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24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62篇
  118篇
综合类   515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51.
基于辽宁CIMISS获取大连气象站2004-2017年浅层(5cm 、10cm、15cm、20cm)土层温度,根据月值获取季值和年值,对年、季、月进行数值统计分析,获取相应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大连气象站近14年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变化规律如下:年分布规律先降低后升高确实,2010年是拐点年,且不同深度土层浅层地温变化趋势一致。月分布变化规律如下:月变化跟个月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大关系,具体1-7逐月升高,8-12月逐月降低过程趋势,土层深度跟太阳辐射呈负相关性,各月温度变化率在5度左右。季分布变化规律如下:季变化跟月变化符合一致,土层深度和土层温度在冬季、春季和夏季是呈负相关,秋季呈正相关。各个季节均值和季节太阳辐射强度一致,夏季辐射强度最大,所以平均地温值最高,冬季辐射强度最低,所以平均地温值最低。  相似文献   
852.
减量施肥条件下甜玉米产量效应与农田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田面源污染产生的源头入手,研究减量施肥条件下甜玉米的产量效应和氮、磷流失特征,寻求防控甜玉米农田氮、磷流失的减肥增效措施。通过田间试验,设置(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CF);(3)配方肥(FF);(4)配方肥+有机肥(OFFF);(5)配方肥+生物炭(BFF);(6)配方肥+控释尿素(CRUFF);(7)尿素+控释BB肥(UCRF)。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减少20%条件下,处理CF与FF、BFF、CRUFF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与处理OFFF、UCRF间达到显著差异(P<0.05),OFFF、UCRF分别较CF增产达17.8%、16.8%。甜玉米生育期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和流失量呈逐步下降趋势,CF氮素流失总量最大,达到3.54 kg/hm2;减量施肥条件下农田氮素流失总量显著降低,降幅为18.4%~45.5%,其中以CRUFF最为显著,其次为UCRF、OFFF和BFF;减量施肥条件下,OFFF、FF、UCRF处理总磷流失量显著降低(P<0.05),降幅为46.7%~60.0%,其中以OFFF最为显著。浅层地下水氮磷浓度能一定程度反映农田氮磷渗漏情况。甜玉米生育期CF处理浅层地下水氮磷浓度最高,分别达到45.85 mg/L和4.10 mg/L,而CRUFF生育期总氮浓度最高为22.79 mg/L,较CF降低50.3%,CRUFF生育期总磷浓度最高为2.73 mg/L,较CF降低33.4%。浅层地下水中氮素是以铵态氮为主要存在形态。与传统施肥比较,以减氮20%为目标的配方肥(21.2-6.36-18.42)及其分别与控释尿素、控释BB肥、有机肥配施不仅可以获得高产,而且能有效防控农田氮磷流失,减少面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53.
为探明玉米节水增粮的浅埋滴灌灌溉模式,于2021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开展田间种植试验。按作物各生育期设置低水(W1=125.4 mm)、中水(W2=153.6 mm)、高水(W3=166.8 mm)不同定额灌水水平,以滴灌100%水量为对照(CK=179.8 mm),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率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cm耕作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灌水量增加而变化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玉米作物耗水量整体存在差异,表现为CK>W3>W2>W1。玉米生长特征变化趋势差异较大,W2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各生育期玉米耗水量总体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在拔节期—抽雄期达到峰值。玉米产量不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加,处理W2玉米产量最高,较CK处理增产5.65%,且水分利用率最大,为3.48 kg/m3。在进一步优化节水技术之前,浅埋滴灌W2处理为灌水最佳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半干旱地区玉米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4.
揭示温度升高对浅水湖泊中溶存甲烷(CH4)浓度的影响,可为全球碳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浅水湖泊碳排放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采集梁子湖表层沉积物和湖水,并置于塑料水缸(沉积物厚度为10 cm,注入深度为1 m的湖水),设置比周围环境温度升高3.5℃的升温组(W)和不进行温度设置的控制组(C),每组6个平行,2022年1月完成系统设置后放置两个月后开始采样,分别在春季(3、4月)和夏季(7、8月)进行,计算甲烷浓度,同时测量水温(T)、pH、电导率(EC)、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正磷(PO43-)、氨态氮(NH4+)、硝态氮(NO3-)和亚硝氮(NO2-)、Chl-a、溶解性有机碳(DOC)等参数,并分析甲烷浓度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W组的甲烷浓度与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W组的甲烷浓度总体上低于C组;夏季甲烷的浓度显著高于春季,说明温度是影响甲烷排放的重要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甲烷浓度主要与水温、营养盐含量(TP、PO43-、DOC)、pH、DO和电导率(EC)有关,其中,季节性温度变化是影响水体溶存甲烷浓度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