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林业   361篇
农学   130篇
基础科学   96篇
  166篇
综合类   600篇
农作物   141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139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响叶杨次生林树种多样性及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省中部和东南部两地典型的响叶杨次生林样地为材料,对木本植物的多样性、生态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响叶杨次生林不同群落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度正相关,不同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树种多样性受海拔、坡向、土壤性质影响,多样性与海拔呈负相关,南坡、硅铝质黄壤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响叶杨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与林内其它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度相对较小,能与其它迹地先锋树种形成稳定的次生混交林群落.  相似文献   
42.
次生阔叶林改建为食用菌原料林后的群落恢复和林分生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12年生林相较好的天然次生阔叶林,通过择伐更新和皆伐人促更新2种经营方式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研究发现,择伐经营的经济效益较高,且有利于群落的快速恢复,经过7a的封育,林分蓄积量已达到择伐前的水平。皆伐人促更新获得的食用菌材虽较择伐利用高出40%左右,但因经营强度过大,保留的幼树受损严重而不利于伐后林木的生长与恢复,封育期内蓄积增长量分别为择伐更新和对照未经营区的64 7%和73 41%。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采用择伐和皆伐人促更新措施后群落恢复较快。疏伐后因透光度的急剧增加,阳性和中性树种大量侵入,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的比例增高。到第7a时,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已接近未经营区的状态,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未经营的天然阔叶林,物种均匀度则与其相近。研究还发现,2种更新经营方式对土壤养分的损失较小,经过7a的恢复,林地土壤肥力已基本达到原有天然林水平。  相似文献   
43.
帽儿山林场4类天然次生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森林生态学典型样地法设立标准地并获取野外数据,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湿烧法测定植物、土壤中的碳。通过对帽儿山林场4类天然次生林碳素密度及储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0.331 6~0.501 4 gc/g之间,枯立木、林下植被、枯枝落叶和半分解的有机残体(A00层)各层的碳素密度差异不大,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腐殖质(A0层)>表土层(A层)>亚表土层(B层)。2)硬阔叶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261.31 tc/hm2,山杨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95.20 tc/hm2,蒙古栎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96.41 tc/hm2,白桦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143.18tc/hm2。3)天然次生林年平均净碳固定量为4.647tc/hm2.a。  相似文献   
44.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文利用ARC/INFO软件,对帽儿山林场景观类型最小距离指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进行分析,进而对帽儿山林场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林地与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有明显差异,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普遍大于有林地;天然林的景观连接度都接近于O,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人工林的最小距离指数低于天然林和非林地;人工林中,人工针叶混交林的距离指数最小,格局接近于团聚分布;天然林的景观格局近于随机分布;非林地中,采伐迹地的距离指数最小,接近于团聚分布。图2参15。  相似文献   
45.
Convers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to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is a common management practice in subtropical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biomass in one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and two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site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forest conversio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t the Huito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ncentra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NH4^+-N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much lower under C. lanceolata plantations as compared to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rotation of C. lanceolata plantations was only 53%, 46% of that in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was 97% and 79%,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C to soil organic C was also lower in the plantation sites.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bial N to total nitrogen and NH4^+-N was greater in the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sites. Therefore, convers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to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and continuous planting of C. lanceolata led to the decline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forest soil in subtropical China.  相似文献   
46.
三种林木次生物质对星室木虱产卵驱避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樟树(Cinnamomumcamphora)、苦楝(MeliaazedarachL.)等3种植物茎叶的乙醇、丙酮和三氯甲烷的提取物对橄榄星室木虱(PseudophacopteroncanariumYangetLi)成虫产卵的驱避作用进行研究,利用干扰控制指数IIPC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柠檬桉的驱避作用最强,其乙醇、丙酮、三氯甲烷的提取物IIPC分别达0 126、0 209、0 307;樟树次之,分别为0 392、0 298、0 438;苦楝效果较差,只有0 589、0 574、0 638。柠檬桉、樟树的乙醇、丙酮提取物对星室木虱产卵的控制作用达到60%以上,乙醇提取物第4d的持续控制效果为52 7%和50%。  相似文献   
47.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大棚、露天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耕层可溶性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棚菜地土壤盐分含量0.48-1.15 g/kg,平均为1.06 g/kg,比相邻农田增加253.3%,表明大棚菜地土壤有盐渍化,随着大棚使用年限的延长土壤盐分含量增加。且主要是Cl-、NO3-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8.
次生幼龄林封山育林后乔木层物种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在浙江省仙居县俞坑村的封山育林区设置20 m×20 m的固定样地2块,对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其对次生幼林乔木物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增加了7~11,乔木物种增加了2~5科,3~8属.自然恢复为以壳斗科、杉科、山茶科、樟科、胡桃科、安息香科等物种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49.
封山育林形成了安徽省的天然次生林,主要有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5种主要类型。天然次生林经营管理目标以"分类经营"、"近自然林业"和"多种效益"为理论,实现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原则是分类经营、合理地进行人为干扰、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野外调查,对经营目标、原则进行综合分析、统筹决策,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方案再根据次生林的类型和经营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0.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的边缘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次生林及周围的保留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组建了一个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Y=α e0[1-(D/Dmax)](式中Y为与边缘垂直距离D处的测定指标值,e0为边缘效应强度的最大值,Dmax为边缘效应作用的最大距离,α为常数),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用组建的测度公式来分析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2)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形成的边缘,其效应的作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15m;(3)边缘对保留林和次生林的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