能反应不尽相同。除负囊成蛛捕食白背飞虱若虫接近HollingⅢ型反应外,其它组合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在猎物密度5~25头范围内,守简易地用直线方法模拟。而对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的拟合,用LRⅠ法比LRⅡ法为优。  相似文献   
102.
A new doubled haploid (DH) rice population was established from a cross between WBPH-resistant japonica Chunjiang 06 (C J-06) and susceptible indica TN1. Sucking inhibitory and ovicidal resistance of the DH rice lines wer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non-preference response of WBPH immigrants and honeydew excretion by WBPH females, and appearance of watery lesions in the necrotic discoloration of leaf sheaths ovipositied by WBPH,respectively. Both the major gene resistance to WBPH, sucking inhibitory and ovicidal resistance, showed 1 (resistant): 1 (susceptible) segregation ratio in the DH population. Relative density of WBPH populations and damage scores in the DH population indicated combined functions of both the major resistance genes as well as QTLs affecting the host plant response to WBPH infestations. Thus, the newly developed CJ-06/TN1 DH population could be a useful material to analyze major genes and QTLs for WBPH resistance in japonica rice.  相似文献   
103.
1984年晚季在水稻田内系统调查白背飞虱,褐飞虱,黑尾叶蝉在稗草和水稻上的着卵量及其卵寄生情况。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卵晚稻中期数量大,后期数量极少。田间稗草和田埂稗草上产卵量大,其卵量分别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呈直线负相关,R 分别是-0.826(P<0.05)和-0.779(P<0.05),而且消长趋势较一致(T=0.0003,P>0.1)。(2)褐飞虱卵量消长是中期数量少,后期数量突增,水稻上产卵量更多。但在水稻收割期,则更趋于稗草上产卵,尤其是在田埂稗草上产卵。(3)黑尾叶蝉卵量也是中期数量大,后期数量极少。田间稗草和水稻上产卵量较大,卵量和时间呈函数关系,直线相关系数分别是-0.779(P<0.05)和-0.958(P<0.01)。两直线斜率差异不显著(T=0.013,P>0.1)。(4)稻田稗草有较多的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卵,而且卵平均寄生率很高,分别为48.6%和78.9%;卵出蜂数量也比田埂稗草和水稻高得多。  相似文献   
104.
稻飞虱为害胁迫对水稻植株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张金锋  薛庆中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87-1491
 研究了水稻植株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害后体内的活性氧清除系统主要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受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在抗虫和感虫材料中有差异,前者活性增加,后者下降;受褐飞虱为害后,SOD活性增加,catalase和POD活性在抗虫材料中下降,而在感虫材料中增加;其为害造成的抗虫材料SOD活性增长率和感虫材料catalase活性下降率均比白背飞虱高。这和褐飞虱的取食量明显高于白背飞虱的取食量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05.
白背飞虱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烟草丛枝症病害(Tobacco witches’ broom symptom diseases )的媒介昆虫研究中首次发现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成虫(长翅型)能传播该病,并对其传毒特性进行研究发现:3头带毒白背飞虱成虫便可传毒,每烟株上超过15头带毒白背飞虱传毒率达最大,最短获毒时间为5 min,当获毒时间为24 h传毒率达最大,当接种时间达48 h传毒率达最大。由于云南省多数烟区烟田与稻田混杂,在烟田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背飞虱。因此,白背飞虱是烟草丛枝症病害的重要传毒介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6.
混植水稻抗虫和感虫材料抑制白背飞虱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与浙辐802成对的、具有Rathu Heenati抗白背飞虱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浙抗",以及以2∶1比例混合"浙抗"与浙辐802种子构成的抗-感白背飞虱混合群体"浙混"为材料,采用田间白背飞虱的种群调查和水稻产量及千粒重的测定,结合室内蜜露量、产卵量和卵发育率的测定,研究了混植抗感白背飞虱近等基因系材料对白背飞虱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浙混"上的成虫及若虫数量均与在抗虫的RHT和"浙抗"上的相近,分别是在感虫的浙辐802和TN1上的1/2和1/4~1/5.白背飞虱在"浙混"和"浙抗"上分泌的蜜露量分别为9.03和6.97 mg/♀*d,显著地低于在浙辐802(17.64 mg/♀*d)和TN1(19.14 mg/♀*d)上的.白背飞虱在"浙混"与"浙抗"、浙辐802与TN1上的产卵量和卵发育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浙抗"相比,"浙混"和浙辐802的稻谷产量分别增加了1.17%和减少了19.11%,"浙混"和浙辐802的千粒重分别减少了2.57%和9.84%.因此,混植抗感白背飞虱水稻材料可以有效地抑制白背飞虱的发生,还可以保证水稻产量不受损失.  相似文献   
107.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尽管化学农药在对白背飞虱的防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施药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长期使用造成了白背飞虱的抗药性、杀伤天敌、诱导害虫再度猖獗;以及引起环境污染.因而近年来抗白背飞虱品种的培育逐渐提到日程上来.为了筛选抗白背飞虱的抗源.我们就初筛和复筛后得到的17个对白背  相似文献   
108.
:三唑·吡EC对二化螟和稻飞虱的室内共毒系数分别为 1 3 6.5 6和 1 3 4.0 8。1 1 2 5~ 1 5 0 0mL/hm2 三唑·吡EC对二化螟的大田防效为 86.2 3 %~ 98.75 % ,对稻飞虱的防效 :药后 1d为 47.80 %~ 91 .0 7% ,药后 3 0d为 95 .3 7%~ 1 0 0 %。该药剂具有速效性强、持效期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9.
用因子权重系数构成模糊向量,用列联表中的列联比构成模糊矩阵,采用模型预测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结果表明:该法回报准确率达100%,对1993年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与发生实况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10.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六个数学模型预测赣州白背飞虱发生量。结果表明:模型Ⅳ、模型Ⅴ、模型Ⅳ预报准确率最好,历史符合率达100%。模型Ⅰ和模型Ⅲ次之,历史符合率为85.7%。模型Ⅲ最差,历史符合率仅有1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