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335篇
林业   44篇
农学   153篇
基础科学   5篇
  173篇
综合类   1014篇
农作物   154篇
水产渔业   198篇
畜牧兽医   2032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3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探讨利用小鼠制备抗人c—myc蛋白多克隆抗体的方法。利用含PET28a/c—myc质粒的EcoliBL21,对c—myc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并进行纯化。WesternBlot结果只出现一条62KDa大小的特异性目的蛋白条带。用原核表达的c—myc蛋白抗原免疫5只Balb/c小鼠,最终免疫后的第7d采血,并对其血清效价进行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测定,抗血清达1:640000。本实验结果为c—myc单克隆抗体制备和肿瘤诊断试剂盒的研发提供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2.
为了分析和探讨金边黄杨不同生育期顶端分生组织及叶原基内源细胞分裂素(ZRs、DHZRs、iPAs)及内源生长素(IAA)的含量差异,利用植物激素ELISA方法对金边黄杨的顶端分生组织和不同大小茎尖的内源激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金边黄杨的顶端分生组织的内源ZRs、DHZRs、iPAs、IAA及CTK/IAA值在不同的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在相同生育期时,金边黄杨茎尖的内源ZRs、DHZRs、iPAs、IAA及CTK/IAA值会随着保留的叶原基个数的增多而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了金边黄杨顶端分生组织内源激素不会随着其生长而改变,并且间接地证明了顶端分生组织周围叶原基的内源激素含量与顶端分生组织不一致,它的存在会影响测定顶端分生组织内源激素含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包被单抗和酶标单抗以及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优化,建立草鱼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双抗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体系。用分光光度法对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稳定性和灵敏度进行测定;用脱脂奶平板法对试剂盒的临床应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单抗最适稀释液为pH9.4的碳酸盐缓冲液,洗涤液为含φ=0.05%Tween-20的PBS,包被单抗最适体积稀释倍数为1∶800,酶标单抗最适体积稀释倍数为1∶6 000,抗原最佳工作浓度为3×104cfu/mL。试剂盒与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有特异性反应,脱脂奶平板法与试剂盒法对草鱼患病检出率基本一致,符合率达90%;试剂盒有很好的储存稳定性,检测灵敏度为7×103cfu/mL。  相似文献   
124.
本研究旨在建立牛乳中总蛋白质的ELISA定量检测方法,并评价该方法在牛乳掺假辨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用αs-酪蛋白标准品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αs-酪蛋白特异性抗血清,并建立αs-酪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血清效价为1∶640,αs-酪蛋白检测的线性范围是25~600 ng/ml,R2=0.999 5,回收率是96.6%~105.2%。再应用乳成分分析仪,凯氏定氮法和所建立的ELISA法测定8份来源不同的原料乳中总蛋白和αs-酪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不同牛乳中总蛋白质含量在0.029 2~0.029 8 g/ml,αs-酪蛋白含量在0.008 4~0.009 2 g/ml,占牛乳总蛋白质的比例恒定,平均为0.3,并用该系数建立牛乳中总蛋白质的定量方法。最后对5份人为兑水稀释、添加尿素、BSA和三聚氰胺的模拟掺杂牛乳样品进行检测,测定结果表明基于αs-酪蛋白的ELISA方法比乳成分分析仪法和凯氏定氮法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含氮添加物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影响(P0.05),更适合于作为原料乳及含乳产品中牛乳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5.
为检测环境和农产品中乙草胺的含量,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以乙草胺和3-巯基丙酸为原料合成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偶联制备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多克隆抗体;以间接竞争性ELISA 法(ic-ELISA)考察了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优化了影响该方法的3种因素(甲醇浓度、离子强度和pH值);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乙草胺在多种基质中的添加回收率.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强的特异性,最低检测限为0.024 4 mg/L,与结构相似的农药无明显交叉反应;在自来水、田水、土壤、玉米和大豆样品中的添加浓度为0.5~10.0 mg/L或0.1~1.0 mg/kg,回收率为73.2%~117.6%,变异系数为1.7%~9.2%,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优化的ELISA检测方法适合环境和农产品中乙草胺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6.
进境玉米种子中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的检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植检室先后接收两批进境的玉米种子,标明来自德国,报验号分别为:11201100021、11201100022,要求检测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别选取300粒种子进行两组室内盆栽试植试验,11201100021组观察到两株具有典型褪绿斑驳症状的病苗;1120110...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真菌毒素可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试验旨在制备可用于检测伏马菌素B1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制备伏马菌素B1人工抗原,杂交瘤细胞法筛选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型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性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株F3,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亚类为IgG1,轻链类型为κ链;10%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单抗蛋白重链分子质量约为50 kD,轻链分子质量约为25 kD;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杂交瘤细胞F3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效价分别为1:3 200和1:51 200;亲和力常数为1.60×10-8 mol•L-1;IC50值可达3.589 ng•mL-1;对其它真菌毒素不存在交叉反应;免疫转印法鉴定抗体具有高特异性。【结论】本试验制备FB1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亲和力和高特异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8.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海洋生物毒素。该研究以福建地区贻贝为原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传统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20份贻贝样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果吻合程度较好,但ELISA法更适于检测PSP含量较小的贝类。通过比较研究,小白鼠生物法操作简单但无法准确定量;而ELISA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且检测成本低,对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筛选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确保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9.
【目的】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技术建立一种相对定量检测坦布苏病毒的方法。【方法】针对坦布苏病毒NS5、E基因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同时设计1对扩增内参基因β-actin引物,将PCR扩增的片段分别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纯化后,倍比稀释作为质控样品,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NS5、E基因及内参基因β-actin标准曲线的构建,并进行反应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2值均在0.99 以上, 检测极限约为1.0E+01拷贝数质粒DNA;特异性结果表明只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的扩增曲线;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5%;用已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3次重复检测,病毒RNA的检出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坦布苏病毒NS5、E基因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为养鸭场诊断和监测坦布苏病毒提供了一种新的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0.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如何有效控制食品(尤其是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其中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作者对单增李斯特菌的传统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国内单增李斯特菌检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