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7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464篇
林业   136篇
农学   323篇
基础科学   88篇
  909篇
综合类   2521篇
农作物   389篇
水产渔业   535篇
畜牧兽医   1789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37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Gut‐associated bacteria of fish are known to produce enzymes which aid in digestion. The presence and activities of these bacteria in cold‐water fishes like Atlantic cod are less known. Therefore, we have characterized the activities of extracellular enzymes of GP21 (Pseudomonas sp.) and GP12 (Psychrobacter sp.), two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Atlantic cod. Additionally, we examined if these bacteria when delivered through feeds could influence the activity of selected intestinal enzymes. GP21 was able to produce amylase, chitinase, cellulase and protease, whereas GP12 could produce only chitinase and protease. These enzymes were produced extracellularly and they were found to be catalytically active at acidic conditions (pH 2–5) and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5 to 30 °C. Orally delivered bacteria could possibly influence the activity of intestinal enzymes after 40 days, rather than after 20 days of feeding. Thus GP21 and GP12, the potential probiotic organisms, could support digestion in Atlantic cod.  相似文献   
952.
粘附是病原菌感染宿主的第一步,而粘附素在细菌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病原菌一个重要毒力因子。随着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革兰阴性菌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粘附素——三聚体自转运粘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ons,TAAs)。这类粘附素广泛存在于变形菌门,是一类多功能的蛋白,经由细菌的Ⅴ型分泌系统分泌到菌体表面。被分泌到菌体表面的TAAs在大小和氨基序列上存在高度差异,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即构成了一个头部-颈部-锚定区这样三聚化的类似于"棒棒糖"式的表面结构。文章就其结构、分泌机制和各区域功能进行了描述,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3.
为了解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机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研究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微生物制剂前后,试验塘上覆水样品中细菌的DGGE优势条带无明显变化,细菌群落组成没有明显差异,提示微生物制剂对试验塘上覆水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影响很小。相对而言,施用过微生物制剂的池塘相对于对照池塘其细菌群落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泼洒EM菌原粉3 000 g/hm2加芽孢杆菌原粉750 g/hm2的试验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2 d内发生了较大变化,之后相对稳定,对照池塘和泼洒EM菌原粉3 000 g/hm2加光合细菌原粉1 500 g/hm2的试验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组成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954.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问世将人类带入了抗生素时代,抗感染治疗由此进入了新纪元,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把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治疗最有力的武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而此种耐药性表现为抗菌药物使用得越多耐药性亦变得越严重。目前已发现某些细菌对现有的几乎全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超级细菌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再次回到面临感染而无药可医的困境,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人类的当务之急。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监测细菌耐药的流行状况和规律,研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955.
一种微生物制剂在大菱鲆养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液作为一种微生物制剂应用于大菱鲆养殖水体中作为试验组(B组),不添加微生物制剂的养殖池作为对照组(A组),采用7 d的换水周期,以pH、温度、溶氧量、氨氮、亚硝氮等水质参数及成活率、体重和体长增长率为检测指标,确定微生物制剂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了微生物制剂的试验组水质明显改善,浓度为104CFU/mL时,效果最好,氨氮和亚硝氮含量分别降低了40.3%和44.9%;大菱鲆成活率、体重和体长增长率则分别提高了11%、66%、16%。由此可见,此种微生物制剂能够改善水质、提高大菱鲆的成活率、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956.
以鲜牛奶、白砂糖为主要原料,以青春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剂,制成营养保健的青春双歧杆菌凝固型酸奶.通过试验确定了青春双歧杆菌凝固型酸奶最佳工艺为:白砂糖8%,接种量3%,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青春双歧杆菌=1:1:4,发酵4h.结合MRS培养基和LM-MRS培养基可以对青春双歧杆菌凝固型酸奶中...  相似文献   
957.
以普通建筑用砖为吸附载体对硝化细菌固定化,研究固定化硝化细菌(INB)对NH3及NH4+-N的转化效果。结果表明,INB与NH3接触6 h后,NH3的转化率为60.2%;INB对(NH4)2SO4溶液中的NH4+-N有很强的转化能力,在初始质量浓度为5.0、20.0 g/L的(NH4)2SO4溶液中,NH4+-N平均转化率分别为81.7%、86.6%;INB在37℃硝化细菌富集培养液中培养12 h,对NH3平均转化率提高27.5%。说明,普通建筑用砖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的固定载体,用该载体制备的INB对NH3和NH4+-N均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可以通过加入硝化细菌培养液进行再培养提高砖质INB对NH3转化率,实现INB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58.
利用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小麦内生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作用,采用表面消毒后涂布平板的方法,从来自河南麦区不同品种的82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获得530株小麦内生细菌.采用土壤浇灌法,于小麦活体上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效果,从中获得15株可显著降低小麦全蚀病发病率和严重度的细菌.其中菌株WG-2和Y106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  相似文献   
959.
为选育耐高温耐盐红螺菌用于其粉状制剂研制,以降解水产养殖水体亚硝基氮功能达90%以上的耐盐红螺菌与能在60~70℃下生长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正交试验探讨2种菌株的原生质体融合条件。分别对融合子进行温度、生长盐度和净化水质等功能测定,检出性能较优的融合子,同时采用电镜、细胞色素吸收光谱等方法,将融合子优良株与2种亲株进行比较鉴别。实验结果表明,2种菌株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7℃,作用时间3 h,聚乙二醇(PEG)浓度为40%。在该优化条件下原生质体融合率为1.536%,筛选获得3株能在30~50℃良好生长的融合子(a、b、c)。融合子生长耐受温度较耐盐红螺菌亲株提高66%,但耐受盐度、降解养殖水体氨氮与亚硝基氮功能均与耐盐红螺菌亲株相近。其中融合子a菌株具有生长更快、性能更稳定的特点,其细胞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属性、色素吸收峰等均与耐盐红螺菌相似。  相似文献   
960.
从延边地区黑熊肠道中分离并鉴定出3株乳酸菌,其中,嗜酸乳杆菌2株,发酵乳杆菌1株.根据其活性及胆盐耐受性选择2株嗜酸乳杆菌(L-1,L-3)进行耐酸试验、抑菌试验及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这2株嗜酸乳杆菌在胆盐含量0.3%,pH值为2.0时仍然生长,其代谢产物对常见致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对小白鼠的毒性试验无毒性.这表明该菌株完全能适应动物胃肠道环境,作为微生态制剂用菌种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