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5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597篇
林业   249篇
农学   572篇
基础科学   152篇
  458篇
综合类   1837篇
农作物   571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434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26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乌龟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患病乌龟肝脏中分离出1株优势菌DL01221,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同时采用Kri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将该菌株16SrRNA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它与鲍曼不动杆菌处于同一群,同源性超过98%,结合菌株形态和生化指标,确定该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对乌龟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耐药性结果显示其对头孢他啶、卡那霉素及氟罗沙星敏感,对其他多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72.
The diel feeding rhythm and ontogenesis during early life stage of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light: L 06:00–18:00, D 18:00–06:00 h). Morp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s of loach from newly hatched to 40 days after hatching were observed. Larvae were able to prey on daphnia 3–4 days after hatching at 23 ± 0.5°C. As the larvae grew, they showed an increasing feeding capacity and a distinct feeding rhythm. Feeding intensity and incidence for day-4 larvae were highest at 10:00 and 16:00 h. The highest levels of feeding intensity for day-12 larvae occurred at 08:00, 12:00, and 18:00 h as did feeding incidence. By day 20, when the larvae metamorphosed, the highest levels of feeding intensity occurred at 06:00, 18:00, and 24:00 h and were concurrent with the highest feeding incidence. After metamorphosis, feeding capacity had again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nd, in contrast to the earlier stages before day 20, feeding intensity for day-30 juveniles peaked at 05:00 and 20:00 h, about 1–2 h after the maximum feeding incidence. The feeding rhythm of loach juveniles at day 40 wa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day-30 juveniles. The estimated maximum daily feeding rates were 43.1%, 33.4%, 19.0%, 12.8%, and 5.8% of body weight on days 4, 12, 20, 30, and 40, respectively. Thus, loach was found to have different feeding rhythms in the pre- and post-metamorphosis stages, with the highest feeding activity in daytime during the larval planktonic stage before metamorphosis, and intensely nocturnal feeding behavior during the juvenile benthic stage after metamorphosis.  相似文献   
73.
从2004年至2009年在昆明市呈贡县进行了绒叶含笑、马关木莲、状丽含笑、香木莲、小果含笑、大果木莲、金花含笑、单性木兰8种木兰科树种的苗期适应性研究。5年多的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单性木兰、金花含笑、大果木莲为该地区不适宜育苗用的木兰科树种。现存的5个木兰科树种苗木的保存率顺序是:绒叶含笑香木莲状丽含笑马关木莲小果含笑。适应性差或抗寒力弱的单性木兰等3个树种的苗木已在逐年的霜冻中被冻死。现存树种是苗期抗寒力较强的树种,其苗木的抗寒力的排序是:绒叶含笑马关木莲小果含笑状丽含笑香木莲。由于树种间苗木的抗寒力差异和生长差异,现存5个木兰科树种苗木的主要生长指标排序是:绒叶含笑马关木莲状丽含笑香木莲小果含笑。绒叶含笑与各树种间其苗木的苗高生长均具有极显著差异或显著差异,地径生长差异也较大;故绒叶含笑是昆明市园林、庭园绿化的一个首选树种,其次是马关木莲、状丽含笑。  相似文献   
74.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小麦材料的不同生育时期抗倒性,明确影响小麦倒伏的关键因素,以147份我国育成的主推小麦品种及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开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测定其10个倒伏性相关性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这些小麦材料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抗倒伏相关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气候因素间及生育时期间均存在显著的变异;在不同生育时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基部茎节壁厚度、实心度、茎秆强度对小麦的抗倒伏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茎节长度、髓腔直径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成分分析显示,茎秆强度是影响植株抗倒性的最关键性状。基于三个生育时期主成分的综合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显示,有70份材料的综合抗倒性优良,其中部分新育成小麦材料抗倒性表现优异,可作为小麦强秆抗倒改良育种资源使用。  相似文献   
75.
