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54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7篇
  33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时期接受遮光胁迫对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遮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光及遮光强度对大豆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播种、3节期(V3期)、开花始期(R1期)和鼓粒始期(R3期)开始遮光至完熟期,遮光强度超过20%后,大豆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单株地上部生物量、百粒重及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早期(V3期以前)开始遮光50%至完熟期,大豆单株有效分枝数显著减少。3节期至完熟期遮光20%~30%、R5期至完熟期遮光20%~50%和全生育期遮光50%,大豆单株瘪荚数显著增加。对大豆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和小区产量影响,同一遮光强度,早期(V3期以前)开始遮光比中后期(R1期以后)开始遮光更显著,3节期(V3)开始遮光比全生育期遮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同一时期遮光,遮光强度强比遮光强度弱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82.
本试验利用去叶、去根和遮荫等措施,研究了改变库源关系对二年生红星短枝型玫瑰红苹果碳素营养物质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去叶显著提高了余留叶片~(14)C同化物初期(标记后三天)的输出率,从而造成大量的~(14)C同化物在主干和主根中累积。去根削弱叶片的同化功能,但促进~(14)C同化物向余留根系的运转。遮荫削弱叶片的~(14)C同化量,降低同化物初期输出率,还抑制根系的生长,使~(14)C同化物向根系的运输大为降低。去叶和遮荫对最终的输出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3.
夏秋季茶园覆盖遮荫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敏明  余继忠  师大亮  黄海涛  周铁锋 《茶叶》2009,35(3):150-151,156
夏秋季茶园采用黑色尼龙遮阳网遮荫与不遮荫对照相比,茶多酚含量明显降低,而氨基酸含量增加,酚氨比值下降,叶绿素含量增加。选用40%、50%、65%、75%遮光度的遮荫比较试验,叶绿素含量基本上是随遮光度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茶多酚含量以75%遮光度下降较多,氨基酸含量以50%遮光度增加较多,酚氨比值以75%遮光度最低,其次为50%遮光度。  相似文献   
84.
高温干旱季节茶园覆盖遮荫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秋季高温低湿期选择金萱、白叶单丛、英红九号3个茶树品种生产茶同进行覆盖黑色遮阳网试验,探讨了遮荫对茶园田间气候因子、茶树生理、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遮荫处理,茶园的田间气温、极端高温、温度日较差、光照强度均显著降低,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田间气候明显改善;茶鲜叶中的苦涩味物质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显著降低,茶叶品质明显改善.但在实际生产中,茶园遮荫需根据茶树品种的耐荫特性确定适宜的遮光度和遮荫时间,否则将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和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85.
分析了不同穗型不同行向水稻穗对行间的遮光时间、遮光部位及遮光长度,结果表明穗遮光时间在临界高度以上南北行向比东西行向长。对南北行向,穗遮光部位上午随时角的增加逐渐向下移动,东西行向在临界高度以上与南北行向趋势相似,在临界高度以下则随时角的增加先逐渐向下移动,而后又向上移动至临界高度。穗遮光长度在0至穗长之间。对比不同重量穗型可知,弯曲穗型穗对行间遮光影响小,对行内遮光影响大。  相似文献   
86.
在模拟遮荫条件下对扁穗牛鞭草的净光合速率、生长指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在自然光强1 200μmol/(m2.s)左右时达到饱和点,遮荫48%~79%的光强下很难达到光饱和状态;在中、低光强辐射时,遮荫16%~79%的净光合速率仅为全光下的33.8%~86.4%,高光强辐射下,不同遮荫度下的净光合速率为其全光照的35.0%~94.7%;不同光照强度或者同一光照强度的不同遮荫梯度下,扁穗牛鞭草净光合速率都表现出显著差异[F遮荫=44.09>F0.05(3.84),Pv<0.05;F光照=11.72>F0.05(4.46),Pv<0.05];遮荫改变了光照条件,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进而抑制了扁穗牛鞭草的茎粗生长、植株萌发以及生物量的积累,对株高生长则表现为抑制和促进2个方面;不同遮荫梯度下扁穗牛鞭草产值下降幅度为35.0%~83.1%,年产出0.512 3万元/hm2为扁穗牛鞭草种植的临界值,林(竹)-扁穗牛鞭草模式的冠层遮荫度需等于或小于43%,才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7.
