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5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626篇
林业   806篇
农学   531篇
基础科学   359篇
  1552篇
综合类   3376篇
农作物   190篇
水产渔业   688篇
畜牧兽医   792篇
园艺   103篇
植物保护   774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290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301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456篇
  2014年   592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577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小满寒(GBC)和高温热害(HTD)是影响南方双季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为了提高双季早稻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利用双季稻区142个站点1960-2012年常规气象观测数据,根据前人研究的关于小满寒和高温热害临界气象指标,统计分析各站点历年发生小满寒和高温热害次数,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对双季早稻种植区各站点进行精细化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双季早稻小满寒及高温热害年平均发生次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小满寒发生次数由南向北大致呈逐级递增趋势,呈明显的带状分布,高温热害频发区主要集中在湖南衡阳、双峰、郴州一带,江西大部分地区以及浙江金华、衢州、丽水附近,湖北甲鱼、武汉、黄石以及安徽安庆部分地区。(2)小满寒和高温热害至少发生1次及以上的概率值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大部分地区均表现为明显的高概率区,重现期较短,再现率较高;小满寒及高温热害超越概率值低概率区随着年发生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随着年发生次数的明显增加,早稻小满寒及高温热害重现期短的站点数减少,重现期长的站点数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972.
根据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的环境特点,提出了自然力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及建设模式,包括退化林地修复模式、荒山荒坡修复模式、农地修复模式和生态辅助措施.并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修复模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当河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农田退化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被盖度提高,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演变.  相似文献   
973.
辽宁省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针对当前污灌区土壤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识别模型评价土壤综合环境质量,并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改进,用以计量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采用建立的方法对辽宁省污灌区土壤环境质量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Cd是辽宁省污灌区首要重金属污染物,而Hg、Pb、Ni污染较为普遍;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是灌溉污水和农田施肥;以工业废水为灌溉用水的灌区污染情况比以河水为灌溉用水的灌区污染严重;污灌区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Cd>Pb>Ni>Hg>Cu>Cr>As,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从大到小则依次为:Cd>Hg>Pb>Cu>Ni>As>Cr。总体来看,辽宁省污灌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复合型污染特点,其潜在生态风险超出警戒水平,各灌区应根据各自污染特点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74.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spatial components on species diversity in a network of protected area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tep for assessing its conservation “capacity”. A clear evaluation on how α-, β-, and γ-diversity are partitioned among and within spatial scales can help to drive manager decisions and provide method for monitoring species diversity. Moving from these concepts, a probabilistic sample of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here applied for quantifying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within the Sites of Community Importance (SCIs) of the Natura 2000 network in the Siena Province. Al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separately for all species and those species defined as “focal” (included in regional, national or continental “red” lis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SCIs differed from one location to another one independently from the sampling efforts. Diversity partitioning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flora diversity within the network was given by larger-scale β-diversity, i.e. the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mong SCIs. β-diversity was then decomposed in two components: βArea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area among SCIs) and βReplacement (due to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across SCIs). βArea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all species, while βReplacemen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focal species. The consequent implic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75.
Soil loss tolerance limit is defined as the threshold upper limit of soil erosion that can be allowed without degrading long term productivity of specific soils. In India a default soil loss tolerance limit (SLTL) of 11.2 Mg ha− 1 yr− 1 is followed for planning soil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provide a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quantitative SLTL for the Shivalik–Himalayan region in India for suggesting suitable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A quantitative model was used to integrate potential soil indicators such as infiltration rate, bulk density, water stable aggregate, organic carbon and fertility status to assess soil quality governing soil resistibility to erosion. Scaling functions were used to convert soil parameters to unit less 0 to 1 scale. Normalized values of soil parameters were then multiplied by assigned weights based on relative importance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ach indicator. Soils were grouped into 1, 2 and 3 depending on overall additive score. A general guideline developed by the USDA-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Service (NRCS) was followed with certain modifications in depth category for estimation of SLTLs. Soil loss tolerance limits varied from 2.5 to 12.5 Mg ha− 1 yr − 1 compared to single value of 11.2 Mg ha− 1 yr − 1 being followed earlier. Consideration of the newly estimated SLTLs would facilitate site specif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prioritising areas for watershed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India.  相似文献   
976.
基于3S技术的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尚未形成国内外公认的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方法,该文提出基于耕地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耕地自然等和利用等指标体系的3种区域性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确定3种基于3S技术的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模式.与基于粮食单产划分耕地等级进行评价的传统方法,共同构成了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的4种方案.还分析了4种评价方案的思想基础、特点及实用性的差异.并以东北地区为案例,利用耕地自然等和利用等指标体系方法,分析了1993~2003年东北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此外,提出作物种植结构以及作物品种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的建议.为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方法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77.
针对良好农业规范在蔬菜示范基地实施中,技术专家的评价信息集结时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性,语言评价信息易损失和扭曲等问题,以山东省3个备案蔬菜种植基地的评价和选择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信息的多指标群体综合评价方法,根据良好农业规范标准构建了蔬菜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了3个基地的评价信息,将语言信息转换为二元语义形式,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并求解得到各基地的群体综合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基地的评价和选择。研究表明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将语言评价信息进行集结,避免信息损失和集结结果的不精确性,该方法具有计算简单和语言信息集结结果准确等特点,将促进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978.
在中国苹果主产区山东青岛、宁夏银川、辽宁大连等12地进行肟菌酯在苹果中的规范残留试验。苹果样品中肟菌酯及其代谢产物CGA321113(肟菌酸)的残留量采用乙腈提取,经抽滤、盐析、浓缩后用乙酸乙酯定容,再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并对肟菌酯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5、0.50、5.00 mg/kg时,肟菌酯和CGA321113在苹果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99%和89%~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0%和7%,定量限均为0.05mg/kg;以肟菌酯有效成分100mg/kg的用量在苹果上施药3次,每次施药间隔7 d,在末次施药后28 d时,肟菌酯在苹果中的残留量为<0.05~0.14 mg/kg,CGA321113的残留量为<0.05~0.06mg/kg,肟菌酯的残留总量为<0.10~0.19mg/kg;在末次施药后21d时,肟菌酯在苹果中的残留量为<0.05~0.15mg/kg,CGA321113的残留量为<0.05~0.28mg/kg,肟菌酯的残留总量为<0.10~0.37mg/kg,残留总量最大值低于中国制定的肟菌酯在苹...  相似文献   
979.
为探究籽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深度挖掘籽瓜优异种质应用潜力,采用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对100份籽瓜种质资源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7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53~1.65,14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10.41%~35.56%,各表型性状间具有遗传相关性。以欧氏距离为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籽瓜种质资源聚为5大类群,其中第Ⅴ类群具有高产特性,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提取前7个主成分,其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4.185%,可以作为籽瓜种质资源主要评价指标;籽瓜种质资源的综合得分范围为-2.78~2.86,依据综合得分排序,筛选出了3份优异籽瓜种质资源材料。本研究从多角度系统评价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可为后续籽瓜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及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0.
为解决传统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评价缺乏人群需求考量和量化支撑的局限性,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供需平衡为目标,利用POI数据对公园绿地使用主体分布及活动强度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以服务能力与需求评价为核心的公园绿地布局评估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中心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呈“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不平衡分布特征,公园绿地总体布局和层级设置还不能满足人口的使用需求,不同区域的公园绿地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化和不平衡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建议。该模型综合考量了城市公园绿地的供给和需求,量化了供需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