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62篇
  免费   4405篇
  国内免费   4889篇
林业   8464篇
农学   5044篇
基础科学   4439篇
  11021篇
综合类   33870篇
农作物   3465篇
水产渔业   2175篇
畜牧兽医   8227篇
园艺   2262篇
植物保护   2789篇
  2024年   624篇
  2023年   1496篇
  2022年   2249篇
  2021年   2607篇
  2020年   2543篇
  2019年   2864篇
  2018年   1513篇
  2017年   2600篇
  2016年   3283篇
  2015年   2760篇
  2014年   4095篇
  2013年   3980篇
  2012年   5719篇
  2011年   5633篇
  2010年   4443篇
  2009年   4456篇
  2008年   3960篇
  2007年   4582篇
  2006年   3854篇
  2005年   3071篇
  2004年   2513篇
  2003年   2145篇
  2002年   1561篇
  2001年   1446篇
  2000年   1296篇
  1999年   996篇
  1998年   812篇
  1997年   712篇
  1996年   642篇
  1995年   660篇
  1994年   583篇
  1993年   443篇
  1992年   369篇
  1991年   310篇
  1990年   240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158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9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周灿芳 《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175-182
从都市农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生态、社会贡献出发,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对都市农业的需求:一是大湾区城市空间扩展和农业生产用地保护利用,二是大湾区城乡要素系统的优化配置,三是大湾区建设成为高质量一流湾区,四是大湾区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这些需求都需要都市农业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六大原则:灵活多样、合作共享、适度规模、长期战略、技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都市农业的功能与意义;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三是制定政策法规,确定都市农业的合法地位;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吸引公众对都市农业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支持;五是加强宜机化农田建设,增加都市农业设施装备和经营管理投入;六是加强都市农业理论模式和政策法规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s)隶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dae)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由该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最早在美国发生并报道,此后在国外其他地域也曾有过发生报道。在我国,小麦黄矮病最早于 1960 年在陕西、甘肃发生并报道,近年来,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生,该病害被称为麦类作物上的“癌症”,对麦类作物生产影响较大,为害严重时,造成麦类作物产量大幅降低。BYDV 株系的划分依据为其传毒介体蚜虫的传播专化性,即一个病毒株系只能由一种或两种蚜虫进行传播,根据 ICTV 国际病毒委员会分类系统报道,目前国际上确定的该病毒株系有 BYDV-MAV、BYDV-PAV、BYDV-RMV、BYDV-SGV 等,我国鉴定有 BYDV-PAV、BYDV-GPV、BYDV-GAV、BYDV-RMV 4 个株系,GAV 为我国流行株系。主要从 BYDV 的为害症状、株系分化、传播介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病害防治方面进行相关综述,着重介绍 BYDV-GAV 株系的抗性鉴定、抗性基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泡核桃林的土壤质地是决定核桃产量的重要因素。开展喀斯特地区泡核桃林土壤肥力状况及微生物群体功能年际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指导泡核桃科学高效地生产,而且能为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土地修复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喀斯特地区不同种植年限(4、5、6、7 年)泡核桃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泡核桃种植 5、6 年后,土壤酶活性普遍高于种植 4、7 年。(2)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微生物量碳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微生物量氮逐渐增加,且种植 5、6、7 年后差异不显著;泡核桃种植 4 年后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年限。(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铵态氮含量呈波动式变化,硝态氮先增后减,且种植 6 年后的硝态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处理。(4)酶活性、微生物量和无机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0~10、10~20、20~30 cm)的增加而降低,显示出明显的“表聚现象”。(5)酶活性、微生物量和无机氮含量三者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总体来看,泡核桃林的建立有利于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发育。在泡核桃种植 7 年后,应注重水肥管理以提升泡核桃果实的质量,同时为该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不同栽培深度基质和基质袋摆放对春季袋培番茄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基质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以‘巴宝丽’番茄为试材,设置不同基质深度(7.5、10.5和13.5cm)及基质袋不同摆放方式(地面摆放和地面下沉20cm),共6个处理,测定了番茄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等指标。结果表明:栽培基质深度对产量、果实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基质袋摆放方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果实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硝酸盐和有机酸含量;基质深度和基质袋摆放方式对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随着栽培基质深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品质明显改善;基质深度13.5cm时,番茄单株产量最高,达3.83kg/株。基质袋摆放方式和基质深度对番茄开花期、初果期及盛果期P和K的累积吸收影响显著,基质深度对番茄开花期、初果期和盛果期N的吸收也有显著影响,基质深度和基质袋摆放方式对开花期和初果期番茄植株N、P和K的累积吸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基质内N、P和K养分利用率均是基质深度为13.5cm的处理最高,且不同基质袋摆放方式对基质养分利用率无显著影响。综上,为实现省工省力且高产优质载培,在实际生产中推荐将春季栽培番茄的基质深度设置为13.5cm(即基质供应量为9L/株)且地面摆放。  相似文献   
995.
