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9篇
  免费   1381篇
  国内免费   944篇
林业   4400篇
农学   874篇
基础科学   1414篇
  3052篇
综合类   8257篇
农作物   756篇
水产渔业   1247篇
畜牧兽医   1720篇
园艺   351篇
植物保护   1713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430篇
  2022年   509篇
  2021年   672篇
  2020年   736篇
  2019年   865篇
  2018年   597篇
  2017年   732篇
  2016年   910篇
  2015年   807篇
  2014年   1243篇
  2013年   1445篇
  2012年   1720篇
  2011年   1761篇
  2010年   1310篇
  2009年   1368篇
  2008年   1226篇
  2007年   1255篇
  2006年   1058篇
  2005年   1002篇
  2004年   782篇
  2003年   643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458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长输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应用现状出发,分析了管道完整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并结合管道完整性管理平台实施案例,阐述了完整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内容和效果。通过完整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企业实现了20余项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统一业务表单70多张,规范业务流程40多项,减少了业务数据采集、录入的重复工作,实现了企业绩效的动态监控,构建了基于完整性平台的开放生态应用环境,较好地解决了实际管理中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企业管理体系的落地和切实执行,有效地将完整性管理与日常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从而验证了油气管道企业建立完整性信息化平台的必要性。(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992.
管道完整性管理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庆善 《油气储运》2014,(3):229-232
随着国内油气管道行业的发展,管道完整性技术及管理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基于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完整性管理实践,分析了当前管道安全运行面临的挑战:认知水平不一、安全管理水平较低、标准水平制约管道建设和运行水平、管道发展快于技术储备、专业化技术服务水平与力量不足;分享了在完整性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收获;清晰了管道开裂事故的关键因素,探索形成了管道检测与评价的最佳实践做法,推动了管理和决策模式的变革。对今后该技术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如何认知管道安全管理的特性,如何认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核心等前瞻性问题,为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深入开展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基于企业全面库存管理思想,对库存成本、库存控制、库存系统优化等管理经验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借鉴先进企业的库存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研究对象,在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为一体的供应链作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运用供应链系统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库存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及产生原因,从优化生产管理、整合企业内部供应链和跨企业供应链的角度提出库存控制的相应对策,以实现全面的库存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994.
基于AIP公司的生产实践,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异常情况的成因、分类及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探究。针对由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中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生产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和处理这一难题,以及生产效率和交货期等难以管控的现状,设计了一套对生产过程异常情况进行控制的可行性方案,构建了一种用于车间生产异常事件信息实时采集、快速分析、趋势预判和综合查询信息管理系统。该异常管理系统已被AIP公司成功应用,实践证明它可以全面提高中小型制造企业对生产异常情况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使生产异常问题的处理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这不仅为AIP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其他中小型制造企业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运筹对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L.不同器官养分含量和吸收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探讨不同红麻品种养分利用特点,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合理施肥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试验设2种红麻品种,即福红992与红优2号;3种施肥水平,即低肥(N、P2O5和K2O分别为0.10、0.05和0.10 g·kg-1),中肥(N、P2O5和K2O分别为0.15、0.75和0.15 g·kg-1)和高肥(N、P2O5和K2O分别为0.20、0.10和0.20g·kg-1);以及3种施肥方式,即全部NK肥作基肥(T1),60%的NK肥作基肥和40%的NK肥作追肥(T2)以及全部NK肥作追肥(T3).【结果和结论】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红麻各器官中NPK含量、植株NPK吸收总量以及土壤速效NPK含量均出现增加的趋势.随着NK肥追肥比例的上升,红麻各器官中NP含量,以及植株NP吸收总量均出现下降的趋势;麻皮中P含量、各器官K含量、土壤速效养分、红麻吸K量均出现上升的趋势.在本文试验条件下,高肥且全部做基肥施用时,有利于红麻对养分的吸收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6.
SPE-HPLC-MS/MS法测定人参及土壤中氟硅唑的残留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人参和土壤中氟硅唑的残留量,并对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以确保人参产品的质量安全.【方法】在集安市和抚松县进行2年试验,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400 g·L-1氟硅唑乳油在人参根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及最终残留量,并采用风险商值法对人参中氟硅唑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和结论】施药剂量为90 g·hm-2(以有效成分计)时,氟硅唑在人参根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85~9.94和5.59~7.13 d.施药剂量为60~90 g·hm-2时,施药后35 d氟硅唑在人参根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小于0.043 3和0.037 5 mg·kg-1.风险商值为4.59×10-5,风险较低,处于安全水平.建议我国在人参中氟硅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5 mg·kg-1,安全间隔期为35 d.  相似文献   
997.
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种间联结分析及经营模式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发展类型是以森林经营的经济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相结合的森林经营模式。设计未来森林目标、树种选择和经营措施是森林经营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环节。采用多物种方差比值(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Ochiai指数,Dice指数,Jaccard指数和AC联结系数对20个人工林优势种进行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种对间的极显著正相关种对数比例较小,群落正处在演替早期阶段;马尾松和红椎、大叶栎的种对间有显著正联结,正联结的种对数较少且程度相对较弱,其余种对无联结或不显著的正、负联结居多。以种间联结为指标来量化树种搭配配置,通过树种结构调整、乡土珍贵树种选择,设计科学的混交种植经营模式,以期实现多样化、高价值和稳定的人工林格局。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河流健康评价目的,将柏条河-府河河段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3个区域针对河岸带植物多样性进行多层次调查。在多个指标构建的评价系统中对各河段进行评分,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得分分别为72.7分、59.1分和59.3分。评分结果直观反映出柏条河-府河不同河段河岸带植物多样性的状况。依据调查结果为各河段维持和提升植物多样性、河流健康提出了管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9.
在我国,天然林资源所占森林资源比重大,质量却不高,天然林保育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为此在界定天然林与天然林保育术语的基础上,论述了森林更新演替、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系统经营、近自然经营、分类经营、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是天然林保育的基础理论,应依此确定森林经营实践的支撑技术,以实现我国天然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1000.
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合理、高效、安全地使用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提高科研水平,巩固学术地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文章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立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二位一体"的协调管理机构、成立预算编制咨询委员会、加强科研委托任务合同及外拨经费的审核、建立科研项目经费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绩效津贴制度等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