研究了不同遮荫度(O%,50%,75%)和遮荫期限(60d,120d)对柱花草10^#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遮荫(60d)导致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率WUE增加,植物量和根冠比减小,并且759/6遮荫处理与对照之间出现显著的差异(P〈O.05),遮荫使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75%遮荫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O.05)。长期遮荫(120d)使75%处理的叶绿素总量降低,植株高度、分蘖数比对照显著降低(P〈O.05),叶片含水量的变化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88.
遮光对彩色棉的色泽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棕色棉和绿色棉不同发育时期棉铃的遮光处理,研究了遮光对彩色棉的纤维色泽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棕色棉和绿色棉在-5~55 DPA(开花后的天数)遮光后,其纤维还表现各自的纤维色泽,但其纤维色泽鲜艳度和稳定性在不同遮光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棕色棉在25DPA以前遮光的纤维颜色比对照变淡;绿色棉在不同生育期遮光后颜色比对照深。遮光对彩色棉和白色棉纤维品质的若干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在5~15DPA遮光的纤维都比不遮光的对照粗,在30DPA遮光的纤维长度和强度都较好,35DPA以后遮光的纤维长度和强度随遮光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差,在45~50DPA套袋遮光后的纤维长度、强度和整齐度都比不遮光的要低得多。  相似文献   
89.
遮荫对几种暖地型草坪草成坪速度及其景观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对5种常见暖地型草坪草在不同遮荫条件的成坪速度及其景观效果进行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天堂328、狗牙根、结缕草均随遮荫程度的加大,成坪速度显著减慢或不能成坪,假俭草、马尼拉在遮荫度37%、58%条件下,成坪速度超过对照水平或相当,因此认为,在遮荫地或林下种植草坪时,供试草种中应首选假俭草,其次为马尼拉,另外3个草种不宜作为耐荫草种利用;遮荫提高了各草坪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色景观效果;遮荫处理不同程度增加了草坪植株的高度、叶片长度、宽度、面积,但降低了叶片的厚度。  相似文献   
90.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 has an indeterminate growth nature, and the plant canopy with an improved light environment during critical growth stages may increase biomass (BM) production and improve crop yield. This study examined (i) the effects of shading, light enrichment and defoliation applied at various growth stages on BM and seed yield of chickpea in northern latitudes; and (ii)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ultivars with fern‐ vs. unfoliate‐leaf type in responding to the altered canopy light environments.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at Saskatoon and Swift Current, Saskatchewan in 2004 and 2005. Different light environments were created by 50 % defoliation at vegetative growth and at first flower, 50 % shading from vegetative growth to first flower, and two light enrichment treatments initiated at the first flower and pod formation stages. The 50 % shade treatment prior to flower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harvest index (HI) and seed yield. Light enrichments increased seed yield only one of three location‐years (the fourth site excluded because of disease damage). Defoliation at vegetative growth or first flower had a marginal effect on seed yield, largely as a result of the regrowth of vegetative tissues compensating for the lost plant tissues. The cultivar CDC Yuma (fern‐leaf type) exhibited consistently greater maximum light interception (LI), cumulative intercepted radiation, HI and seed yield than the cultivar Sanford (unifoliate‐leaf type) across all location‐years. Selective use of chickpea cultivars with improved morp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fern‐leaf type will likely improve LI and increase crop yield for chickpea in northern latitudes. Moreover, optimize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should be adopted to ensure that chickpea be grown under conditions with minimum shading before flowering and optimum light environment within the canopy especially during 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