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是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园艺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以育种途径为核心,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特点与目标、内容设计、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SPOC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96.
为进一步提高烟苗的素质,探究新型基质进行对比研究,找到更适宜的烟苗育苗基质及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3种基质为试验材料开展研究,设置6个不同育苗处理,通过比较各处理农艺性状差异及最大叶片的SPAD平均值,并结合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协调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蚯蚓粪基质苗期生物学性状表现最优,苔藓基质大田农艺性状表现较好,总体来看,苔藓基质、蚯蚓粪基质能够较好满足烟株生长需要,在生产中可以作为替代常规草炭基质使用。  相似文献   
997.
《化学与健康》通识课的开设对弥补大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化学对生活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开设《化学与健康》通识课的必要性,选定主要参考教材,筛选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问题,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期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8.
宁波茶文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史籍最早有记载的晋代到当代,茶事凡1900多年,留下了诸多体现人情之美的优美茶事,本文以数位与宁波茶事相关的古今人物为研究对象,论述茶事活动蕴含的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999.
张旭 《农业考古》2020,(1):7-15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在与我国北方地区16组古代人骨材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生业模式与龋患的关系。龋病的罹患情况是反映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指标,龋病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农业出现相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不同生业模式人群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取量的多寡决定了其龋齿发病率的高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龋齿发病率最高,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以畜牧或渔猎采集经济为生的古代人群龋病发病率较低;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人群龋齿发病率居中,并且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的不同,其变异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广西西北喀斯特不同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颗粒有机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草丛、灌丛、原生林)生态系统表层(0~10 cm)及深层(7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Pyr–TMAH–GC/MS)技术,研究不同植被表层与深层土壤颗粒有机质(POM)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pH值、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植被的正向演替呈上升趋势;草丛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总磷和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灌丛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灌丛表层土壤的pH值和总钾含量显著低于深层土壤的(P0.05);原生林表层土壤的总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POM总量呈增加趋势,表层土壤POM总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土壤POM热裂解产物类型主要有木质素类、酚类、芳烃、多环芳烃及脂类化合物,木质素类化合物仅存在于表层土壤,稠环芳烃(此处指除萘和茚外的多环芳烃)占比则随植被的正向演替呈下降趋势;植被显著影响POM总量和POM热裂解产物中对羟基苯基、稠环芳烃、脂肪酸、正构烯烃、萘、氰的占比,土层深度显著影响POM总量和POM热裂解产物中对羟基苯基、愈创木基、丁香酚基、茚、脂肪酸、酮、苯、烷基苯、酚类和氰的占比,植被与土层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POM热裂解产物中对羟基苯基、萜烯和脂肪酸的占比;POM总量与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和总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稠环芳烃与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且碱解氮和pH值显著影响POM化合物组成。可见,在喀斯特地区,土壤POM含量能反映土壤中潜在活性养分含量,可作为喀斯特地区评价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库及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影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