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5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对虾败血病病原菌(气单胞菌)的致病性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败血病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能运动的短杆菌,在TCBS上不生长,对0/129不敏感,在不含NaCl的基础培养基能生长。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利用蔗糖,麦芽糖和淀粉产酸不产气,利用果糖,甘露醇,半乳糖和密二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肌醇,山梨醇,木糖,蕈糖等,精氨酸水解,色氨酸脱氨阳性。  相似文献   
82.
从患爆发性败血症斑点叉尾鮰肝、脾和肾分离到大量形态和色泽一致的细菌。随机挑选5株细菌注射健康斑点叉尾鮰,感染鱼72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株为斑点叉尾鮰败血症的致病菌。依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5个分离株为蜡样芽孢杆菌。用20种抗微生物药敏纸片对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发现5株菌均对7种喹诺酮类药物、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和新生霉素敏感,而对2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83.
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成鱼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确定该病病原,对广西南宁、合浦两地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中分离到两株(NN和HP)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由此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  相似文献   
84.
为了对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 VHSV)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进行功能研究,本实验通过PCR扩增了M基因全长序列,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后进行IPTG诱导表达,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运用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M基因全长为606bp,IPTG诱导得到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大小约为36 kD,比预计略小。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大于1:102400,Westernblot检测显示该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纯化的融合蛋白和VHSV感染的鲤上皮瘤(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细胞中的M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蛋白多抗能识别感染VHSV的EPC细胞中的M蛋白,且M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本研究中M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将有助于开展M蛋白的功能研究及疾病的免疫学诊断。  相似文献   
85.
对防治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中草药复方的几种煎药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优选水提煎药条件和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以提取物中的没食子酸含量为指标,考察不同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煎煮方法下的药物含量。结果表明煎煮时间40分钟,煎煮次数3次为最佳。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团头鲂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基因的序列特征和功能,从NCBI数据库获取socs1、socs2、socs3a、socs3b、socs4、socs5a、socs5b、socs6、socs7、socs9共10个socs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ExPASy、SMART等在线网站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团头鲂10个SOCS的理论分子质量、理论等电点与结构域等分子特性。系统进化(MEGA 6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0个SOCS可分为2个亚族:Ⅰ型亚族包括SOCS4、SOCS5a、SOCS5b、SOCS6、SOCS7与SOCS9,Ⅱ型亚族包括SOCS1、SOCS2、SOCS3a与SOCS3b。半定量PCR结果显示,健康团头鲂10个socs基因在被检测组织中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socs1、socs2、socs3在多个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团头鲂socs基因在脾脏、体肾、头肾中的表达量,其中socs1、socs2、socs3a、socs3b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团头鲂SOCS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各不相同,预示其功能的多样性,其中socs1、socs2、socs3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