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鼓粒始期至成熟期根系和叶片的生理性状,探讨了大豆籽粒成熟期根、叶衰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根、叶生理参数之间高度相关,不同产量类型大豆品种根系可溶蛋白含量、可溶糖含量、SOD活性衰退幅度均小于叶片,表明在生育后期叶片衰老先于根系;不同产量类型间比较,相对高产品种较相对低产品种根、叶各生理指标衰退速率慢,相对高产品种根系较叶片衰老的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对低产品种。应在栽培上重视养根护叶及育种中加强根系生理性状的选择,延缓衰老进程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6.
为研究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制,在不同育性条件下,测定了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314及其原同型保持系TSP3314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和幼穗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育性条件下,A3314幼穗中酶的变化较叶片对其育性影响大;同一发育时期SOD、POD、CAT活性基本呈现不育条件下比可育条件下低的趋势,特别是在减数分裂期后表现更加明显.MDA含量与SOD、POD、CAT活性变化趋势相反.这些结果说明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中酶活性与花粉育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7.
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的鉴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应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籼型5460不育系对温度与光照的反应。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对照品种(系)的育性在所有处理中都表现正常,而5460不育系在日最高/最低温度为27/22℃、平均为23.5℃时,不论光照时间为12.0h、13.5h 还是15.0h/日,其花粉育性与套袋自交结实率都基本正常,在33/28℃,平均为29.5℃时,不论光照如何,大部分植株表现为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套袋自交结实率的方差分析表明,光照长度引起育性变化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温度间的差异极显著,光温互作效应也达到显著水平。试验表明5460不育系是“温度敏感型”的雄性不育系。这一结论与1987年福州地区的气象资料和5460不育系在当时当地的实际育性变化相符合。讨论了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对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78.
为了给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以50个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基因型间灌浆中期旗叶黄化速率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和部分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小麦基因型间灌浆中期旗叶黄化速率差异极显著;(2)灌浆中期旗叶黄化速率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71、-0.405**和-0.369**;(3)灌浆中期旗叶黄化速率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085、-0.111和-0.045,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9.
大豆品种鼓粒期田间抗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鼓粒期缺水是制约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鼓粒期对大豆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地区育成的代表性品种(品系)46份,在鼓粒期田间干旱与灌水条件下,分析其产量、产量性状、生育期与形态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区46份材料平均产量1 759.6 kg/hm²,灌水对照区平均产量2 223.1 kg/hm²,46个品种平均耗水系数1.079 t/kg。干旱对三粒荚影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物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影响极显著。干旱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水区,比对照区提高幅度4.47 %;平均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水区,比正常灌水区降低幅度4.19 %。干旱条件下品种百粒重下降,生育期提早均属于品种抗旱性的适应反映,与抗旱性无关。适于呼伦贝尔的品种推荐为北豆14、黑河50、黑河43、华疆3、登科1号、蒙豆15、北豆37、黑河36、北豆38等。  相似文献   
80.
为明确春季调控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4个处理分别为:起身期追全部氮肥(除基肥外,下同)并叶面喷多效唑(N1);起身期追2/3氮肥并喷多效唑+拔节期追1/3氮肥(N2);起身期追1/3氮肥+拔节期追2/3氮肥(N3);拔节期追全部氮肥(N4)。生育期间测定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成熟期调查产量性状。结果表明,N1和N2处理小麦拔节期的总茎数、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4和N3处理。孕穗期N4和N3处理小麦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开花到成熟期各处理的总茎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孕穗期前,不同处理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孕穗期后,N4处理的株高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各处理基部节间直径和中上部节间长的差异不显著,N4处理基部第一节间长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随追氮时期前移或前期施氮量增多,不孕小穗数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增加,N1比N4处理不孕小穗数显著减少,结实小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多。N1处理小麦成熟期的千粒重最高,且显著高于N4处理。N1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N3和N4处理。起身期追氮配合多效唑调控,可以获得比拔节期追氮更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